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鉴Lee等提出的发震断层引起的地表最大永久位移估计方法,结合中国第四代地震区划图的潜在震源区参数、断层模型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本文提出了发震断层附近最大永久位移场的估计方法.以大岗山水电站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场点所在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及距离场点最近的发震断层-磨西断裂地震地质资料和地震活动性资料,计算了不同概率水准所对应的设定地震下的地表最大永久位移.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地震动概率水准一样,发震断层附近场点不同概率水准下的地表永久位移评估为水坝等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以便采取合理的抵抗永久地表位移措施,以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发震断层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建立了12个理想化断层场地模型,采用粘弹性人工边界及相应的波动输入方法,用二维动力有限元分析了非发震断层场地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断层对场地的地震动有明显的影响,距断层越近的场地震动的放大系数越大。对于垂直断层,场地的振幅放大效应对称分布,而倾斜断层对其上盘地震动的影响要大于下盘场地地震动的影响。断层破碎带厚度变化对场地的地震动影响不大,而断层的深度变化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作用明显。断层破碎带边界处发生了强烈的波型转换,而中间位置波型转换较小。  相似文献   

4.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昆明两个不同土层结构性质的场地模型输入同一个人工合成近震大震地震波的基岩地震动,得到了两个场地土层反应的地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及其反应谱,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和差别,探讨了这两种不同性质土层在基底遭受近震大震时场地地震反应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余震分布数据和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断引发芦山地震的断裂是盆地内西南侧地腹隐伏断裂或新生断裂。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进行了综合对比,认为2次地震均属构造地震,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分析均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碰撞有关;但2次地震发震断裂和发震构造单元特征是不同的,应属2次独立地震。  相似文献   

7.
 公元600年12月16日,在甘肃天水与陕西陇县一带,发生1次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震害及社会影响。长期以来,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确切震级、震中位置、震中烈度的认识存在分歧,对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甚明确。秦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在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与青藏块体东北部的祁连断褶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详细考证,对其发震构造进行探讨,对于评定秦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其未来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有关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发现一些新的可能与该次地震有关的佐证资料,通过史料考证及震害分析,推断公元600年秦陇地震震中应在天水陇县之间,更靠近陇县的陕西境内,震中烈度达IX度,震级6(3/4)级左右,本次地震极震区长轴方位大致与陇县-宝鸡断裂带相吻合。经过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公元600年秦陇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固关-县功断裂带的八渡-龙尾段。  相似文献   

8.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Ⅸ度,略呈长轴为NE向的扁椭圆状,不具明显的方向性。进一步综合3 323个早期余震重新定位结果、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等,判定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为控制蒙山东麓的大邑断裂,系龙门山构造带南段NW-SE向缩短所导致的大邑断裂上冲作用的结果;新开店断裂亦在深部产生了同震破裂,造成了断裂上盘震害明显高于下盘的断层上盘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物探方法研究林甸地震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物探方法,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剖析松深Ⅳ、Ⅵ大剖面得出林甸地震震中位于孙吴-双辽断裂(大安-德都断裂)与滨洲断裂的交汇处。采用重、磁、电、震以及钻孔资料,求取其震源深度为13.84km。滨洲断裂在松辽盆地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活动状态,造成松辽盆地在滨洲断裂两侧沉降差异;北西向断裂的走滑性使滨洲断裂更易成为发震构造,加之历史上本区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北西向构造,判断林甸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滨洲断裂。本次研究是大庆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天然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方面的课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填补了大庆天然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方面的空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必要的天然地震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0.
1119年前郭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收集和考证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以石油三维物探、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联合钻孔探测资料为基础, 结合地质和地貌调查, 研究1119年前郭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在1119年前郭地震的影响范围内, 发现一条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晚更新世活断层——孤店断裂, 总长度约为66 km, 由两个连续性较好的弧型段组成, 钻孔资料显示其上断点埋深约为24 m, 存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经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 认为孤店断裂可能是1119年前郭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1.
 软粘土在地震时产生固结震陷可导致建筑物下沉、不均匀沉降和倾倒摧毁等破坏,因此研究软黏土固结震陷及其计算方法是防震减灾的重要课题。运用动力学等效应力原理,将震动固结问题在加荷期与卸荷期简化为常规固结问题,研究了单向与双向排水条件下,软黏土层在加荷与卸荷期间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提出一种相对简单的震陷量计算方法。利用天津市塘沽望海楼住宅区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实例验算,该地区在双向排水条件下的平均震陷量为46.1cm,在单向排水条件下的震陷量为25.7cm,计算结果与该地区地震后的实测资料基本吻合,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13.
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在其未来震中区近处,常会表现平静。但着眼于全球大尺度规模,则可观测到颇具特色的地震活动性图像。较为普遍出现的图像是直线型与圆弧型,以及构成这些图像的主要地震事件的等间距性。本文认为大地震发震结构可以具有全球规模的大尺度,这些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主控着大地震发震的短临进程,对认识地震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中还给出中国近年发生的数次大震(1976唐山M7.8;2001昆仑山口西M8.1;2008汶川M8.0)前呈现的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很明显它们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识别标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震积岩主要通过地震驱动形成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来识别.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8中发育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微同沉积断裂、震裂缝、液化砂岩脉、沙侵蘑菇、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负荷构造及枕状层、地震角砾岩、震塌岩等.这些变形构造常沿限定的岩层发育,上、下均为未变形的岩层,显示事件变形特征.同时在塔17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微断裂层、微褶皱层、碎块层及液化均一层、上覆未震层.该震积岩的发现,表明晚三叠世随着秦岭、南祁连海槽的封闭,南北向逆冲带发生强烈活动;并且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6-长8发育的大规模浊积岩的外界触发机制是由地震活动引起的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1996年5月3日,包头西发生了6.4级地震,震九克乌素,临河八一、呼市四毛水汞观测井都有明显的异常反映,现将汞量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Ⅱ活动断裂与发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震发生在活动断裂上,而断裂活动并非都一定发震。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而对活动断裂与发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的发生、震前预测、震后趋势判断、地震动参数设定,震区构造、震害特征和周边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对地震发生日期的调制,相互构造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此影响未来发震的可能性也做了简单分析,认为与之相交的南边和北边断裂危险性会增加,尤其西秦岭北缘断裂处在甘肃东部段地震可能性增大。对地震区历次烈度区划(地震动区划)的设定进行了阐述和回顾。重点在此次地震产生灾害的基础上针对地震科学与社会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震陷是地震引起的附加沉陷,生产震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影响软土振动变形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有:动应力,含水量,孔隙比,振次(时间),土的颗粒级配及阀值等。通过对太原地区杂填土的实验分析发现:杂填土的干重度,固结比,动应力,振次及杂填土的振动历史等是影响杂填土震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震发生在活动断裂上,而断裂活动并非都一定发震。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而对活动断裂与发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Ms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1 cm和7.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1 m,主要集中在地下0~8 km。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 6.0级地震对比发现,长宁地震地表最大形变量为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8 m,均大于积石山地震,推测积石山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震区居民房屋相对集中、房屋抗震性能差和黄土区场地地震波放大效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