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马丁方程出发对薄层吸附色谱过程中稀土离子的行为机理作了探索,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五个展开体系对稀土元素 R_M 的影响,论证了展开剂各组分之间的竞争效应,协萃效应及反协萃效应对稀土元素 R_M 世和相邻稀土元素ΔR_M 的影响趋势,同时对如何选择展开剂最佳条件进行了讨论,对目前所用的一些方法作了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HPMBP)是稀土元素的优良萃取剂,利用诸如三正辛基氧化膦(TOPO)、磷酸三丁酯(TBP)等中性磷型萃取剂的协萃效应可显著提高萃取率。如:HPMBP—TOPO苯溶液萃取铕和钪、HPMBP—TBP苯萃取体系(PH5.5~6.5)萃取荧光法测定铕和铽、HPMBP—TBP或TOPO环已烷—氯仿体系萃取铕等。鉴于同是中性磷型萃取剂的三苯基氧化膦(TPPO)的协萃效应的有关研究尚未见报导,本文对铕、铽—HPMBP—TPPO苯协萃体系的萃取条件、协萃常  相似文献   

3.
固—液萃取法分离稀土元素时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固-液萃取法研究了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讨论了不同的萃取溶剂、萃取剂、电解质以及协萃等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探索了固-液萃取法分离稀土元素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般无协同效应的金属离子Fe~(3 )为研究对象,研究AC类协萃体系——PMBP与φ_4Ascl对硫氰酸铁的协萃机理,来探索和验证协同萃取的规律。实验用单浓度递变的斜率法确定二元协萃络合物为φ_4AsFe(NCS)_3A。我们认为这是由于PMBP单独萃取硫氰酸铁时,生成Fe(NCS)_3A~-,其离子半径比Fe(NCS)_4~-大,更有利于φ_4AsCl进行离子缔合萃取,产生AC类协萃效应。由于协萃络合物φ_4AsFe(NCS)_3A中,铁原子配位尚末饱和,其结构式中还可能含有一个配位水分子,我们预测还可加入一中性萃取剂分子来顶替水分子,以减少萃合物的亲水性,从而更提高萃取分配比,产生ABC类三元协萃效应。本文也对φ_4AsCl-PMBP-MIBK三元体系萃取硫氰酸铁作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生产的情况,研究了P-350和TBP对环烷酸萃取(钅兰)钕铁钙铜性能的影响。作为添加剂P-350或TBP都可以代替C_7—C_9混合醇。在实验条件下,环烷酸—P350和环烷酸—TBP萃取体系的正协萃或负协萃效应都不太显著。并对所观察协萃现象的原因和在分离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1,10-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癸二酮-[1,10](BPM-PDD,H2A)与三辛基氧膦(TOPO,B)或三苯基氧膦(TPPO,B)的氯仿溶液从硝酸介质中对镱(Ⅲ)的协同萃取行为,用等摩尔法研究了体系的协萃效应,计算了体系的酸性协萃系数和协萃系数.用斜率法测得协萃合物的组成为YbA·HA·TOPO或YbA·HA·TPPO,计算了相应的协萃平衡常数,还考虑了温度对萃镱的影响.用萃取法制得了固态协萃合物,并对其组成和IR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HPMBP与N503的氯仿溶液从硝酸介质中协萃钯(Ⅱ)的性能.用斜率法和等摩尔系列法确定萃合物组成为(CH3CONHR2)Pd(PMBP)3;求得该协萃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协萃配合物的生成常数分别为:lgk12=1.54,lgβ12=2.39.考察了温度对协萃平衡的影响,测定了协萃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与三正辛基氧化膦(TOPO)从硫酸盐介质中对钴(Ⅱ)的协同萃取.测得协萃络合物的组成为CoA_2·3HA·TOPO,协萃平衡常数 K_3=10~(0.55).协萃机理可视为CoA_2·3HA与TOPO的加合,对熵效应的测定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10-双(1'-基苯-3'-甲基-5'-氧代吡唑-4'-基)癸二酮-[1,10](BPMPDD,H2A)与三辛基氧膦(TOPO,B)或三苯基氧膦(TPPO,B)的氯仿溶液从硝酸介质中对镱(Ⅲ)的协同萃取行为,用等摩尔法研究了体系的协萃效应,计算了体系的酸性协萃系数和协萃系数。用斜率法测得协萃合物的组成为YbA·HA·TOPO或YbA·HA·TPPO,计算了相应的协萃平衡常数,还考虑了温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二苯甲酰甲烷(DBM)与二苯基亚砜(DPSO)及磷酸三正丁酯(TBP)的甲苯溶液从高氯酸钠底液中对U(Ⅵ)的协同萃取。发现有显著的AB类二元协萃效应,但ABB类三元协萃效应不很显著。测得萃合物的组成分别为UO_2A_2、UO_2A_2·DPSO及UO_2A_2·TBP。讨论了萃合物的可能结构式。求得25℃时各萃取反应的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红外光谱和X -射线衍射分析 ,对硬脂酸稀土热稳定剂进行结构研究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固态硬脂酸稀土盐中硬脂酸根离子与稀土离子之间主要以离子键结合 ,区别于硬脂酸通过形成氢键而以二聚体结构存在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 ,硬脂酸稀土热稳定剂具有层状晶体结构 ,晶层由处于中间的稀土离子平面层两侧结合两层并行排列的硬脂酸根全伸展锯齿链所构成 ,且晶层中稀土离子轴倾斜于基面 .  相似文献   

