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间4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42例占同期甲状腺癌患者的50.6%,占同期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的14.43%,其中微小癌占了38.1%,颈淋巴结转移率23.81%。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较高,结肿背景干扰甲状腺癌的检出;重视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及B超特征;对可疑结节术前在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提高术前诊断率;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是预防漏诊,提高术中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甲状腺癌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加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或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加改良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适宜的手术方式,术后辅以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由于仍缺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准确的术前诊断方法,故目前对于是否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CLNM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进行CLN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行颈部CLND并最终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140例,将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以CLNM作为因变量,应用卡方检验及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高危因素.结果:恶性肿瘤数目(P=0. 277)、伴结节性甲状腺肿(P=0. 811)、伴甲状腺良性肿瘤(P=0. 152)、伴桥本氏病(P=0. 399)、术前彩超显示低回声(P=0. 174)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年龄(P=0. 037)、性别(P=0. 008)、肿瘤大小(P=0. 004)及彩超提示微钙化(P=0. 006)与CLNM有关,且年龄(P=0. 016,OR=0. 383)、性别(P=0. 016,OR=3. 167)、肿瘤大小(P=0. 003,OR=3. 244)以及彩超提示微钙化(P=0. 006,OR=3. 148)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CLNM的患者中,彩超提示微钙化、肿瘤大小、年龄以及性别均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决策是否行预防性CLND时应充分评估上述多个独立危险因素,并综合考虑作出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比分析2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3例甲状腺癌的CT影像特征.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钙化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发病数目,囊变、平扫晕环征、增强后实性部分的密度、结节边缘情况、甲状腺包膜及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平扫及增强对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Cyclin D1,Galectin-3和ki-67表达,探讨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侵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组)、30例微小乳头状癌(非侵袭组)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对照组)患者病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yclin D1,Galectin-3和ki-67在甲状腺病理切片中的表达.[结果]在侵袭组、非侵袭组和对照组中Cyclin D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40/40),53.3%(16/30)和15%(3/20):Galectin-3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7.5%(15/40),100%(30/30)和0%(0/20):在侵袭组中ki-67增殖指数大于1%病例占侵袭组总数的50%,在非侵袭组中ki-67增殖指数大于1%病例仅占非侵袭组总数的13.3%.同非侵袭组相比较,侵袭组的Cyclin D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Galectin-3阳性率明显减低(P0.01),ki-67阳性率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clin D1,Galectin-3和ki-67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yclin D1和ki-67高表达和Galectin-3低表达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局部侵袭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用突变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mutant auele specific amplication,MASA-PCR)检测了125例甲状腺石蜡包埋组织中BRAF^V600E点突变(包括94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例癌旁正常组织),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仅在VIE和1例甲状腺未分化癌中检测到BRAF^V600E突变,PTC中突变率为68.4%(57/83),主要见于经典型PTC和微小癌,其突变率分别为73%(52/71)和2/3,在其它类型的甲状腺癌及良性病变中均未检测到BRAF^V600E突变。临床病理资料显示,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45岁,突变率在40岁以上者显著高于40以下者(X^2=4.69,P〈0.05),而与性别、淋巴结转移、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无显著关系(P〈0.05)。结果显示,1)BRAF^V600E突变仅发生于PTC和部分未分化癌,是PTC中较常见的遗传学事件,可为PTC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视点。2)BRAF^V600E突变主要见于经典型PTC和微小癌,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表型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探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中的效果。选取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指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5%相比于对照组的75.00%高(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镇痛剂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且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镇痛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王梓年  李静喆  何玉奇  焦宜刚 《甘肃科技》2013,29(11):137-138,122
探讨甲状腺不规则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可行性。统计了2006年6月-2009年1月资料,并经病理证实了125例行甲状腺不规则次全切除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资料和其中103例患者随访资料。本组125例,术后无死亡病例;3例(2.4%)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0.8%)出现呛咳;4例(3.2%)出现一过性低钙血症。随访103例(82.4%)患者中有4例(3.8%)复发;无1例甲状腺癌复发。随访未发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甲状腺不规则次全切除术适用于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98例甲状腺疾病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宪云  吕鲜芳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1):183-183,128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类型特点及病因等相关因素的观察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8例甲状腺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8例甲状腺疾病的病理类型依次为甲状腺腺瘤(43.88%)、结节性甲状腺肿(27.55%)、甲状腺功能亢进(15.31%)、甲状腺癌(6.12%)、亚急性甲状腺炎(3.06%)和甲状舌骨囊肿(3.06%)、甲状腺功能低下(1.02%)。②40岁以上患者占79.59%。结论: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病理类型:患者以40岁以上为主,缺碘与补碘过剩分别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庆彭水棣棠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在2018年1月对棣棠河3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的理化因子状况进行了调查和采样。【结果】浮游植物共计4门17属41种,其中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类最多,优势种为模糊直链藻(Melosira ambigua)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平均密度为3×10~5个·L~(-1),平均生物量为209.16mg·L~(-1);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与Margalef指数(D)分别为3.078,0.975和4.677。浮游动物共计3门11属13种,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平均密度为10.67个·L~(-1),平均生物量为0.193mg·L~(-1);H′,J和D分别为2.038,0.965和2.141。相关性分析表明,棣棠河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与溶解氧含量、温度、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呈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pH、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含量、电导率和溶解固体总量呈统计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研究河段水质为清洁型,营养程度为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10.
