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用等比与等差两种间距测量了酸性CoFe2O4磁性液体中的微粒粒径分布情况,计算了平均粒径和表征粒径分布的偏差,模拟了微粒粒径的分布曲线,对比和分析两种情况了粒径平均值和粒径分布的离散数学特征,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选取不同测量间距对超强粒粒径分布及其电子显微镜分析并无影响,最后引用较准确的分布函数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用对数和数值两种不同测量间距测量CoFe2O4超细微粒粒度,由测试数据及相应的粒度分布实验曲线模拟出CoFe2O4超细微粒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粒度分布函数。通过对比两种情况下的粒度平均值和粒度分布的离散数字特征,得出选取不同的测量间距对研究CoFe2O4超细微粒粒度分布规律没有影响,同时也得出了CoFe2O4超细微粒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Massart法制备了体积分数为0.4%的CoFe2O4磁性液体,在100~800Oe(1Oe=79.5775A/m)均匀磁场中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别观察了磁性液体宏观链的形态,测出了宏观链链径的分布.发现磁性液体在磁场100~500Oe内,链径满足双正态分布.提出磁性液体成链是由双因素主导的.利用六角模型,并构造链体系的混合熵,将链体系自由能最小化,得出了两个平均链径与磁场的数值关系.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宏观链径显双正态分布时,磁性液体处于两相混合相,随着外磁场增加,磁性液体内本身存在的微小预团聚体作为链核成链方式,逐步变为磁性液体内类"气"的颗粒受磁场"压缩"成链方式,磁性液体微结构也由混合相向六角("固")相转变.  相似文献   

4.
共沉淀酸蚀法制备CoFe2O4磁性液体及其中的微粒粒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oFe2O4超细微粒,用酸蚀法配制CoFe2O4磁性液体。采用TEM照片分析,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CoFe2O4超细微粒粒径分布为双纵数分布,而酸蚀法配制的磁性液体中超细微粒的粒径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5.
共沉淀-酸蚀法制备磁性液体及其微粒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oFe2O4超细微粒,不同表面活性剂而通过控制酸蚀,合成了稳定的磁性液体。通过X-射线衍射、振动样品磁强计、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微粒进行了分析。对共沉淀-酸蚀法制备磁性液体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成功地在 N_2气氛中制备了超细 Fe 微粒,颗粒为球状或具有一定的结晶外形,由于磁相互作用而排成链状。粒径随 N_2气压力增加而增加,在 N_2气压力为0.6~100Torr 的压力范围内,平均粒径为150~400,颗粒的主要成份为α-Fe,含有少量的γ-Fe_2O_3或 Fe_3O_3,随粒径增大氧化物相对含量减少,氧化物微晶出现在颗粒表面。制备过程中无氮化物生成,蒸发源对样品的污染亦不严重。  相似文献   

7.
将磁性粒子体积分数ψ为15%和10%的两种CoFe2O4离子型磁性液体静置半年后,ψ为15%的磁性液体中沉积产生,TEM分析表明,静置后的两种磁性液体的磁性微粒在物相成分,粒度分布上基本相同,差别表现在团聚程度上-ψ。为15%的磁性微粒大量团聚,而ψ为10%的磁性微粒则只有少数团聚,可见,团聚是造成ψv为15%的磁性液体出现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测量参数分析可知:单畴磁性纳米微粒体系的磁矩分布参数与粒径分布参数具有对数线性关系.如果微粒的饱和磁化强度已知,则粒径分布的特征参数可直接变换为磁矩分布特征参数,由此可得到磁矩分布函数和平均磁矩.作为实例,研究了CoFe2O4纳米微粒体系的磁矩分布.  相似文献   

