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积盘理论是天体物理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是太阳系早期演化的一种较为成功的理论,它在二十年代就被运用于原始太阳星云的形成以及演化的研究.《吸积盘理论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一文介绍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2.
尹其丰 《科学通报》1985,30(9):684-684
近来恒星形成爆发模型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若干活动星系的射电辐射。所谓恒星爆发是指星系中恒星形成速率比正常速率高得多的天体物理事件。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恒星形成爆发以及怎样引起这种爆发的。一种可能的起因是一个星系与另一个星系的引力相互作用。这种猜想已有某些观测证据支持,例如,某些有伴星系的旋臂星系,在射电波段比其  相似文献   

3.
恒星对流问题是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对恒星的内部结构、恒星演化以及恒星的稳定性都有重要影响。《非局部对流与大质量恒星演化》一文对非局部对流以及大质量恒星演化中所谓半对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并阐明了作者本人的观点,介绍了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恒星的形成     
一恒星的形成是天体演化的重大问题之一,研究恒星形成不仅对于了解恒星演化很有意义,而且对于太阳系起源和星系演化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恒星形成的研究甚为活跃。自十八世纪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以来,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研究长达二百年左右,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未获完满解决;与此对照,尽管恒星物理和演化的  相似文献   

5.
宇宙中一团巨大的气体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坍缩,这时候年轻的恒星就会在此诞生,随即行星的形成过程也开始演化了。但并不是所有气体云的形成过程都如此按部就班,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制造"机制,揭示了为什么有些"婴儿"恒星周围可能无法演化出行  相似文献   

6.
苏联——意大利的中微子探测装置得到的数据成了当前最轰动的科学新闻之一,这一观测结果是在目前正在进行着的苏联科学院的年度全会上宣布的。这是历史上首次记录到的一颗恒星“迅速死亡”——或者用天体物理的术语来说就是恒星的引力坍缩——时所产生的中微子流。理论上早就预言了大质量恒星“死亡”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不可抗拒的引力坍缩,这时恒星消耗完了自己的核燃料,然后,迅速收缩成了一个致密天  相似文献   

7.
第一代恒星与星系的形成标志着宇宙从原初的平滑状态到当前的成团状态的转变.标准宇宙学模型认为第一代恒星在红移等于30左右开始形成.本文梳理了第一代恒星的形成理论,并借助数值模拟手段介绍了恒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物理机制.文章首先讨论了暗物质晕的演化及晕中原初气体的落入与冷却;然后,考虑了第一代恒星的反馈效应及其对吸积过程的影响,这决定了第一代星系的性质.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的大型望远镜将实现对第一代星系的探测.  相似文献   

8.
也许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苏联科学家比天体物理学家维克泰·阿马扎斯波维奇·安巴楚勉(1908~ )更直言不讳地宣扬辩证唯物主义。安巴楚勉扬在俄罗斯天文学家A.A.贝勒波尔斯基指导下,学习于普耳柯沃天文台,后来相继在列宁格勒大学、亚美尼亚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担任许多杰出的职务。他监督了在埃里温附近的有名的毕乌勒肯天体物理天文台的建设。由于他在恒星天文学和恒星演化学方面的带根本性的重要的工作,他数次荣获政府的奖赏。在国外,他成为最知名的苏联科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叶式煇 《科学通报》1965,10(12):1092-1092
从二十世纪初期以来,天体物理学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大型望远镜和太阳塔的制作、射电天文学的诞生、星际航行时代的来临以及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都使这门学科的领域大为扩充。以丰富的观测资料为依据,恒星大气物理、恒星内部结构、太阳活动区物理等的完整而严谨的理论应运而生。我们目前对天体的物态、成分、结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虽然还是很不够的,但与本世纪之初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必须谈到,在天体物理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的意义已经变得日益明显。这就是天体磁场的研究。我们知道,仅仅除掉象地球这样的行星外,  相似文献   

10.
陆埮 《科学通报》1982,27(8):484-484
宇宙间中微子十分丰富,其数量与光子相近,比重子多约九个量级。如果中微子静质量不为0,必然会产生许多显著的天体物理效应。本文主要讨论有质量的中微子对宇宙成团现象的影响。如所周知,宇宙一方面在大尺度上表现出很好的均匀性和各向同性;另一方面却又无疑地存在着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等非均匀的物质成团分布。对于恒星的形成,人们已经有了相当透彻的研究;但星系、星系团的形成机制却至今仍远未弄清楚。人们期望,中微子静质量不为  相似文献   

