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信息     
细胞融合是近代细胞生物学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借此人们可以生产出诸如单克隆抗体这样的生物制剂.然而这种细胞融合技术首先须用聚乙二醇(PEG)把两个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起来.最近,德  相似文献   

2.
汪和睦 《科学通报》1985,30(5):382-382
1980年Zimmermann等首先报告了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技术。它包括电介质电泳(dielectrophoresis)和可逆电击穿(reversible electrical breakdown)两个电过程。应用电诱导技术已经融合了燕麦、巢菜等植物原生质体。本实验用电诱导方法,融合了小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并研究了发展电诱导方法的诸关键因素,改进了实验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杂交瘤细胞     
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cells)是由正常的抗体形成细胞(AFC)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它们一方面保留了正常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  相似文献   

4.
把遗传物质从一个细胞转入另一个细胞,大大推动了动物遗传学和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这种遗传物质的转移最初是通过细胞融合来实现的,然而细胞融合只能把两套遗传物质合并起来,却不能有选择地把特定的基因转入细胞中。基因转移技术的出现则满足了这一目的。目前基因转移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分离、基因治疗及生物品种的改良等许多领域,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  相似文献   

5.
焦瑞身 《科学通报》1985,30(5):399-399
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用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农业各个领域。我国在农业研究领域内尚无建成杂交瘤细胞株的报道。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与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新疆兽医研究所协作,用烟草花叶病毒(TMV)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 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10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  相似文献   

6.
日本科学技术厅不久前提出一篇调研报告,认为遗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和不久的将来要优先达到的目标如下。(一) 基因、细胞、蛋白质等的系统利用技术(1) 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的分部分离和鉴定①基因分级分离技术和鉴定技术; ②染色体分级分离技术和鉴定技术; ③细胞器分级分离技术; ④细胞选择技术; ⑤蛋白质等分级分离技术和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7.
细胞融合     
所谓细胞融合是指隔离每个细胞的膜发生变化后,细胞之间相互合并,产生多核细胞的现象。由于生物体内细胞膜的结构有着阻碍细胞融合的作用。因此在生物体内的细胞,通常不发生相互融合。但是,将细胞从生物体中取出,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把它放在烧杯或试管中提供人工营养。就能使之融合,而得到多核细胞。近年来,已发现了多种使细胞融合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已可人工进行细胞融合,而得到兼备两  相似文献   

8.
爱滋病(AIDS)的全名是后天免疫性缺损综合症,它是1981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第一个病例时所命名的。这种病是一种新的人类传染病,是由一种单一的新近发现的独特的病毒传染的。这种病毒称为人类T细胞亲淋巴病毒Ⅲ型淋巴结病有关的病毒和AIDS有关的后病毒(retrovirus),简称为AIDS病毒。AIDS病毒是一种亚科Lentivirinae的后病毒由AIDS病毒引起的病谱很广。在感染后几个星期,病毒通常引起类似于腺热的短期急性病,继之以无症状的时期(可能持续几个月或几年),然后可能有持续减重,间歇发烧,慢性腹泻,全身性淋巴结病,进行性脑病,粟粒性结核病,疟疾,细菌性肺炎或革兰氏阻性菌败血症,更不用说CDC定义的AIDS的复杂机会致病菌感染。AIDS病毒持续感染周围血液、淋巴节和脾中少量成熟的T助手淋巴细胞,亦持续感染全部脑细胞。AIDS病毒对于极少数淋巴细胞来说是致细胞病变的(杀伤细胞),在那些淋巴细胞中AIDS病毒在几个月至几年内可以重现并引起轻度或深刻的免  相似文献   

9.
奇云 《世界科学》2005,(5):20-20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艾滋病病毒具有潜伏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形成这一观念的部分原因是,很多病人可能十多年之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然而,最近的两项研究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美国两个科学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立即对免疫系统内特定的免疫细胞——CD4T细胞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10.
封二、三、底向我们展示了爱滋病病毒的剖析图。科学家对病毒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了解了它对人体细胞的破坏机理。封二图1上是从细胞上开始发育的病毒,图1下是侵入细胞的病毒;图2是两组(上、下)  相似文献   

11.
西德汉堡大学生物系的Barry MacDonald和Williarm Wimpey报导,他们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成功地创造出了第一个动—植物杂种。用以制造单克隆机体的细胞融合技术通常都是借助于聚乙二醇使细胞膜融合在一起的。但是这两  相似文献   

