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明确不同地下部分隔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与种间竞争的影响,为理解间作模式下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2种单作(T1:单作玉米、T2:单作大豆)和4种种植比例和分隔方式的间作方式(T3:2∶2不分隔间作、T4:2∶4不分隔间作、T5:2∶2分隔间作、T6:2∶4分隔间作),分析对玉米和大豆生物量、产量、竞争指数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不同间作方式T3,T4,T5和T6的玉米产量较T1单作分别提高45.7%,55.7%,21.0%和33.9%,T3,T4,T5和T6的大豆产量较T2单作分别降低20.7%,13.9%,15.8%和11.8%。不分隔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T3:1.13和T4:1.10)高于分隔间作处理(T5:1.03和T6:1.04)。不分隔间作处理玉米的侵占力(T3:0.66和T4:0.70)显著高于分隔间作处理(T5:0.37和T6:0.46)。不分隔间作相比单作增加玉米的穗重、穗粗、穗长、行列数和千粒重,分隔间作与单作玉米的穗重、穗粗、穗长、行列数和千粒重间无显著差异(p>0.05),间作方式相比单作降低了大豆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结论...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根箱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与空间变异。结果表明:间作有利于玉米、大豆根系的生长,与单作相比,间作在不同土层中作物根干质量相应增加,根冠比增大,比根长明显增加。因此,玉米、大豆间作的根系系统优越于各自的单作,可通过两种作物根系的互补作用,利用作物自身的潜力,提高空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间作模式对丘北辣椒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间作模式对丘北辣椒主要病虫害的影响,于2007~2008年在云南省丘北县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间作玉米、花生、大豆、向日葵,辣椒主要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净作(CK)减少了14.6%,5.2%,10.1%,12.3%,主要虫害危害率比净作(CK)减少了6.8%,1.4%,4.4%,3.3%;间作作物主要病害发病率最高为大豆的61.1%,最低为玉米的15.0%,向日葵的45.5%和花生的20.8%介于其间.在各种间作模式中,辣椒主要病害发病率和主要虫害危害率最低为2行玉米间8行辣椒(M2C8)和2行玉米间10行辣椒(M2C10)2种模式,其中M2C8比CK减少了15.6%,6.0%,M2C10比CK减少16.6%,4.0%;间作作物主要病害发病率最低仍为M2C8和M2C10中的玉米,分别为13.4%,12.8%.说明M2C8和M2C102种间作模式,能有效减少辣椒主要病虫的危害,适宜在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冬小麦间作玉米复播大豆立体种植模式,提出了一套适合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农作制度与种植模式,以达到增产增收和高效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南川3年生药用栀子为材料,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间作模式对栀子田间杂草的发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栀子与薄荷、大豆、射干、金钱草间作系统中,栀子/薄荷间作在栀子整个生长期能较好地抑制田间杂草的发生,株数防效为60.26%~85.59%,鲜质量防效为80.59%~92.65%.而栀子/大豆间作在栀子生长后期能极显著抑制田间杂草的发生,8月与10月的株数防效分别为85.93%和77.05%,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6.08%和91.18%.在栀子产量方面,栀子与射干或薄荷间作与单作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其单株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7.61%和31.58%,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杂草防控和产量两方面,栀子与薄荷间作,既能抑制田间杂草的发生,又能提高栀子的产量,在生产实践中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紫花苜蓿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探究了不施肥(CK)、施氮(+N)、施磷(+P)和施氮+施磷(+NP)条件下对单作和间作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和施肥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不施肥条件下,间作玉米的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 r)比单作显著提高24%...  相似文献   

7.
红薯是我县秋季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实行玉米一红薯间作套种是缓解粮经争地,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现将其高产栽培间套模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致富门路     
致富门路大豆立体栽培增产又增收编者按为了充分利用光能、热能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1994年,辽宁省以大豆高产为前提,以增收为目的,搞了几种大豆与短秆作物间套复种试验,效益可观,深受农民欢迎。下面,将“土豆、大豆、玉米间套复种栽培技术”向您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以雾灵山低山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板栗、玉米、玉米和板栗间种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海拔高度玉米和板栗间作方式下0~20 cm、20 cm~40 cm以及40 cm~60 cm三个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单种板栗和单种玉米的土地利用类型,山地坡底土壤不同剖面层次水分含量均高于坡顶和坡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地形、植物郁闭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AMF与根瘤菌对间作大豆光合与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接种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写为A)和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简写为R)对金橘Fortunella margarita(Lour.) Swingle(简写为F)/大豆Glycine max(简写为S)间作系统中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分析间作系统中各处理大豆的光合与呼吸代谢及植株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所有间作处理的大豆根系菌根侵染强度ηm和根系泡囊强度ηV均比相应的单作处理低,各相对应处理间ηm差异均显著,ηV差异均不显著(除间作双接种处理较单作双接种处理ηV显著增加外)。与相应的S或F+S对照相比,所有单接种A或单接种R处理分别表现出显著或不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双接种处理的增加效应最大且差异显著。2)间作F+S处理的大豆根瘤数量和干质量均比相应的单作S处理低,但分别单接种A或R处理后,均呈增加趋势;单作系统和间作系统中,双接种A+R处理的促进效果最显著。3)间作系统中,F+S处理的大豆叶片叶绿素含...  相似文献   

