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不同跨数的跨度为 32m的重力式桥墩铁路PC简支梁桥分别进行了承受列车制动力的动力和静力分析 .结果表明 :虽然制动力具有动力荷载特性 ,但就桥梁下部结构承受的最大制动力而言 ,两种计算结果相差甚微 ,冲击系数在 0 .98~ 1.0 2之间 ,为采用简单的静力方法计算该桥式的墩台最大制动力提供了依据 .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设置液压传力装置的铁路桥梁随温度变化和制动力作用的墩顶位移对节流量的限定条件,分析确定了不同桥长的节流量范围。通过对实验液压装置的节流特性研究,提出了节流量的测试方法和选用节流阀的推荐旋口度,完成了铁路桥梁采用液压传力装置的技术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个高度概化的线—桥系统模型,通过对钢轨微段微分方程的求解,研究多点非均匀制动力在铁路线—桥结构系统中的传递规律,提出了一种桥梁承受列车有效制动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不同列车速度对大跨度矮塔斜拉桥的动力响应,以新建福厦客专雷公山特大桥为背景,基于midas civil建立该桥的有限元模型。根据中国高速铁路客车机车CRH380A的相关参数,利用移动荷载时程分析模拟列车过桥时的荷载。分析不同工况下主梁以及桥塔,斜拉索应力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车辆行驶方式和车速对桥梁动力响应有较大影响,车速越高,桥梁的动力响应越明显。且其响应峰值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说明列车在250~400 km/h速度区间运行时桥梁结构刚度满足,振动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5.
6.
液压传力装置在有效传递制动力的同时,使原来受力明确的桥梁结构成为一超静定时变体系.本文以实验确定的各项参数为基础,介绍了该条件下的动态仿真计算方法和程序验证,并以某大桥的对比设计为例,进行了制动力作用下的桥梁墩顶位移和制动力分配计算。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移动力作用下的轨道-桥梁单元,该单元由模拟钢轨的上层梁单元、模拟桥梁的下层梁单元,上层、下层梁单元之间的连续弹簧和阻尼器,以及多个作用在上层梁单元的集中力组成。基于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和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建立了多个移动集中力作用下的轨道-桥梁单元和系统的振动方程。用逐步积分法求解系统的振动方程,得到轨道和桥梁的动力响应。举例说明了模型分析轨道和桥梁动力响应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9.
在对多种试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车道路和台架试验,介绍一种制动力分配的道路试验方法,并且对路试和台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产品设计和研究部门,所介绍的路试方法简单易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交通监理部门,则宜于采用本文所推荐的方法用台架试验确定在用汽车制动力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11.
铁路桥梁的最大轨面纵向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年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
通过对我国机车的牵引能力、机车车辆的制动性能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了确定铁路桥梁最大轨面纵向力的理论计算方法,给出了桥上最大轨面牵引力量值及列车轨面制动力的上限值,并分别用机车额定牵引力和紧急制动状态下桥上最大轨面制动力实测值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13.
汽车再生制动系统机电制动力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汽车制动能量再生系统的机电制动力分配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电机制动效能为依据划分制动模式,提出了常规液压制动与再生制动力(电机制动)协调控制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再生制动系统机电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模型,并且对控制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再生制动系统机电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能够保证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随理想制动力分配I曲线变化,实现良好制动性能,制动过程中增加了电机制动率,从而提高了汽车制动能量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线性涡流制动的特性方程,在低速区和高速区分别推导出特性曲线方程.对方程使用试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特性曲线方程能很好地吻合试验数据.根据特性曲线方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涡流制动的物理过程,同时也可将其用在磁悬浮涡流制动器的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汽车制动力分配比的优化设计与仿真计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汽车在制动时的受力分析,确定了制动力分配比初值,给出了制动力分配比β的极限关系式,并对制动系统主要元器件的参数选取对汽车制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满载与空载不同的使用频率下,整车具有良好制动稳定性、较高制动效率的一种优化设计方法;结合某轻型运输车的实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常用路面附着系数范围内进行了仿真计算。所得结果对汽车制动系统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软土地基上桩基础使用m法计算的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横向锤击桩基桥墩时桥墩振动波形的分析 ,或通过列车驶离桥梁后桥墩余振的分析 ,可以获得桥墩的自振频率 .结合工程实际 ,分析了桩基桥墩的实测结果 ,并与m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m法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 ,且在软土地基上 ,系数m的取值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