11.
张坚 《科学通报》1994,39(8):720-720
自1965年首次探测到羟基(OH)脉泽源以来,天体脉泽源的观测与研究已成为研究恒星早期活动及晚期演化的有力手段.在目前已知的各种天体脉泽源中,OH脉泽源由于分布广、辐射强,并且与恒星早期形成和晚期演化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习惯上将OH脉泽源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恒星形成区,称为星际OH脉泽源.另一类产生于晚期恒星包层,称为恒星OH脉泽源.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的理论暗示,一颗年轻的恒星或许会对另一个发展中的恒星系统猛拽一把,从而使得围绕它们的行星以一个倾斜的轨道运转。这一理论可能也解释了就在家门附近的一个存在已久的谜——为什么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赤道倾斜了7°。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有了关于第一颗"热木星"的惊人发现,这是一种近距离环绕其母星运转的气态巨行星。为了解释这一奇异的发现,理论学家提出,行星形成时距离恒星很远,但后来通过曾环绕恒星的由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运转而逐渐向内迁移。在这种所谓的盘迁移过程中,行星依然停留在原行星盘中,因此其轨道的倾斜程度与母星相匹配。  相似文献   

13.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构成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科学家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批恒星的形成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太阳在幼年时期可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激烈旋转阶段——它以比现在快100倍的速度绕其轴心急速旋转。在巴尔的摩美国天文学会最近召开的会议上宣布的这一先前未知的恒星演化阶段的新发现,将有助于解决天文学中最大的奥秘之一:为什么太阳没有象现行理论所预计那样放射出大量中微子? 恒星是由一团不断收缩的气体和尘埃演化而来的,它的旋转起始于引力收缩作用和天文学家称为“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正如滑冰者将双手并拢后旋转得更快一样,恒星的旋转速度也随着其直径的收缩而越来越快,只是后来恒星燃起了热核反应的烈火时,其旋转速度才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21,66(11):1307-1314
迄今为止,银河系内发现的约20颗恒星级黑洞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物质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若黑洞的X射线辐射低于望远镜探测极限,人们仍可以通过监测伴星的视向运动来发现黑洞.我们利用LAMOST望远镜对银河系的一颗B型恒星进行速度测量,发现它在围绕一颗不可见天体——大质量恒星级黑洞做周期性运动.这是国际上利用视向速度监测发现黑洞的一次成功实践.尽管引力波探测实验已经发现相似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但在富金属环境中形成如此大质量的黑洞对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恒星级黑洞的几种探测方法,并对近些年国内外搜寻黑洞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未来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寻找黑洞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这是近十年来京都大学物理系的天文学家们对于太阳系起源理论工作的一篇总结性文章。本文主要部分已于1979年7月15日到8月3日在santa Cruz关于恒星和行星系统形成的暑期讨论会上报告过。并在1980年7月22日到25日在东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会第九十三次讨论会,关于恒星演化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的会上作补充报告。  相似文献   

17.
超新星是某些类型的恒星演化到末期发生的一种源自星体核心的整体灾难性爆发现象。一颗单独的恒星的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它诞生时的质量和化学成分决定的。大质量单星走向死亡的历程,以其初始质量的不同,有若干不同的路径。随着更多的超新星前身星得到确切证认,对大质量恒星演化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将会获得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正系外行星HR 8799 b是一颗超级木星(从推测的月亮上看到),绕其恒星运行一周需要460年20年前,当天文学家发现首颗环绕常态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时,心里充满了喜悦,同时又困惑不已。该行星被命名为飞马座51 b,质量有木星的一半。但其轨道周期仅为4天,远低于水星轨道的88天,因此难以靠近其恒星。研究行星形成的理论学家无法论证如此巨大的行星能够在一个新生恒星周围  相似文献   

19.
现代恒星演化理论认为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比太阳大得多(12 ?10 0倍太阳质量)、则在它们演化的最后阶段终将会猛烈地爆发成为一颗超新星.爆发后残留下来的核心其质量在1.4至3倍太阳质量时它将成为中子星,而大于3倍太阳质量坍缩得更紧密的核心它将成为黑洞.虽然已在银河系内发现了一些中子星和黑洞,但前者的质量大体上接近太阳的1.35倍,后者的质量不小于5倍太阳的质量.可见,就坍缩星的质量而言,1.4~5倍太阳质量是一个空隙.  现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DawnGelino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ThomasHarrison用新墨西哥州阿帕奇波因特天文台…  相似文献   

20.
王建民 《科学通报》1992,37(6):506-506
一、前言 恒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样的开放系统其结构和演化有许多有趣的特征。恒星振荡是其中重要特征之一。Zhevakin等人(1953)指出,恒星振荡可能受激于氦的电离区(He~+),Baker和Kippenhahn(1962)等人的线性非绝热计算证实了Zhevakin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