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DNA与RNA相伴而生,是一对孪生分子。生命起源最早出现可能是“核酸世界”,DNA与RNA是后来分化产生的。在当今生命系统中,DNA、RNA和蛋白质起着决定的作用,成为生命系统中的三驾马车。RNA干扰的发现表明,生物基因表型的变化是受RNA控制的。RNA转录后复杂的加工过程反映了RNA的进化历程。因此,重新认识RNA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事情曾经很简单,由 DNA 产生 RNA,RNA 产生蛋白质。后来对调控基因、RNA 的加工以及其他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后来是第一条 DNA 的序列使研究人员大吃一惊,因为真正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是像散落在很呆板、明显无所事事的 DNA 布丁上的葡萄干一样分散的序列。这些无所事事的 DNA 是什么?是垃圾。  相似文献   

3.
基于循环的DNA剪切循环放大分子机器构建了一个RNA传感器。该分子机器以RNA为输入,产生大量的DNA片段,并替换报告探针上的荧光DNA从而产生荧光信号,实现对靶RNA浓度的放大检测。本分子机器分为两部分,反应部分和报告部分。在反应部分,以靶RNA为输入条件,以一个特殊设计的探针为反应模板引发一个自发连续的DNA聚合-剪切反应网络,重复产生大量信号DNA链;这些信号DNA链进入报告部分,通过杂交替换反应从一个报告探针上替换下带有荧光DNA序列,释放到溶液中。这样通过剪切产生的大量DNA适体序列被释放到溶液中,并替换报告探针上的荧光DNA,实现信号的放大。  相似文献   

4.
正生物多样性是基因变化的结果几十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类生物大分子,它们能够自我繁殖和复制。于是,原始的生命形成了,它们以RNA和DNA的形式保存和复制遗传信息。自然界的生命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从古细菌、细菌,到真核生物,以及各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最核心的变化就是核酸中碱基排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告诉你,DNA也许并不是生命起源仞始时必需的大分子(基本上包括核苷酸、蛋白质和多糖)“建筑材料”,你相信吗?如果我告诉你,DNA是被它的“兄弟”——大分子RNA(组成RNA和DNA的基本单元存分子结构上只差一个氧原于)“挟持”到生命的“最小独立复制单元”——细胞里来的,你相信吗?  相似文献   

6.
“生命个体来自核酸”.核酸包括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两类.它们都属高分子化合物,它们分子单元片段的区别在于:①在RNA中不含胸腺嘧啶而含尿嘧啶;DNA中含胸腺嘧啶而不含尿嘧啶.②在RNA分子中,核糖部分的第2’位置都带有羟基(即有氧)而在DNA分子的核糖部分的第2’位置都不带有羟基,即不含氧原子之区别.同时还介绍核糖、核苷、基因、核苷酸等概念及其它们的国际化的蒙文名称.  相似文献   

7.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在火星寻找生命最主要的还是"找水"。有了水,生命过程中的许多关键反应才得以完成。以传递生命遗传信息的DNA和RNA分子为例,由于它们的亲水特性,使得  相似文献   

8.
原始艺术是原始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原始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通过原始艺术装饰风格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艺术的起源与美感的产生.原始艺术不管从纹样、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装饰特点.是装饰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知识快餐店     
<正>埃博拉病毒疫情在非圳地区的肆虐让全世界都为之惊恐,希望本期知识快餐店的病毒特辑不会让你惊恐。病毒大杂谈病毒是处于生命与非生命物质间的存在,只有当它接触并侵入细胞时才会表现出生命活性。由于无法形成化石,病毒的起源尚无定论,但现在流行的理论都或多或少与细胞有关,病毒很可能在第一个细胞进化出来时就已经存在了病毒由一个作为遗传物质的核酸分子(DNA或RNA)和作为保护性外壳的蛋白质构成,没有宿主时就只是一个大号的生物分子。  相似文献   