9.
气相蒸发法制备的Fe1-xNix合金超细微粒,平均粒径约为20nm。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x射线衍射分析仪以及穆斯堡尔谱仪分析了样品的磁性、相组成随x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包钴超细铁微粒制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化学共沉淀法在超细铁微粒表面包覆钴铁氧体的过程中,溶液中的浓度、碱比,氧化效应及包覆层厚度对样品形貌和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oFe2O4 nanoparticles with particle sizes that varied from 28.6 to 5.8 nm. CoFe2O4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a 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particle size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Scherrer formula using X-ray diffraction (XRD) peaks, an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were constructed by using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images. The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and loss tangents of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1 kHz to 1 MHz an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300 to 10 K. Both the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and the loss tangent were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decreasing temperature. For the smallest CoFe2O4 nanoparticle size, the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and loss tangent exhibited their highest and lowest values, respectively. This behavior is very useful for materials used in devices that operate in the microwave or radio frequency ranges.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够准确快速地求解出微米量级颗粒系的尺寸和浓度,基于消光法测粒原理,利用三波长法来求取颗粒系的平均直径.研究并编制了一种基于Powell算法的最优化方法来模拟颗粒的粒径分布.数值模拟与预先假设基本符合,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N-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单体,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载体的阿霉素抗癌纳米颗粒.用激光粒度仪测量了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同时研究了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体系水量和反应温度对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颗粒粒径偏析分布是高炉炉顶布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易造成炉喉处局部料层的空隙度降低和压差升高,影响煤气流的均匀分布,继而间接影响炉况的顺行。通过DEM离散单元法模拟研究二元混合颗粒的偏析分布规律,同时,提出一个偏析指数T,用以表征粒径偏析分布的相对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同一T值图中,相邻区域颗粒的T值相差越大,则该区域颗粒的粒径偏析程度越大;不同T值图中,所有相邻T值之差的平均绝对值越大,则颗粒堆积整体粒径偏析程度越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在矿砂粒径尺寸级配情况下,不同粒径的筛下累积含量公式. 在分析超声衰减基本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不同粒径的筛下累积含量集成到超声波衰减模型中,推导出超声波衰减与矿浆浓度、粒度之间的关系模型. 将所推导的模型结合实验和数据分析以确定超声波衰减与粒度分布的关系,且采用遗传算法反演计算获得矿浆中粒的粒度分布. 结果表明,反演的计算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颗粒形状对大剪切应变条件下钙质砂最终级配的影响,采用环剪仪和Morphologi G3对取自我国南海的钙质砂进行了一系列环剪试验和颗粒形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钙质砂在剪应力作用下发生颗粒破碎导致其级配变化,当环剪的剪应变达到50 000%时,钙质砂级配趋于稳定;级配稳定的钙质砂试样被替换成未发生过破碎的相同级配钙质砂试样后,由于替换前后颗粒的形状不同,导致试样在剪应力作用下继续发生颗粒破碎,试样重新稳定时颗粒级配分形维数相较于原稳定状态时的分形维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金属有机盐热分解方法制备出均匀、分散的硬磁CoFe_2O_4纳米颗粒,在H2环境、低温条件下进行还原,合成硬磁CoFe_2O_4/软磁CoFe_2复合磁体.采用低温还原,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粒子的聚集.制备出的样品具有较好的磁性能:有较高的剩磁比Mr/Ms,其值为0.64;随着还原时间延长,饱和磁化强度增加至124emu·g~(-1),同时保持较高的矫顽力.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减弱粒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来有效提高硬磁/软磁复合磁体的矫顽力和剩磁比.  相似文献   

18.
通过粉煤灰分别与矿渣粉、硅灰的复合掺配试验,了解复合矿物掺合料对水泥砂浆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细度的矿物掺合料复合后具有一定的叠合效应,可使水泥粉体内部颗粒实现较紧密的堆积,使水泥砂浆的强度提高,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了煤矸石单独粉磨后取代水泥、煤矸石与水泥混合后共同粉磨(先混后磨)、煤矸石与水泥分别单独粉磨后混合(先磨后混)(三者均按w(煤矸石):w(水泥)=30:70的比例)3种不同的机械粉磨方式研究粉磨对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单独粉磨掺入体系与煤矸石和水泥"先混后磨",不同粉磨时间的混合体系的颗粒群具有相似的级配组合特征;煤矸石与水泥"先磨后混"形成的颗粒群特征不同于"先混后磨";对于相同的粉磨时间,煤矸石与水泥"先混后磨"的粉磨制度优于"先磨后混";不同的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对于体系的力学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