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区域反贫困理论为基础,结合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运用层次分析评价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进行发展潜力分析,弄清喀斯特地区各县存在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建立由经济、生态、环境3大类46个单项指标构成的评价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综合评价广西喀斯特地区50个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不强,综合评价总值总体偏低,其中,分值大于11分的仅有河池、南丹、宜州、桂林、武鸣等5个县市,而32个县市的分值在9分以下,最差的是凌云、天等、隆林、都安、那坡、马山、东兰、乐业、凤山等9个县市,评价值为5.00~3.93,是广西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的一类.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能力成正比,中部和东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西部,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非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同的地区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3.
《科学世界》2011,(7):94-94
白头叶猴隶属哺乳纲灵长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在我国广西南部崇左市境内的喀斯特石山地区,种群数量不足800只,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少。它们以树叶为主食,终生栖息在喀斯特石山地区。由于这一地区拥有许多的悬崖峭壁,因而白头叶猴练就出一身飞檐走壁的攀岩本领。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忻城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麦村和南康村,利用典型抽样统计方法,研究喀斯特山地的植被特征,提出恢复喀斯特山地植被措施,为改善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和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区皇竹草繁育技术及其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德海  王宁 《贵州科学》2007,25(1):63-67
本文依据皇竹草生态生物学特性,结合喀斯特地区自身特点,介绍了在喀斯特地区进行皇竹草繁育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并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理论,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喀斯特地区种植和利用皇竹草所带来的显著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受损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 ,使生境恶化现象尤为严重 ,对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影响极大 ,使得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在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受威胁的现状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受损原因并提出了有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的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结合前人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时段水资源差异和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的特殊性,给出了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针对喀斯特地区枯水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枯水资源承载力的枯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生产活动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提高枯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安顺地区和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的研究对比,从地貌形态结构入手,探讨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形态成因联系。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喀斯特的原生地形,塔状喀斯特并非锥状喀斯特老年期地形的简单延续,而是代表一个特殊水文地貌环境开始的锥状喀斯特发育过程的特殊阶段。贵州之所以以锥状喀斯特为主,就是因为晚近期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背景下,缺乏这种塔状喀斯特发育的水动力过程和地貌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关键区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地区。鉴于当前该地区植物区系复杂,植物调查薄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特选该区域开展研究。【方法】基于相关文献资料,整合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标本信息,完成该地区的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并据此开展综合分析。【结果】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共有种子植物3 118种(含种下单位),隶属于187科、1 050属,科属以寡种占优势,但优势科属也较明显。该区野生种子植物184科,可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性质的共97科,温带性质的共39科,种子植物热带性科和温带性科的比值约为2.5/1,在属级水平上,该区野生的1 028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24个变型,热带性属共736个,温带性属共219个,热带性属和温带性属的比值约为3.4/1。可见不管在科级还是属级水平都表明该地区地理成分复杂,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性质。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特有现象突出,该地区拥有294种广西特有植物;还有351种为石灰岩特有植物,占该地区总种数的11.51%,另外还有423种为石灰岩适宜植物,综合二者,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典型的喜钙植物种类高达774种,占该地区总种数的25.38%,而且这些特有植物集中于少数的几个科属内,科属优势明显。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众多,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种,包括11种Ⅰ级和18种Ⅱ级保护植物;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92种,兰科植物就多达261种,其余的31种;另外还有12种被列为全国极小种群保护野生植物。【结论】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地理成分复杂,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特有现象突出,珍稀濒危植物众多,该地区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对广西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PSS19.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选取影响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的3个主要影响因子,即承灾体因子、孕灾环境因子和致灾因子,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方式,对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排序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同时,聚类分析研究表明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梯度差异,其中云南和贵州归为同一类,广西和四川为同一类,重庆单独为一类;而且受灾严重的地区多具有山地面积大,地形结构复杂,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多溶洞、暗河等特征,导致这些地区的地表水难以储存,且工程性缺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由于湖北长阳经济开发区山洪具有流量大、汇集时间短、破坏性强等特点,加之降水集中,开发区排水不畅、防洪排涝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开发区大面积积水,洪涝灾害比较严重,建议以流域河道整治为主,逐步完善开发区排水体系,保障开发区防洪排涝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分别构建中小河流域水文学模型、Mike11模型以及Mike21FM模型,运用Mike Flood对一、二维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对中小河流进行洪涝风险分析。以徐州市丰县复新河左岸地区为例,建立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分析复新河的防洪能力以及不同暴雨情况下研究区内涝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基本满足20年一遇防洪能力,部分中小河流排涝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内涝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鄱阳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并绘制了1995~2004年10年间GDP增长曲线图.结果表明,一次特大型或偏大型洪水对湖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运用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模型计算出洪水灾害损失值,并绘制洪水灾害损失增长曲线图和洪水灾害损失与GDP比值曲线图,经分析得出防洪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少洪水灾害的相对经济损失,而且当防洪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洪水灾害绝对经济损失也可能得到控制.然后,运用皮尔曲线得出典型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曲线.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洪涝淹没风险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水文学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形成洪涝淹没的主要致灾因子;根据下垫面性质,江河、道路等线状阻水建筑物的分布以及地形、水利区划等因素划分地理单元和计算单元.根据内涝及风暴潮不同的致灾原理,分别建立沿海地区风暴潮洪水淹没、郊区内涝淹没和中心城区内涝淹没计算、评价模型.考虑防洪工程的分布及影响,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模糊数学分析法为工具,进行不同区划单元洪涝淹没风险的综合计算分析与评价.以上海市为例,对风险图绘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洪渍灾害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武汉市洪水和渍涝灾害的成因,提出了防治对策,认为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普遍小于1954年,由于滥伐森林,围垦通江湖泊,侵占泄洪道上的洲滩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洪渍灾害加重,应从切实做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加大抗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强化抗灾减灾的法制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作好防治长江流域以及武汉市洪灾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长江、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可公度性分析及灾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黄河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对长江、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信息预测理论的可公度性,分别对长江、黄河流域未来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长江流域2008,2013年,黄河流域2012年,洪涝灾害的信息较强,极有可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希望能为防洪减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岩溶地貌在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岩溶地区的崩塌、塌陷、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等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内在联系及机理分析研究,为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山西省暴雨洪涝气象数据融合的实证视角,通过对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57-2008年的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山西省经济发展数据、地理数据的高度融合,从致灾因子、孕灾因子、承灾体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4 个维度出发,构建山西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选择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和临汾市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评估这6 个城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致灾指数。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从实践上指导山西省在暴雨洪涝预测及防灾减灾方面的实践工作,而且从理论方法上对气象灾害研究提出独特的分析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东北区尤其是松辽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是全国主要的洪涝灾害发生区之一.利用东北区1950—1990年洪涝灾害相关资料,以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根据洪水灾害的发生学理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建国以来东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点和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东北区减轻或避免洪涝灾害的主要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作为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但也是洪水灾害高风险区,洪水灾害常给域内多个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由于区域内各国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差异较大、各国防洪减灾意识与经验参差不齐等因素,亟需完善区域洪水灾害防治合作机制,协调上中下游国家共同治理洪水灾害。回顾了澜湄流域洪水灾害防治合作进展--湄公河下游4国合作起步阶段、湄公河下游4国合作初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转向引领的全流域合作阶段;针对域内国家在联合防洪合作工作中的差异,提出对策建议和展望,旨在完善覆盖全流域、协调域内国家多层级不同利益诉求的合作机制,有效应对洪水灾害风险,助力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