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湖北省2009年土地利用图与DEM、气象、水文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数据结合,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及景观生态分析方法,在揭示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基础上分析影响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耕地的斑块数量与高程关联最高,再依次为坡向、GDP、坡度、人口密度、降水、气温、路网密度、距水源距离,皆为显著相关.与林地斑块数量关联强弱顺序是坡度、高程、人口密度、GDP、纬度、坡向、经度、气温、降水、路网密度、距河距离.与水域斑块数量关联强弱顺序是路网密度、坡度、高程、GDP、纬度、降水、人口密度、经度、坡向、气温.与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关联强弱顺序为气温、路网密度、高程、距河距离、坡度、纬度、经度、GDP、人口密度、坡向、降水.  相似文献   

2.
根据样带样方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出现的相对频率,用植物生态学的物种关联和β_w多样性指数研究万县市郊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近郊至远中郊呈现规律性变化,如耕地、林地、村庄出现的相对频率由小变大;近30年来耕地和林地减少,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并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着联系或排斥的复杂关系;土地利用多样性以中郊最大,向近郊和远中郊变小,并且近30年来都向多样性增大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TM影像解译的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对福州市各乡镇和不同海拔带上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认为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分异格局明显,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程度随海拔的上升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100 m以上林地占绝对优势,0~50 m为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最大的高程带.还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对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地形特征、气候特点、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交通干线分布及社会政策等因素影响着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体系,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耕地、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6类用地的利用格局进行拟合分析。研究发现,自然条件是影响义和镇土地利用格局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但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作用也逐渐显著;土地利用格局与到居民点的距离、到河流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的回归结果多为负方向,说明距离这些区位要素越近,土地利用的发生比越大,也表明耕作半径对地形复杂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到李渡工业园区的距离因子对各类用地格局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其短时间的发展尚未对义和镇的土地利用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变化与经营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7年和2000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林学图、地形图和GIS技术相结合,对长白山区白河林业局劲松林场的资源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在现有资源状况下,根据森林采伐规程,通过GIS技术对林场进行经营利用规划,生成经营利用主题图。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林场的有林地面积增加,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消失;林龄结构趋于合理,成熟林比例由1987年的62.18%下降至2000年的37.11%,但仍以成、过熟林比例较大,占45.31%;郁闭度大于0.8的面积比例由4.02%下降至0.56%,较小公顷蓄积量的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增大。利用GIS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规划,可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生产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响应机制,为西安市低碳化的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运用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模型和Hopfield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2000—2007年西安市各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迅速,耕地减少,部分区县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变化量很小;土地利用动态度依次为建设用地、水体、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碳源作用非常突出,林地的碳汇功能较强,建设用地增长是导致碳排放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安市各区县的碳排放类型可以划分为4类。结论西安市土地利用表现出显著的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的特征;从"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西安城市低碳发展和低碳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从西安市碳排放的4种区县类型来看,新城市空间增长区域的碳代价显著大于老城区,优化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对西安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和发展临汾市传统村落,将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10.2,对临汾市47处传统村落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距离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对河流、铁路进行缓冲区分析,对山西临汾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市传统村落分布趋于聚集型,传统村落密度最高区域分布于临汾市的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南多北少,南部村落呈条带状分布.其中翼城县分布最为集中.传统村落在各个县区分布比较集中,且在地形起伏较小、水系发达的阳坡地区分布较多.另外传统村落的形成阶段大多数为先秦时期.同时,传统村落分布在人口较多,经济水平较低、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应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湖北省宜都市2001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情景进行了研究,并结合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拓广的灰色动态预测模型预测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地处平原区几个乡镇的景观指数如景观偏离度、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大,优势度小,山地区则相反;2)拓广的GM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将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其它类型用地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在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方面薄弱的问题,本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涉及的数据.模型和知识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设计了系统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并结合ArcGISEngine组件技术开发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决策支持的系统。从而实现了土地利用结构上的优化,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供需上的预测,土地的适宜性评价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布局优化等主要功能,并应用于长沙市2003—2020年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上,从而证明了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实际的需求可以很好的满足,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效率性上都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的基础上,论述了采用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与主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取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定量影响,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生成4种地形因子(海拔高度、起伏度、坡度和坡向)表征数字地形特征,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分异性、相关性及其交互作用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起伏度与坡度的空间分异性最显著(显著性水平p<0.01);起伏度空间相关性最强(空间统计量q=0.012),其次为坡度(q=0.010);任意两种地形因子交互均具有非线性增强作用,其中海拔高度与起伏度的交互作用最强(q=0.034)。因此,起伏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最重要的单个地形因子,它和海拔高度一起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区位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长春市及各市县(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不高,主城区和其他行政区的土地利用多样化差异很大;耕地的集中化和区位意义突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利用多中心自组织聚簇格局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之一.针对传统间隙度指数在表达模拟上存在着"可塑性面积单元"等空间尺度效应问题,借助分形理论具有的空间尺度无标度特性,采用"间隙度指数——采样网格尺度"双对数形式构建间隙度维数模型,实现定量表达城市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聚簇程度,并以武汉市为例展开验证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统计上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能够跨尺度准确表达城市典型用地类型的聚集离散程度.  相似文献   

14.
兰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兰州城市边缘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 ,分析了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卫星城镇发展是保证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以朱溪流域为研究区,2007年SPOT遥感影像和1∶1万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3S技术为平台,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生成高程、坡度和坡向三个地形因子,研究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70 m以下,且面积比例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小.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70 m~370 m,其比例只有0.33%.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少量分布在270 m~470 m.2)耕地在坡度0°~7°所占面积比例最大.随着坡度增大,林地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草地面积比例仅在坡度0°~7°之间分布有0.65%.园地面积比例在7°~15°最大,其后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三者的面积比例均随坡度的增大而不断下降.3)耕地在平地上的面积比例最大,占70.46%.林地占东坡、南坡、西坡和北坡的面积比例都最大,均占60%以上.园地在东坡、南坡和西坡的面积比例较大.草地在平地、西坡和北坡的面积比例较为一致,在东坡、南坡均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地理图形信息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生态学理论和分形理论,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抽象归纳了土地利用斑块及其空间格局的描述参数(包括分维数、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等),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图斑的几何形状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格局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利用图斑的几何形状特点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大连市第二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的方法和GIS软件,从土地利用多样化、集中度、信息熵、组合类型等方面,分析大连市10个区市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性特征明显,但空间差异性不大,大连市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达到0.787,接近理论最大值0.857,除3个建成区外,其他地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均大于0.7;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变化规律表现出以沙河口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和信息熵值递增,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递减,土地利用组合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的规律;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南部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北部以耕地、林地为主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1995年和2001年的TM影像,提取出合肥市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信息,对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合肥市土地利用情况是耕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明显增多,林地和草地相对稳定,水域面积少量增加;土地利用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研究区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9.
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对常德市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的现状分析,发现常德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情况和国家有关标准相比,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渭河下游洪泛区2002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非监督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Landsat 7ETM+数据。结果 2002至2010年,耕地始终占据绝对优势,面积比重最大,但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园地比重增加,说明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比重略有减少。结论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