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及相关的技术分析,发现明清时期,冶铁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明清时期,南方仍然使用竖炉木炭炼铁,北方大部地方由于坩埚炼铁技术和产品的传播,形成了以煤为燃料,以坩埚炼铁为主的生产格局。由于鼓风技术的落后,焦炭炼铁技术未能普及,因而构成了煤铁及相关技术的(中国)南北分流和(世界)东西分流。  相似文献   

2.
梅史考略     
发源于我国北方陕西、河南等地的梅,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在我国西部地区迄今仍有大量的野生种分布.根据考古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记载,这种植物在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不但果实被利用,梅花也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我国古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畜力利用在我国农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中原地区农业以畜力为主要生产用能的动力利用技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所周知。而地处我国西北边疆的新疆,作为生产用能的畜力的利用是如何进行的,对此国内外学术界尚未有人作过系统研究。本文依据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有关档案材料,试图描述新疆农业畜力利用历史的大致轮廓,并对其特点及产生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论及1949年前新疆地区畜力利用技术的发展,而非特指某一民族。另外,由于畜力利用技术与人力利用技术关系紧密,本文在许多地方也述及人力利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淼淼 《科学大观园》2021,(20):44-47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来自父亲的期待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出名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率先在欧洲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巨匠的梁启超,是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1901年,梁启超首倡"新史学",那时他已注意到考古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5.
由有机燃料转变为化石燃料是人类能源应用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中国古代煤炼铁研究从冶金史领域扩展到了科技考古、经济史、社会史等多个领域,并得出多项重要的结论。然而,总结欧美煤炼铁技术的发展史可知用煤在竖炉中冶炼生铁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条件,在古代是无法实现的。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传统工艺调查研究,发现宋代文献并不能证明这一时期发明了煤炼铁技术,明清时期应用坩埚法实现以煤为燃料炼铁,但这种工艺并不是当时冶铁技术的主流。因此,对于煤炼铁在中国古代的发明、应用和影响需要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火器的创新更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世界火器史》~([1])是一部系统论证世界火器技术发明、演进和交流历程的专著,其作者军事科学院王兆春研究员,有着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他查阅了中、英、日、俄、德等多种语言文献,广泛涉猎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化学、冶金、考古、文物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中国火药  相似文献   

7.
认识中国的技术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机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和现存的传统技术也就是认识或者说发现中国的技术传统。20世纪,刘仙洲、王振铎等专家开创了中国古代机械的文献考释、专题研究和复原工作。李约瑟、陆敬严和华觉明等学者的著作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的缺憾限制了人们对机械技术传统的认识。进一步发现技术传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调查现存传统技术。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1991年以来,本文作者有选择地调查了若干种机械的机构设计、材料、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技术细节,将实物的调查与走访工匠相结合起来,在认识技术传统方面有所突破,抢救了一些技术资料,积累了调查研究的经验。作者认为,可以像国外同行那样,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到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技术传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江 《科学大观园》2021,(20):28-31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陶寺考古队),有这样一对伉俪——冯九生、赵晔.丈夫冯九生从事考古发掘,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绘图、拍照、修复等工作,先后参与了闻名世界的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大城城墙、宫殿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是考古队的骨干.而妻子赵晔,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凭借多年的学习历练,成功修复无数破损文物,成为考古队文物修复、资料管理方面的主力.30余年来,他们夫唱妇随,在襄汾县陶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起工作,共同奋斗,为考古事业挥洒汗水.  相似文献   

9.
倪伟 《科学大观园》2021,(20):24-27
一把洛阳铲,直径几到十几厘米,一次能插进数米深的地下.一颗遥感卫星,飞行在200公里到3.6万公里的太空,一次能拍到半个地球.现在,这两者都被用在考古中. 2021年,现代考古进入中国已经100年,考古技术与百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依靠洛阳铲和手铲挖出地下宝藏,符合人们心里对考古的传统意象,却远非当代考古的全部.如今,考古人员往往在实地勘探之前,就已经利用卫星、无人机等方法,确定了落铲的地点.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已引起学者的兴趣,相对而言,乾隆末叶之后到《谈天》刊印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中西文献,特别是英国所藏的中国沿海港口出版物,以天王星知识的传入为例,分析嘉庆、咸丰年间欧洲科学新知在沿海城市的传播以及被不断更新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