12.
细胞融合是研究细胞调节机理和多倍体对发育作用的技术。研究多倍体胚胎常用的手段是采用灭活的仙苔病毒(ISV)融合法、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法、细胞松弛素B(CB)介导法和电融合(EF)法。国外学者采用这4种方法均获得小鼠、大鼠和兔融合胚胎,分别研究了融合胚胎在体内或体外的发育。目前国内对小鼠多倍体胚胎研究的报道很少。黄少华等报道的小鼠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培养时分裂率很低,未能从核型证明融合胚胎为四倍体,因为只有个别分裂胚胎在体外发育到8-细胞阶段。本实验采用电融合法研究2-细胞小鼠胚胎融合后的体外分裂及发育,并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融合后胚胎体外发育而成的附植前胚胎的染色体分裂相和分裂球数目,证明胚胎的多倍性及分裂率;通过与正常1-细胞和2-细胞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结果进行比较,揭示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分裂与发育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多倍体胚胎发育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等植物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从一个细胞通过胞间连丝通道转移到相邻细胞中的现象,首次被K(?)rnike(1901)在番红花中发现,但他认为这种现象是花药在固定时出现的不正常生理条件引起的。其后,这一现象陆续被许多人在不同植物中观察到,认为是正常现象。Gates(1911)并称这个过程为细胞融合(Cytomixis),一直沿用到现在。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后果与当时流行的遗传、生活史和染色体个体性等观点相抵触,于是到了二十年  相似文献   

14.
1984年的一些重要发现,使我们了解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爱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一种后病毒即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简称HTLV—Ⅲ)也称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爱滋病相关后病毒也可能是同一物。发展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它能检测出HTLV-Ⅲ抗体,从而提示人们是否接触过这种病毒。临床研究人员已证实能在体外抑制病毒的复制的各种治疗剂。虽然这些研究的最  相似文献   

15.
李向辉 《科学通报》1978,23(7):385-385
生物科学工作者现在已能将动物、植物、微生物各自不同来源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诱导融合,产生杂种细胞,不仅能将人类和动物细胞,如人+鼠,人+蚊子的细胞,而且也能把植物原生质体和人类细胞融合起来,形成杂种细胞,这种体细胞杂交技术,在体细胞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肿瘤、病毒学等领域中,给人们带来了广泛的设想和深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电离辐射诱发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可作为检测生物剂量效应的可靠指标。然而,常规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只能分析中期细胞的染色体。1970年,约翰逊(Johnson)和Rao首次发现在紫外线灭活的仙台病毒介导下,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与间期细胞融合后,可以诱导间期细胞染色质浓缩,形成细长的染色体,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早熟染色体凝集(PCC)新技术是遗传学和细胞动力学的结合。它的原理是以分裂期细胞作诱导细胞,通过细胞融合,诱导间期细胞染色质提前凝集成染色体.间期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取决于融合时间期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所处的生长时相。分别有G_1、S和G_2 PCC. G_1PCC  相似文献   

18.
在未来的医学上,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大有前途的学科,如同处于早期阶段的细菌学一样。我爱好的研究项目是细胞融合。以往我总认为,一切生物体中细胞当然是最排外的实体,而当我得知会发生下述情况时不禁大吃一惊:在有些情况下,两个不同的细胞彼此接触时,接触部位的细胞膜组织会自行溶解,它们内部的物质会相互流通,接着各自的细胞核会融合一起,最后形成一个单一的细胞,  相似文献   

19.
类病毒     
一、什么是类病毒类病毒是类似病毒的一种小分子核酸。类病毒一词的外文为Viroid,是拉丁词Virus(意为有毒)与源出希腊的字尾-oid(意为类似)两者的组合。这个名词,最早由阿尔登博格(Altenburg,E.)在1946年提出,用于称呼高等有机体细胞里可能存在的类似病毒  相似文献   

20.
从灭活病毒诱导的培养细胞中鉴定鱼类抗病毒相关基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能诱导鲫鱼囊胚培养细胞(CAB)产生高滴度的干扰素并抵抗病毒入侵,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一组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 而使寄主细胞建立起抗病毒状态. 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 构建了灭活病毒诱导鱼类培养细胞基因差异表达的差减cDNA文库. 从差减文库中筛选鉴定出272个差异cDNA片段, 测序分析发现它们为69个基因, 其中46个为已知基因的同源物, 23个为未知的假定基因. 已知基因包括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基因Stat1和Jak1, 抗病毒基因Mx和Viperin, 以及一系列干扰素激活基因或免疫相关基因. 23个未知的假定基因多数具有富含AU成分的序列. 虚拟Northern杂交和RT-PCR进一步证实这些基因在灭活病毒诱导的细胞中差异表达. 意味着灭活GCHV不仅能诱导CAB细胞分泌干扰素, 而且还导致一系列重要抗病毒相关基因或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揭示鱼类干扰素系统的信号转导途径和抗病毒机制与哺乳类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