乌岩岭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浙江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濒临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海洋性气候,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探究该区域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可为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用岛津TOC-LCPH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7种林分(松林、杉木林、柳杉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茶园)土壤有机碳(SOC)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7种林分的SOC和WSOC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各土层SOC含量均以杉木林最高,≥10~25 cm与≥25~40 cm两土层WSOC含量亦是在杉木林中最高。WSOC与SOC含量之比为0.59%~1.51%,以杉木林≥25~40 cm土层的最高,以松林≥25~40 cm土层的最低。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分别存在极显著(P<0.01)与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W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均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乌岩岭土壤密度与pH均为影响林分SOC和WSOC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对20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有4.5%非典型增生,4%乳头状增生,3.5%乳头状癌.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常见,但并发甲状腺癌诊断困难,不典型增生易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经过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若干,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特点及有无侵犯和转移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在CT影像上的表现可能少部分有所重叠,但大多数趋于不同,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结论:基于64排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相似疾病的表象及特征,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郁金乙醇提取物降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毛郁金(Curcuma aromatica)乙醇提取物降血脂作用,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及脂肪乳剂灌胃,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连续3周给予毛郁金乙醇提取物进行治疗,设正常组、高脂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毛郁金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生药18g·kg-1·d-1,12g·kg-1·d-1,6g·kg-1·d-1)组,以动物实验研究毛郁金乙醇提取物降血脂的作用。【结果】毛郁金乙醇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并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对血清CHOL、LDL-C的降低作用:高中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对降低TG、升高HDL-C含量具有较好作用,毛郁金各给药组均对大鼠血清LDL-C含量有极显著降低作用。【结论】毛郁金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罗汉果甜苷和芒果苷在抗炎作用上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基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与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模型,分别用罗汉果甜苷、芒果苷以及芒果苷+罗汉果甜苷作用,并利用析因方差分析研究3种组分的抗炎效果。【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芒果苷组对于两个炎症模型均有抗炎作用(P0.05),罗汉果甜苷组对于两个炎症模型均无抗炎作用(P0.05)。芒果苷+罗汉果甜苷组对于两个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P0.01)均强于芒果苷组,且两者之间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芒果苷有抗炎作用,而罗汉果甜苷在此用药剂量下没有抗炎作用;芒果苷与罗汉果甜苷合用,在抗炎作用中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说明罗汉果甜苷能显著提高芒果苷的抗炎药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壮药痛风康颗粒对实验性痛风的治疗作用,为其在临床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次黄嘌呤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尿酸钠(MSU)诱导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分别观察痛风康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对MSU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采用小鼠热板法、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观察痛风康颗粒的镇痛作用;观察灌胃给药的LD50,评价其药物安全性。【结果】痛风康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具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P0.01);对MSU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程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灌胃给予痛风康颗粒60min后,痛风康颗粒可显著提高小鼠热板痛阈,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经灌胃给药的LD50为116.30g药材/kg。