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2.
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神话大熔炉,大量早期的新旧神话在此交汇衍变,促成史诗的成型。尤其是关于新旧神谱和凡世英雄的来历、地位、联系和功过的传说题材丰富多彩、脉络分明,是作者、时人以及诗中所有“角色”熟知公认的事实,其他与荷马史诗几乎同时出现的短篇史诗可以为证。这充分说明《伊利亚特》蕴含的神话传说与今人理解有不同,它们是古代初民坚信不疑的精神食粮,是英雄史诗成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世本》是主体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谱牒类文献,《帝系》篇所记商王世系为该书核心之一,并对《史记·殷本纪》有奠定之功。清代茆泮林辑本为公认最佳辑本,该辑本辑录商王世系23则,参照其他六种辑本进行辑校,分为成汤立国之前的先公和成汤立国之后的商王两部分,结合《殷本纪》《古本竹书纪年》、甲骨卜辞、战国简牍等文献,对相互印证的商王世系进行文献梳理与释证,更加客观呈现出商王世系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洪水神话主要用幻想和虚构的方式,叙述古时人类被一次大洪水毁灭之后,如何再生繁衍的故事,而这些神话在流传过程中融入民间故事或传说之中,并发生了变化,本文以比较故事学的母题比较等方法,探究《天上人间》和《猎人海力布》等两侧融于蒙古族民间故障或传说中的神话原型,原意,力图揭示其原初形态,探讨其接受苏美尔,印度等民族或国家洪水神话影响之后发展变异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飞廉之死考     
关于飞廉之死,《史记》与《孟子》的记载完全不同,新近整理的清华简《系年》与《孟子》的记载近同。结合后世学者的对于飞廉之死的史料选择,加之其时商周的军事实力对比,可以推测《孟子》所载飞廉之死合乎史实。  相似文献   

6.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利亚特》和《蒙古秘史》均是以史实为依据,以美女为引线、以神话为外衣,以勇猛善战的英雄为主要歌颂对象的英雄史诗。它们共同反映着人类从原始部族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的掠夺性质,反映着人们崇尚勇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土族文学史》的编写、分期及其文学观、文学史观等问题。《土族文学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族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土族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特别是对土族民间文学的《格赛尔》以及史诗、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体现出编者的整体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填补了土族文学历史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0.
《答约伯》是荣格最为看重的著作。荣格在《答约伯》中分析了《约伯记》、福音书、《启示录》等《圣经》叙事。从分析心理学出发,荣格认为《约伯记》揭示了上帝的双重本性,并以上帝意识的分化与整合为线,重构了《圣经》的神话历史。荣格的《答约伯》为神话研究特别是“神话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心理学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的月神话主要集中在西母、嫦娥、蟾蜍等记载中,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月宫"说。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许多释氏经典对月中宫殿的周详描述,促进了此传说的进一步丰富。"月宫"一词渗入文学,使得佛教净土思想与道家仙境说相结合,原本苍凉的月亮有了富丽堂皇的宫殿,许多文体籍以演绎种种故事。可以说,佛教通过语汇介入与想象的注入,丰富了中国的月宫传说。  相似文献   

12.
后稷是周人传说中发明农业的文化英雄,后稷神话体现了高襟崇拜、社稷崇拜、始祖崇拜等郊祀制度的基本类型。后稷的感生神话孕含了原始农业祭时代的高襟求子秘仪;姜媚、后稷之得名与原始祭祀中的农业神话关联很深,成为社稷崇拜的对象;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至为密切,后稷又被尊为“天官”、“灵星”以配上帝;在武王伐商之后,后稷由周人庙祭的始祖而成为郊祀对象,与祖先仪式性的沟通成了国家宗教的中心。周人赋予后稷的诸多宗教功能用来证明王权来源之神圣性及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点在出土儒家文献中有简要的阐明。后稷神话与仪式已经孕含了后世国家祭祀礼仪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轩辕,为星宿名,蜿蜒如龙如车,喻指通天的神车,玉璜是通天的虹桥,熊为天熊,通天的神话动物,即天与地、阴与阳之间二元对立的调解者、中介者的形象。在黄帝名轩辕号有熊这一符号现象背后,共有三种作为天地之间中介物的象征存在,即玉璜(天桥)、天车(轩辕)、天熊(有熊)。前二者作为神话想象的运载工具,有着互为象征的对应性:玉璜的形制中有一种雕刻出双龙首(有时则为一龙首)的原型形象,故为龙璜或龙形璜;轩辕神车为龙驾之车,上天入地。所谓黄帝骑龙而升天的传说,成为将三种神话名号统一在一个神话情节中的最佳实例。璜为龙形天桥,轩辕为龙驾之天车。有熊为升降于天地之间之天熊。对于黄帝之多种名号的这种三合一式贯通阐释,能够顺理成章,调和三者间的符码矛盾和语义对立,达成统一的神话理解。充分利用四重证据的论证优势,对此做出多方面的证明,将是找回并有效解读有关华夏人文初祖的文化记忆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探讨“天鹅处女型”故事类型为何被布里亚特蒙古人当作族源传说的原因。文章认为人与动物婚配的异类婚故事在一些民族中被提升为建国神话或族源传说,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故事类型满足了建国神话和族源传说叙述模式的需要。而包括布里亚特蒙古人在内的北方古代民族的萨满教可以将异类婚故事中的动物配偶纳入到自己的神灵体系当中,从而在部落祖先和天神之间建立血缘纽带。  相似文献   

15.
鲧、禹父子治水相关记载既有超自然的神话,也有远古历史传说,一般认为先有超自然的神话,经过历史化改造,转变为远古历史传说。鲧、禹故事无论历史化发生之前,还是之后,其基本内容都是治理洪水,和创世神话似乎无关。部分神话学家认为这组治水神话的原型是创世神话之一即所谓“捞泥造陆”型似乎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16.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一种口头叙事行为,遵循着叙事的一般规律,其隐含的多种叙事信息在同类传说中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传说的人物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交叉互构,情节有紧凑的矛盾冲突,场景有跳跃性的画面设置,表层结构呈波浪式起伏,深层结构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是“狐精”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老的民族记忆。这一神话原型在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表现在神话原型逐渐世俗化,英雄原型与彼岸原型植入到传说中,迎合了中国民间的“狂欢化”想象。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包涵了较强的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希腊神话中的非理性精神从对命运的体认、对命运的态度、对命运的超越诸方面中包含了对基督教教义本质的认同,尤其是对命运的体认与上帝观,反抗命运中必然产生的无罪之罪与基督教中的原罪意识,超越命运与一神教的救赎之间几乎是一种同质同构的关系。希腊文明因此能够迅速接受融合基督教文化并与之长期共处共同建构了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文章通过分析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对冥冥之中命运的体认、反抗和超越与基督教思想之上帝、原罪、救赎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与基督教上帝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20.
文章叙述了清雍正间的文字狱大案——曾静吕留良案的来龙去脉,着重分析了雍正帝和乾隆帝对案件的处理,指出孔孟程朱的思想义理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也可以作为反对清朝的理论武器。雍正帝勇于在天下人面前与吕留良辩论,说明清帝对汉族文伯的深入掌握;乾隆帝回避对清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则体现出清帝更为成熟、理性的统治策略。文章最后推测曾吕案可能对乾隆帝不喜欢理学、讲学有重大的影响,乾隆帝的这种态度促进了考据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