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纤细眼虫(Euglena gracilis)中是否存在核纤层蛋白(lamin)基因,为核纤层蛋白基因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提供线索.方法:以较为低等生物的核纤层蛋白基因cDNA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P0010和P0012,以纤细眼虫总DNA为模板进行PCR,PCR产物回收、测序.由于不能获取完整序列,所以据测序结果又设计了P0013和P0014两条中间引物,组成P0010/P0013和P0014/P0012引物对进行PCR,回收产物测序.结果:P0010/P0012、P0010/P0013和P0014/P0012引物对进行PCR分别获得775、400和395bp的特异性PCR产物,对这3种产物分别测序,最终获得了P0010和P0012之间的全序列,共775bp.结论:在纤细眼虫中存在着核纤层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2.
LMNA基因突变引发核纤层蛋白(LaminA/C)及其互作蛋白表达异常,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学反应,导致核纤层蛋白病发生,目前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选取符合sgRNA筛选原则的致病突变位点,成功构建了携带LMNA突变Q517X的细胞系,并对突变细胞系与LaminA/C相连或互作的LaminB1、PCNA、P53、PKCα等基因的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及突变细胞核膜骨架形态进行检测,发现:Q517X突变细胞的LaminB1、P53、PCNA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约70%;LaminA/C蛋白几乎不表达,PKCα、LaminB1、P53等蛋白的表达量分别降低75%、60%、80%。结果表明,Q517X突变通过改变AC16人心肌细胞LMNA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核正常骨架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草履虫类核纤层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DGD包埋去包埋技术对草履虫的核纤层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分子杂交等技术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核周存在由10nm纤维组成的核纤层;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在核周呈阳性反应,并在其表皮、口器等部位呈交叉的阳性反应;蛋白分子杂交的反应带在68kD处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发现螅状独缩虫中存在两种分子质量为58ku和66ku的蛋白。这两种蛋白能分别与抗波形蛋白和抗核纤层蛋白B的抗体反应。分子质量66ku的蛋白位于大核边缘。另外,细胞经分级抽提后大核周围存在核纤层样结构。基于上述结果,可以认为螅状独缩虫中存在类中间纤维。  相似文献   

5.
应用选择性抽提、整装透射电镜观察和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维甲酸诱导处理前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构型变化,以及核基质蛋白表达变化.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核基质和中间纤维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匀,核纤层为薄厚不一结构,与两类纤维联系不密切.经1 μmol/L维甲酸处理后,细胞核基质纤维和中间纤维数量增多、结构层次丰富、单丝成分多,分布均匀并相互交织成规则网络,两类纤维通过薄层均一的核纤层发生密切联系,形成贯穿整个细胞核质区域的完整体系.此外,核基质蛋白表达也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经维甲酸诱导处理后MG-63的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产生了与正常细胞相似的恢复性改变,并且伴有核基质蛋白表达的差异.这些变化是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重要特征和功能表现,对于揭示核基质构型及其蛋白组成与细胞癌变和逆转的关系和阐明细胞增殖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原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噬是细胞内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对细胞来说自噬是一把双刃剑,它曾一度被认为是机体的保护机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自噬也可促进肿瘤的生长.由于细胞核在真核生物中的重要性,相关自噬蛋白在核中的大量分布,核自噬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疾病与自噬的关系,人们开始了核自噬方面的探索.本文对近年...  相似文献   

7.
研究分析了新城疫病毒中国标准强毒F48E8株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序列,该基因的编码区长1467个碱基对,编码489个氨基酸,F48E8株与弱毒株D26株相比,核衣壳蛋白 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1%。  相似文献   

8.
核膜蛋白综合征是一类主要由细胞核膜结构蛋白(如lamins、SUNs、emerin等)基因突变诱发的包括早衰等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因其多数突变发现于核纤层蛋白基因上,所以又被称为核纤层蛋白综合征,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文以A型核纤层蛋白基因位点上的致病突变基因C1294T为切入点,研究突变对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相关核膜蛋白及染色质定位与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MNA突变对细胞核膜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具有影响作用,可致使细胞核膜异形甚至产生凸起小泡;另外还对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定位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使其在细胞核内形成不均匀的分布状态,表明该突变已经影响到细胞核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并可能进一步诱发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9.
基于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的基本理论,在探讨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等效电磁参数的基础上,针对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及其厚度的优化设计展开研究.分别探讨了由核壳粒子复合材料组成的单层和双层电磁波吸收层的吸波特征,给出不同入射角下功率反射系数与电磁波波长以及吸收层厚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佳电磁波吸收厚度.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在同等条件下,含核壳粒子吸收层的吸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材料吸收层.  相似文献   

