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汉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但其本身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往往在翻译过程中失真,未能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实例分析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和谐翻译思路,丰富译语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小 姓”及“老 姓”或“姓 老”是汉语称谓中非常常见的形式,而英语中却鲜见这样的称谓方式。这是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的一个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称谓的这种特殊现象,并结合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探讨了适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出现在英国的意象主义诗派从汉语古典诗词中吸取养分,在诗歌创作中提倡使用简洁的语言,创造意象,并在汉语古诗翻译中实践这种理论。意象主义诗派的实践和理论反过来也给汉语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史丽杰 《科技信息》2012,(34):227-227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第一人称代词是最先接触到的词汇之一。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数量多、使用方法复杂,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不及汉语。而日语初学者在会话中往往特意地使用像“ちたし”、“镤”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本文通过比较初级日语教材中舍有第一人称代词的部分例句及其汉语翻译,从日语语言结构方面分析日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5.
陈康倩 《科技信息》2009,(30):I0136-I0137
四字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及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简练、形象、深刻的表现力,它迎合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平衡美的心理。在行文、说话中人们都常常运用到它。但是,汉语中四字成语的英语翻译在很多时候令学习者非常棘手,本文试对汉语四字成语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佳佳 《科技信息》2010,(18):134-135
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并不是简单的字词的一一对应,甚至也会出现无法找到对应词这样的情况。本论文对中译日过程中引起词汇选择错误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一,是中日同形汉语词汇的选择。第二,是汉语中特有词汇的翻译问题。第三,是汉语中的专有名词的选择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实则不然。通过中日例文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 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否定是修饰句子意义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自然语言里一个繁纷复杂的现象。英语中的否定与汉语的否定在各自的表达手法和方法方面差异较大, 学习者易按汉语的结构形式望文生义地理解和翻译, 常常造成误译。只有正确掌握英语否定句的句型结构和否定句的翻译技巧, 才能使原文和译文所表达的含义真正一致, 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杨思柳 《科技咨询导报》2014,(4):148-148,150
汉语习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汉语习语的翻译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转化。正确恰当的习语翻译可以大大促进文化的顺利交流。该文通过对汉语习语的定义,以及影响汉语习语翻译的四种主要的文化因素的分析,简要地归纳了汉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11.
奚新远 《科技资讯》2005,(22):142-142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中新词不断涌现,如何将这些词及时、准确地传达到世界,让世界更快地了解中国,就成了翻译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翻译这些汉语中出现的新词,浅谈了几种译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重从语音标记的角度出发,通过实例来探讨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英语语音特点在汉语中的可翻译性,从而肯定语言风格是可以翻译的。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汉语中则不多见,成主动语态。根据英语和汉语特点,英汉被动语态互译有直译、准确和灵活。所以英语被动语态在翻译成汉语时,更多情况下译意译等常见方法,也还有一些特例,翻译时要力求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日本人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日常的会话中都频繁使用被动语态。日语的被动句有很多种类型,按照句子结构可以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在将日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一种译法,将其全部译成"被",而是要弄清被动句的类型,以及日语的语言习惯,并且结合汉语的习惯,将其译成"叫、让、给、遭受、挨、受"等。而且日语的有些被动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不能将其简单的译成汉语的被动句,而是要将其译成主动句。这样才能把日语的被动句翻译的准确无误。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句子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文译品中的翻译腔多源于翻译新手。他们缺乏足够的实践,对英汉语的异同没有深刻的认识。不伦不类的翻译腔有碍汉语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训练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翻译腔,断绝新翻译源,从而逐步消灭翻译腔。  相似文献   

16.
羡余性被认为是语言的一大本质属性,手语也具有羡余性.与汉语的羡余性相比,中国手语的羡余性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兼具时间线条性和空间共时性的呈现特点,二是常常体现出汉语对中国手语的接触影响作用,三是与手语的表义特点有关.在汉语手译时,可利用增译和加注、表情和口动等羡余手段以处理汉语生僻词、新生词和难解词的翻译,以完足语义,减少歧义;还应简省处理汉语的羡余表达,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另外,在手语汉译时需要增加必要的羡余信息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科技英语中常使用被动语态结构的原因,以及科技英语与汉语翻译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通过科技英语实例阐述了科技英语中常用的五种实用翻译技巧。说明了通过翻译技巧把科技英语的被动语态句翻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句,才能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8.
刘伟  黄亚萍 《科技信息》2010,(32):I0153-I0153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翻译的原因、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英语外来词翻译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刘彩霞 《科技资讯》2006,(34):243-244
本文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并以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为例,探讨了这两种翻译技巧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互补,指出在当今文化交流频繁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发展异化翻译,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丰富汉语词汇。但同时也要掌握好归化和异化翻译的适宜度。  相似文献   

20.
英汉互译中的四字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的四字结构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色,在英汉互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特色,分析总结了汉语四字结构在英汉互译中的操作特点和方法,并强调翻译要舍形取义,符合各自语言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