10.
对生命早期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法则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演是一项值得探索的工作. 基于地球诞生初期所可能存在的理化条件及演化,提出了生物小分子产生的化学必然性以及籍此促使生物大分子产生并呈现生命端倪的逻辑必然性. 在提出不同原始反应之间维持相对平衡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结构相对稳定、对体系危害程度小的生物大分子以及大分子聚集体的成因及重要意义,阐释了囊泡(类细胞结构)的形成机制与意义;基于模板反应,提出了“软模板”(即mRNA)与“硬合成装置”(即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时的相互筛选(即柔-刚对接模型)以及多种RNA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成因,籍此提出了囊泡内因长期演化所导致的“弱遗传关系”的模型. 同时,也从逻辑学的视角分析了DNA与RNA形成先后的问题、蛋白质与核酸形成先后问题、病毒进化与细胞进化之关系等关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重要科学问题. 最后,对生命起源的逻辑、生命现象的重新定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主要依赖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来确定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诊断,但它不能反应机体是否有活动的病毒血症。分支DNA探针法应用合成的DNA分子与靶HCV—RNA特异性的杂交,形成RNA—DNA杂交体,用dioxetane作为底物与化学发光物结合,通过测定其发光强度可直接检测血清HCV—RNA的含量。本文测定21例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血清。HCV—RNA最低值为0.66Meg/ml;最高值为58Meg/ml,21例中86%的数值分布在0.66Meg/m-12Meg/ml的范围内。此方法cutoff值为0.5Meg//ml。我们所测定的21例均高于cutoff值。此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为临床丙型肝炎治疗的监测及疗效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稀土生物效应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稀土离子对DNA结构的影响,对DNA、PNA水解的影响,人工糖核酸酶的初步合成,稀土螯 合物的生物探针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近年来稀土生物效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2种RNA提取方法提取甜樱桃植株样品总RNA,并对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用方法A提取的RNA完整性比方法B较好,出现了较为典型的RNA带型.以方法A提取的甜樱桃总RNA为模板,用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反应,可见其DNA谱带与预期的一对引物应扩增的片断吻合,说明PCR检测是特异的.通过30份样品经RT-PCR扩增有2份表现出清晰、明显的特异带,占总样品数的6.7%.  相似文献   

14.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检测水稻条叶枯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scrip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毒检测。在RT反应中,RNA样品的快速制备尤为重要用异丙醇二步沉淀法获得RNA,快速检测水地片中RStV伯RT-PCR方法,可使测定时间缩短至6h,并可从0.078mg感病叶片中检测出RStV。  相似文献   

15.
为了简化聚链反应(PCR)程序和加快检测速度,将二温式PCR与多重PCR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同是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和鸡传染性喉气炎病毒(ILTV)的二温式重PCR技术,试验根据IBV和ILTV的基因文库,设计2对分别与IBV和ILTV某段基因序列互补的引物。用这2对引物同一样品中的IBV、ILTV核酸模板进行二温式多重PCR扩增,结果均同时得到2条特异性大小与实验设计相符的1720bp(IBV)和647bp(ILTV)的扩增带,而对其他6种禽病病原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明,该二温式多重PCR技术检出10pg的IBV RNA模板和10pg的ILTV DNA模板。  相似文献   

16.
根据小RNA 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中病毒RNA 所具有的结构特征, 采用mRNAcapture kit 提取纯化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hinesescabrood virus CSBV) 的RNA, 并以之为cDNA合成的模板. 依据小RNA病毒科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VP5和VP3 , 通过PCR 扩增获得预期大小约为1 100 bp的DNA 片段, 将此片段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并直接测序. 序列分析表明, 该片段为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部分结构蛋白基因, 与意蜂幼虫囊状病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86-8 % , 与之对应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3-4 % . 该病毒株为一种新型的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株  相似文献   

17.
古菌病毒     
古菌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年来,人们已经从热泉等特殊环境分离得到了数十种古菌病毒。来自热泉的古菌病毒表现出了极为独特、多样的形态学和基因组学特征,据此目前已经或正在建议建立7个病毒新科。已知的古菌病毒均属于双链DNA病毒,极端嗜热古菌病毒中绝大多数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古菌病毒的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自然界病毒多样性的认识,还为探索病毒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对古菌病毒的主要类群及特点作了简单介绍,并进一步探讨了病毒的起源与进化。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