11.
我县平川灌区吨粮田种植方式以小麦玉米带状种植为主,它不同于一般的间混套作,是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结合,是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光、温、热及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县自1992年开始示范推广这一高产栽培模式,取得了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比较花生单作、玉米单作以及花生玉米间作三种栽培方式对花生与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玉米间作对花生和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不大,对花生的产量有较大影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2008—2010年,在辽宁东部岫岩县进行了大豆不同栽培模式(清种、大豆与玉米8∶2和8∶8间作)与天敌协同对大豆蚜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蚜及天敌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有一定差异,但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天敌跟随紧密,对蚜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和天敌一般在7月11日—21日出现第1次高峰(主要危害期),7月26日—8月6日出现第2次高峰,个别年份延后或不明显。各年度间大豆蚜的发生程度不同,3种栽培模式的控蚜作用也有差异。轻发生年(2008、2009年)第1次高峰期3种栽培模式平均百株蚜量较低(0.4万头~1.3万头,清种间作),天敌单位数量较高(51~226个),天敌控蚜作用均比较明显;第2次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上升(0.9万头~2.7万头,间作清种),但因天敌、蚜霉菌、植株抗性及小型蚜比例高(70%)等因子综合影响,蚜虫种群迅速下降,大豆均未明显受害。重发生年(2010年)第1次高峰期清种模式平均百株蚜量高达4.6万头,分别是8∶2模式的3.8倍和8∶8模式的2.6倍,天敌不足以控制蚜虫的增长,酿成危害;而间作模式蚜虫增长缓慢,蚜量低(1.2万头,1.8万头),天敌效能高,表明间作模式与天敌协同控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不同种植模式和施肥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采集单作玉米和花生、间作玉米和花生根际土壤,利用群落水平生理指纹图谱培养技术,探究不同处理下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改变引起土壤中微生物组成丰富度的变化.间作提高了花生土壤的平均颜色随时间变化率(AWCD)值,降低了玉米土壤的AWCD值...  相似文献   

15.
实验以大豆、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栽培方式,研究在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壤深度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豆单作模式下,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10~2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随生育期呈上升趋势,其余土层养分含量变化大致为先增加后减少;玉米单作模式下各土层的养分含量随生育期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尤以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变化最为显著,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含量分别较播种前增加64%、67%;间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大致和单作大豆一样,在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在喇叭口期后又显著上升,较播种前增加126%.实验农田C/N在7.4~10之间,比值较低,能促进土壤养分的矿质化.  相似文献   

16.
豆科作物生物固氮作用受环境中氮素严格调控,在较多化合氮条件下结瘤少固氮能力差.目前尚缺乏耐高氮根瘤的筛选与利用,而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实行间、套作,是充分发挥根瘤固氮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玉米∥花生是典型的间作模式,近年来在玉米和花生主产区推广较快.本文回顾了前人对禾本科∥豆科作物间作体系氮素营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花生对花生生物固氮的影响,丰富完善了间作氮素营养理论,并为玉米∥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早春玉米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效益高、绿色安全等优势,因此,在我县早春玉米深受广大农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我县海拔高、温差大,年平均气温较低,早春玉米的种植具有相当的难度.要求农户既要掌握好串粉技术,还要掌握好生产栽培技术.为增加早春玉米产量、提高早春玉米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结合相关书籍的科学理论及多年从事早春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经验,阐述了宁蒗县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种植早春玉米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利用魔芋、玉米两种作物生态习性上的优势互补的特点实施间作套种,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全文从选择适宜区域和套种带型、品牌选择、育苗移栽、整地行程、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魔芋玉米间作套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根据魔芋喜温耐荫和怕光,怕高温的特性,采取魔芋玉米间作套种技术,前期可利用玉米生长期为魔芋遮光降温,后期可提供充分的温光条件,使魔芋生长良好。魔芋玉米间作套种技术包括以海拔高度选好套利带型、玉米栽培要选好品种,适期育苗移栽;魔芋栽培技术要精细整地、土壤消毒、选好种芋、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做好除草、排水追肥和病害防治。  相似文献   

20.
对枣粮间作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因此农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主干2m处,增产面积超过了减产面积,较对照增产9.3%~5.9%。而夏玉米和夏谷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主干4m处,减产面积超过了增产面积,较对照减产4.8%~5.2%。但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综合效益明显,较对照每公顷增加效益19861.6~20501.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