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梅玲  柳小兰 《科技资讯》2006,(34):190-190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并由此产生的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密切联系起来的心理。根据我们调查,大学生国家意识普通较好,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2.
王玮 《咸宁学院学报》2009,(Z1):115-116
新加坡和中国同是东方国家,都有着受外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同时也深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又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击,但新加坡在短暂时间内不仅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国家的犯罪率也是最低的,这与新加坡政府的管理分不开,同时与新加坡长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从新加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分析,并在新加坡已经取得国家意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最新驱动力,不仅担任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重任,还要为国家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提供原动力,所以,就要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提高他们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与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综合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保证我国发展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对民族、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十分重要的。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规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其良好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影响,民族主义对于当前中国的必要性有几个方面。一直以来,中国都提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而不提倡民族主义。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也更有必要强化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根据对冷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和中国的现实情况的分析,笔者以为,应当从当代民族主义中汲取资源和教训,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理性民族主义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且可靠的接班人。本文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选择入手,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引导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以真才实干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依托"军事课"教学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而爱国主义是现代国防意识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寻找军事课教学中现代国防意识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是高校军事课教学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宋赵榛 《科技信息》2010,(22):152-152
每一个国家都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由于中日之间存在的一些历史问题,2005年在中国各地,北京、上海、沈阳、深圳等地出现了"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入常"的反日游行。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认为,出现这样的反日游行正是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造成的。本稿将通过事实来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是反日教育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祖国,是每个人心灵的最终归宿,而历史,恰如一条长河,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历史课更是让学生们系统了解祖国的重要机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的责任。在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中外对比,通过讲述祖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二,讲述古代文化名人关爱国家命运的事迹和决心救国救民的壮志。培养学业生以天下为已任而贡献青春的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10.
高扬 《科技信息》2011,(33):494-495
爱国主义的内涵具有时代特征。在目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家凝聚力,共克时艰。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外部和内部两个环境下都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忧串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优秀传统。今天,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代,但有许多的困难与矛盾都需要 们去解决,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了“忧串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忧患意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普遍坚持的政治原则,是引导和制约公民行为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相似的东西,更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比较、内容比较和途径比较来挖掘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以期使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创新教育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以至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干的新一代列入战略计划,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国家已经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德育教科书中,有对学生进行"追求创造的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中职生能否养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与国家未来的命运。他们以特有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周围变化的一切,从而逐渐形成了与以往中职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职生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采取新的教育对策,引导广大中职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识的歌咏,他坚信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盛年被贬,壮志难酬,仍坚持追求理想;面对衰老和死亡,乐观达生。刘禹锡的人生际遇和生命意识,值得高校工作者探讨、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悲剧意识的渗透,抒写悲愤之情成为南宋爱国词的主要内容。南宋爱国词人悲剧意识的产生,源于南宋朝廷一贯坚持的求和外交政策所导致的国家、个人的悲剧命运;同时,悲剧意识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士人阶层的长期心理积淀所形成。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香港著名诗人蓝海文诗歌的基调;思乡恋国、关注民族命运、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事业,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爱国主义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祖国利益,推动祖国社会进步作为自己最高职责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重要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最基本的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一种历史范畴,爱国主义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要教育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我们民族的振兴.为把伟大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是由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决定的.一方面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腐朽价值观念和颓废的生活方式,极容易腐蚀爱国主义意识薄弱者,甚而影响到全国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社会在当代矛盾与危机的一种组织方式,是一种聚同化异思维方式的转换,内蕴着人类社会共处的宽容哲学.没有宽容就没有共同体.宽容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的自觉行为或心理品质.宽容需要教育;教育担负着培养宽容意识的使命,亦即担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得不面...  相似文献   

20.
马萍 《科技咨询导报》2011,(21):169-169
创新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很难发展起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对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