12.
以钛酸丁酯和稀土氧化物为原料,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镧、 钕和镱稀土离子掺杂TiO2/沸石光催化剂. 通过XRD和IR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 研究了不同沸石粒径及不同稀土氧化物掺杂量(质量分数)对农药敌敌畏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沸石最佳粒径为0.15 mm, La3+掺杂量质量分数为3.0%时(以TiO2质量计), 稀土离子的掺杂可显著提高TiO2//沸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3.
吸附稀土的粘土矿可以认为是粘土矿物上负载了稀土离子和其它阳离子的一种特殊无机交换“树脂”。本文应用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电解质与原矿中稀土的交换平衡,推导出吸附的稀土离子与电解质交换复杂体系的平衡计算公式,通过必要的假设,估计出交换反应的自由能变化。据此,解释了稀土交换率低的原因,提出了交换工艺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稀土金属离子占据伴刀豆球蛋白A中Ca~(+2)离子结合位置对其血凝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对伴刀豆球蛋白A血凝活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乳状液膜浓缩稀土(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华 《江西科学》1999,17(2):100-106
研究了用乳状液膜从NaCl型浸出液中浓缩稀土的工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油内比(Roi)、膜相中煤油/石蜡比、表面活性剂用量、内相酸度、料液中稀土浓度、水乳比(Rwe)、流动载体P507和P204的比较以及搅拌时间。通过实验获得了一个适宜的液膜组成(N205P507煤油液体石蜡HCl)和一些较佳的操作条件。液膜富集稀土的浓度可达100g·L-1,稀土提取率可达96%。  相似文献   

16.
丙氨酸是生物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咪唑具有大的共轭体系,与稀土配位的咪唑基团能够有效的吸收光能并将能量传给稀土离子,使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在二次水中合成PrCl3.nH2O与丙氨酸及咪唑的三元配合物;经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确定其化学式;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摩尔电导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对配合物经过光谱分析,探讨了稀土离子与配体咪唑、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稀土元素及其配合物在生物、生理上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分子荧光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稀土硝酸铕和硝酸铽的穴醚配合物,结果指出配合物的发光强度强于稀土硝酸盐,说明有机大环配体穴醚能有效地吸收和传递能量给稀土离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两种稀土离子(Eu3+和Tb3+)的樟脑酸盐,用荧光分析、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图,可以看出两种稀土离子的特征谱线,其中Eu3+最强跃迁峰是615.54 nm,Tb3+最强跃迁峰是543.58 nm。通过失重-热重光谱,可以看出两种稀土离子的失重谱线,通过图谱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合物不断分解,特别是在200℃以后,两种樟脑酸稀土配合物都有较大失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稀土元素Eu,以α-萘甲酸、β-萘甲酸、α-萘乙酸、β-萘乙酸作为络合物的第1配体,以1,10-邻菲口罗啉作为络合物的第2配体,合成了4种稀土络合物:Eu(α-NMA)3phen.H2O,Eu(α-NAA)3phen,Eu(β-NMA)3phen.H2O,Eu(β-NAA)3phen.成品为固体白色干燥粉末,热稳定性较好.通过滤纸条扩散法对所合成稀土络合物进行了抑菌性能测定,发现稀土络合物较单纯的稀土离子及配体对不同菌株均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具广谱抗菌性能;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所合成的稀土络合物以及相应配体的抑菌能力进行测定并比较,Eu(α-NMA)3phen.H2O稀土络合物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分别是:MIC12为43.5μg/mL,MIB12为87μg/mL.根据稀土元素在紫外激发下发荧光的原理,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对稀土络合物的菌体作用位点进行了初步的定位;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了络合物对菌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络合物对菌体生长的抑制,可能是先破坏菌体的表面结构,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壁,进而进入细胞内部,影响细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