【结论】痛风康颗粒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抑制大鼠足跖肿胀,且具有镇痛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痛风作用,口服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榕树须不同提取物的抗脑血栓作用,并评价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脑偏瘫、电刺激致大鼠血栓模型观察提取物对小鼠脑血栓的保护率、大鼠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浴致小鼠血瘀模型观察其对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时间的影响。【结果】榕树须95%、80%醇提物的不同提取部位能提高小鼠脑偏瘫恢复率(20%~60%);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对电刺激引起的脑血栓有较好保护作用(P0.01,P0.001);乙酸乙酯部位及正丁醇部位均能延长寒凝血瘀小鼠的凝血酶时间(P0.05,P0.001);正丁醇部位能延长寒凝血瘀小鼠的纤维蛋白原时间(P0.05)。【结论】榕树须80%醇提物的正丁醇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脑血栓及改善血瘀小鼠凝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不同添加剂对甘蔗梢叶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为甘蔗梢叶高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尿素、糖蜜、乳酸菌液的添加和三者混合添加对甘蔗梢叶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添加剂均能改善甘蔗梢叶青贮的营养品质。当尿素添加量为0.5%(W/W)时最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34.68%和61.27%,半纤维素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分别降低10.67%和6.23%,差异极显著(P0.01);当糖蜜添加量为15%(W/W)时最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20.42%和36.42%,纤维素、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分别降低54.04%,28.30%和45.72%,差异极显著(P0.01);单独添加乳酸菌对青贮影响不明显,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添加0.5%(W/W)尿素、15%(W/W)糖蜜和5%(W/W)乳酸菌液青贮效果最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85.92%和69.36%,纤维素、NDF和ADF分别降低38.94%,17.92和33.44%,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在甘蔗梢叶青贮时,同时添加尿素、糖蜜和乳酸菌,能有效降低其粗纤维含量,提高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 Ascherson)种群更新及濒危机制,研究其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影响因素。【方法】对广西合浦榕根山、防城港交东、防城港山心3个贝克喜盐草典型分布点进行调查取样,统计(或称量)样品种子、直立茎、雌花、果实数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结果】从水平方向分布来看,相同方向上不同距离处贝克喜盐草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不显著,海草场潮沟、外海、海岸方向一侧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在榕根山和交东分别为271粒/m~2、180粒/m~2、52粒/m~2和52粒/m~2、23粒/m~2、16粒/m~2,差异显著,可见该海草种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受到落潮水流与落潮后流向潮沟的微水流的影响,受距离影响较弱;垂直方向上,上层(0~4cm)、中层(4~8cm)、下层(8~12cm)土壤底质中贝克喜盐草种子数量分别占总量的73.0%、20.8%和6.2%,上层土壤中种子数量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P0.05),表明绝大部分的种子分布于土壤表层(0~8cm);贝克喜盐草海草场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其种群雌花密度、直立茎密度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2 9(P0.01)、0.845 1(P0.01),与果实密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多项式曲线关系。【结论】贝克喜盐草土壤种子库的水平空间分布受潮沟、入海河流等外界环境和地上植被的种群属性、种子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表层底质中,且地上植被的种群属性是决定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形态上区分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和歪红树蚬(Polymesoda expansa)。【方法】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采用14项生物学形态性状指标比较广西廉州湾草头村红树林的红树蚬与歪红树蚬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12个比例性状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0.70%,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7.76%,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1%,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7.80%,累计贡献率为66.37%。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1.7%~89.0%,p2为81.7%~87.5%,综合判别率为86.0%。【结论】壳高、壳宽、韧带长、韧带宽等性状决定红树蚬和歪红树蚬两个种间的形态差异,判别方程可以有效将上述种群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不出林(犃狉犱犻狊犻犪犼犪狆狅狀犻犮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不出林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出林为材料,研究6种不同栽培密度下不出林的形态、生物量及其分配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除平均根长外,不同栽培密度对不出林单株的株高、地径、分株数、叶片数和根数均影响不显著;不出林根冠比和比根长均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不出林单株地下部分鲜干重、地上部分鲜干重和总鲜干重均显著增大,但每小区总鲜干重显著减小.【结论】10cm×10cm 栽培密度的不出林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