10.
构建携带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tPA,并研究其有无生物学活性.用RT-PCR法从人心脏组织中克隆tPA基因并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中,对pcDNA3.1( )/tPA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脂质体介导pcDNA3.1( )/tPA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用Nothern Blot和斑点印迹法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tPA的表达,并用纤维蛋白板法测定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成功克隆了人tPA基因并构建了pcDNA3.1( )/tPA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tPA转染VSMC后,tPA mRNA和蛋白质表达增加,所表达的tPA蛋白质具有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选择性抽提、整装透射电镜观察和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维甲酸诱导处理前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构型变化,以及核基质蛋白表达变化.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核基质和中间纤维数景较少、分布不均匀,核纤层为薄厚不一结构,与两类纤维联系不密切.经1μmol/L维甲酸处理后,细胞核基质纤维和中间纤维数量增多、结构层次丰富、单丝成分多,分布均匀并相互交织成规则网络,两类纤维通过薄层均一的核纤层发生密切联系,形成贯穿整个细胞核质区域的完整体系.此外,核基质蛋白表达也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经维甲酸诱导处理后MG-63的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产生了与正常细胞相似的恢复性改变,并且伴有核基质蛋白表达的差异.这些变化是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重要特征和功能表现,对于揭示核基质构型及其蛋白组成与细胞癌变和逆转的关系和阐明细胞增殖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原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光照培养箱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农药溴氰菊酯对一种淡水绿藻--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蛋白核小球藻96 h的EC50为0.843 mg/L.当溴氰菊酯浓度≥0.8 mg/L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生长滞期延长,光合作用受阻,MDA含量显著提高,细胞膜透性增加.低浓度溴氰菊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的小球藻呈现出先抑制其生长而后又促进其生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城市污水培养富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sa)的可行性,分别采用了高压和紫外2种方式进行城市污水的灭菌,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培养,考察了净化水质的效果及其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株蛋白核小球藻有较高的耐污能力,对城市污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紫外灭菌和高压灭菌后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差别不大,其中COD去除率高于67.0%,总氮和氨氮去除率高于95%,总磷去除率最高达到92.87%,其中紫外灭菌培养的藻在生长初期对COD的去除率更有效.高压灭菌后培养的藻的生物量是紫外灭菌后培养的藻生物量的1.43倍,灭菌方式对城市污水培养藻的油脂含量的影响较小.基于生产的成本和操作的便利性,紫外灭菌方式更适用于基于城市污水大规模养藻系统.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不同类群动物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起源和迁移路径.介绍了当前有关不同类群动物PGCs在胚胎发育中与迁移有关的因子和基因的功能,这些因子和基因包括细胞外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纤粘连蛋白(fibrbonectin)、Tenascin-C、层粘连蛋白(laminin),Foxc1基因、JAK/STAT信号通路、信号分子STAT 和RA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F-肌动蛋白(F-actin)等.评述了PGCs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众多调控因子与PGCs迁移的关系虽已被揭示,但各因子对PGCs详细作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不同物种PGCs迁移的调控因子之间的同源性及如何把单一的作用效果整合起来等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不能成功感染同属甜菜夜蛾(S. exigua,Se)昆虫,为深入研究SpltNPV在离体Se301细胞中的感染进程以及病毒感染失败的原因,对感染后Se301细胞进行DNA复制、病毒基因转录以及病毒蛋白表达等检测。结果显示被感染的Se301细胞中病毒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病毒早、晚期基因转录,但检测不到极晚期基因多角体基因(polyhedrin)的表达,病毒的蛋白表达受阻从而影响了病毒完成复制周期。 研究发现病毒蛋白表达受阻是SpltNPV在Se301细胞中无法形成子代病毒,完成整个病毒复制的主要原因,这为深入研究其感染失败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SARS感染后建立一种特异性免疫学诊断方法,为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备选实验材料.方法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SARS冠状病毒(SARS-CoV)N蛋白全长基因,经包涵体的初步纯化,金属螯合层析进一步纯化N蛋白,SDS-PAGE电泳和ELISA方法进行结果检测.结果N蛋白抗原与30名SARS感染患者血清结合全部为阳性,对照组30名正常人血清为阴性,30名发热但非SARS患者血清为阴性.结论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对SARS-CoV N蛋白进行了表达和纯化,证明该重组N蛋白抗原具有良好的反应特异性,是良好的应用于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的抗原.完全可用于组构检测核心抗体的诊断试剂.并建立了免疫学的检测方法,为抗体检测提供了安全、方便的手段,并为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心蛋白与中心体(或基体)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种细胞骨架蛋白,形成原生动物巨大的细胞骨架网络;为了研究从八肋游仆虫细胞中克隆到的一种中心蛋白基因(EoCen3)的功能,我们构建了八肋游仆虫细胞大核人工染色体pBTub-Tel,定位分析该基因所表达的中心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行为.该人工染色体利用密码子优化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记,在八肋游仆虫细胞中实现高表达,避免用抗生素作为标记对该细胞的喂养产生影响.定位结果显示,该类中心蛋白特异定位于游仆虫形态发生过程中的基体上.在八肋游仆虫无性生殖细胞分裂的起始阶段基体开始发育,首先形成第一个基体,Eo-Cen3定位于新形成的基体中;随后基体开始复制,EoCen3定位于正在复制的基体中.在细胞发育过程中绿色荧光标记的基体成倍增加,说明EoCen3与参与棘毛形成的基体的复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restin是该实验室于1999年从维甲酸诱导分化的白血病细胞HL-60中克隆得到的一种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家族的新基因,初步验证其生物学功能为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利用生物学软件预测该基因所编码蛋白的N端含有一非典型二分裂核定位信号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且预测结果显示Reslin入核可能与核转运蛋白imponjn αⅡ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克隆并鉴定了针对NLS等结构域的一系列截短体以及pACT—impotin α Ⅱ,利用细胞双杂交技术对其进行相互作用以及作用部位的检测。结果证明Restin的入核确实与核定位信号序列以及核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将人纤溶酶原kringle5功能区基因插入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ET17bBamHⅠ位点,构建成重组质粒pETK23,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纤溶酶原kringle5功能区基因在重组转化菌株BL21(DE3,pETK23)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528%.  相似文献   

20.
LEA基因及Lea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有关LEA基因及Lea蛋白的研究进展:LEA基因与Lea蛋白的结构和功能;LEA基因表达和Lea蛋白积累与环境胁迫的关系;一种LEA基因即HVA1基因及其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