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晓霞  成果 《甘肃科技》2010,26(5):35-38,29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市辖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5~2010年市辖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很低,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建设用地未达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说明在未来建设用地使用中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还应进一步提高其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010~2015年处于中上水平,到2020年建设用地基本达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潜力可得到充分发挥。据此,可以明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度在不断提高,2007年比1997年提高了80.53%,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贡献率最大的是单位GDP交通用地,贡献率达18.32%;其次是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贡献率为17.66%.研究表明,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对常德市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的现状分析,发现常德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情况和国家有关标准相比,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指导城市增量土地的开发方向,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城市内部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全面评价,以确定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及分布,为土地管理部门调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提供依据.通过国土资源部首批试点城市项目在福州市的研究,该文对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宏观层次上初步评价了福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5.
以县级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福建省6个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为研究区域,从人地关系、经济耗地、用地管理三方面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集约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晋江市、长乐市、永安市、龙海市、福安市、邵武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是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驱动因子,地理区位优势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不断扩大.而土地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不能仅仅依靠土地的外延扩展来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还应该从已有的建设用地内部挖掘潜力,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本文通过选取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咨询法(Delphi),在分析忠县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后,根据存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不足等问题,得出其建设用地处于低度利用状态,最后对提高当地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对指导城市更新规划与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相对于整体评价和专项评价,该类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亟待完善﹒本研究以桃江县为例,探讨县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的方法:1)将评价的对象细分为居住用地、商服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用地和其他用地5种类型;2)构建了规划符合度、建设强度和利用效益相结合的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3)依据评价得分将建设用地分为低效利用、中度利用、集约利用和过度利用4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于湖南省桃江县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刘贵仓  麻永建  樊新生 《河南科学》2011,29(8):999-1001
运用熵权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的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进行评价,揭示出全省现状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为村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与释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要素视角,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深入剖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生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探讨并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体系框架, 对贵州省 9 个市(自治州)进行实证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客观规律, 其内生动力要素包括人口动力、自然动力和经济动力, 而政策制度、规划管制和技术进步等外生动力要素通过供需机制、聚集效应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 引起内生动力要素的数量和结构变化, 形成不同的集约利用类型和集约利用水平。2) 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评价, 表达方式不局限于单一土地要素的集约, 而是一种全要素的集约, 涵盖人口要素集约度、能源要素集约度和经济要素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人口要素准则层、能源要素准则层和经济要素准则层。3) 贵州省建设用地全要素集约利用进程比较缓慢, 大部分市(自治州)建设用地集约度呈现波动态势; 2010—2016年, 贵州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空间变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4) 贵州省9个市(自治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低度集约利用型和低度粗放利用型为主, 人口要素和经济要素起主要的内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