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度分值,在此基础上运用Geoda、Arcgis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和采用Spass软件进一步分析三大类土地集约利用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较好,集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40.06%,中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40.48%,低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19.46%;2)居住功能区集约度呈现从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居住功能区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明显呈正相关,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4)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集约利用区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完备度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建设用地数据为依据,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居住用地的典型宗地,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出各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
依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选取8个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产城融合型"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运用特尔斐法和目标值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土地利用潜力进行测算。结论显示:该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8.40,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分别为:449.24hm2、266.99hm2、120hm2,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较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仍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4.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对指导城市更新规划与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相对于整体评价和专项评价,该类型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亟待完善﹒本研究以桃江县为例,探讨县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的方法:1)将评价的对象细分为居住用地、商服用地、工业用地、教育用地和其他用地5种类型;2)构建了规划符合度、建设强度和利用效益相结合的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3)依据评价得分将建设用地分为低效利用、中度利用、集约利用和过度利用4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于湖南省桃江县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以2014年为评价时点,南京市中心城区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内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评价法对居住、商业等641个功能区进行集约利用状况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ESDA方法研究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南京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表现出以集约利用类型为主,其次为中度利用的特点,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最高,工业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最低;中心城区主城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高于仙林、东山和江北副城,总体呈现出由核心区向城市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居住、商业、工业、教育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居住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相关性较商业、工业、教育功能区更加明显;城市中心多呈高值聚类,应采取结构调整型挖潜方式,通过旧城改造和立体化开发优化土地结构布局,城市边缘呈现低值聚类和少数异常值聚类,应采取内涵管理型挖潜方式,通过加大投入和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节地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测度研究区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粒度特性与空间分异规律,论文基于"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与PSR模型,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健康值,利用空间探索性法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因子探测器直观展现各因素决定力大小.结果表明:1)宜宾市各区县国土利用生态综合健康平均指数围绕0.60上下波动,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但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差异较大.2)国土利用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健康区域面积最大,达到6 131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6.07%;亚健康区域面积次之,占比29.78%;不健康区域面积最小,占比24.15%.3)国土利用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具有空间相关性的以正相关为主,主要是HH型或LL型集聚区.4)人类活动差异是影响全市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自然系统恢复力差异是次要因素,土壤属性、地形地貌与政策调控等是导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其他因素.因此,收紧容量上线,兜住生态底线,坚持国土集约利用,优化"三生"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宜宾市提升国土利用生态健康水平,打造生态山水文化名城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湖南吉凤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评价、测算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并全面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吉凤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为66.05%,集约利用潜力为469.96 hm2;并提出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托于国土资源部大调查项目——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项目,以包头为研究对象,探讨北方工业城市居住用地评价过程中新方法、新途径,尝试运用街道网格法划分功能区并以之为评价对象。运用AHP法对城市居住用地进行评价,包头市居住用地总体上处于适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商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通过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商业用地的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西宁市商业用地集约利用处于适度利用水平;西宁市商业用地绝对规模潜力为348.44 hm2,相对规模潜力为51.92%;经济潜力为21 045.39万元,单位(每平方米)经济游力为4 150.96元.  相似文献   

10.
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地处丘陵区的璧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适用于丘陵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对璧山县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寻求针对性途径提高璧山县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璧山县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中部地区高,南、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经济因素是影响璧山县城镇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主要因子;(3)加大城镇单位土地面积上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投入是提高丘陵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专家打分法、文献法、模型法建立了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近10年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2005年、2010年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均为中度集中;2015年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为极度集中.物元模型能够成功运用于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2005—2010年间制约乌鲁木齐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工业三废处理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2005—2015年10年的发展期间,乌鲁木齐市土地的低碳利用重视程度正逐渐有所提升,尤其是从2012年成为低碳建设试点城市后,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观尺度的福州市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福州市王庄新村和亚峰小区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居住容积率、居住建筑净密度、人口毛密度、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绿化状况或绿地率等5个评价指标,根据已有的资料确定本研究评价标准,采用极限条件法,开展福州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评价结果为王庄新村属于适度等级集约利用水平,亚峰小区属于过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山东省新建规划济南都市圈7个城市的实际状况,以山东省地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趋势”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和区域间差异,为促进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建议。研究表明:2006-2012年济南都市圈城市土地投入、经济产出不断增强,土地生态质量也有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升轨迹有所差异,主要分为波动上升型、突变型、先升后降型;区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总体上土地集约水平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较差,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GDP与用地弹性系数较小,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省15个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益3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主观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对数据进行百分制极值标准化,根据系统聚类法将综合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湖北省(除武汉、神农架林区以外)15个地级城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中部地区相对集约利用程度一般,鄂东的黄石市、黄冈市和鄂州市,鄂西北的襄阳市和十堰市的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较高,恩施州、仙桃市、天门市和咸宁市土地相对集约利用程度偏低.其中产业结构、人口与经济城市化率、土地供给这几个因素对土地的相对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36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完成土地调查,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深入分析了省内各级、各类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重点剖析了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和利用情况总体良好,但陇中地区、河西地区开发区之间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差异显著。全省约83%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综合分值在80分以上,但受区位及自然条件影响,各开发区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客观现实问题,未来需在政策方向强化引导。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选择福州市王庄新村和亚峰小区作为评价单元,选取5个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采用极限条件评判法作为计量方法,开展福州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18.
对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选择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特尔婓、因素成对比较和层次分析3种方法的对比,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值,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了评价,并计算了潜力值.结果显示,园区的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为67.54,扩展潜力和强度潜力分别为36.34和25.32 hm2,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较低,今后应从加强土地供应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等方面加大挖潜力度.  相似文献   

19.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完成石家庄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挖潜研究,选用了国内当前最能体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16个指标、6个子目标和3个目标,构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挖潜研究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了权重、理想值等要素,并应用国土资源部采用的公式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得出石家庄高新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0.84分,现实可挖掘潜力为158.75 hm2.将评价结果与同水平的保定高新区做了典型的横比分析,提出了石家庄高新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