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议“在”     
董开华 《科技资讯》2006,(34):159-160
前人从不同目的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运用了不同的理论对“在”字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角度的变换,逐渐改变了仅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共时角度研究的角度。研究方法变为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研究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与英语and的语法化过程都可以归纳为:动词→介词→连词。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比分析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原因和理据,发现不同的人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在语法化的演变途径上具有一些共性,其机制是人类对语言的相同认知。同时认为,“和”与and的语法化过程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促使研究者在语法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试析“手”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框架,语法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语法化研究可以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进行。在阐述语法化的机制、现代汉语中的"手"的本义及引申的基础上,对"手"这一常见词项进行共时的语法化分析,发现通过隐喻和转喻,"手"的语法意义与最初的实在意义之间存在联系,实在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分布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非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言单位,它既不属于副词家族的典型成员,同时它的意义、性质和语法功能也都不单一。在词性和词义上,"非常"经过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演变过程;并在共时层面上探讨"非常+N"中的N的语法功能及"非常+N"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词的意义聚合关系的不同,词有同义与反义之别.由于语言在不断发展演变,因此,这种反义词的聚合和同义词的聚合一样,是在共时的平面上而言.以《吴越春秋》中的同义词与反义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揭示了《吴越春秋》的语言特色,肯定了其重要的语料价值和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及语法方面的理论知识,把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相结合,从语法化及词义引申两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生活中"X手"类表人名类词缀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家"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功能复杂的代词。本文采用共时和历时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广泛调查了其在各大方言中的分布,也追溯了其历史发展源流,最后得出其两个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在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中形成的。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他们共时与历时的交叉使得二者区分有些复杂.加上古书的注解中用的术语含混,区分比较困难。要使通假字和古今字区分清楚,必须从文字学和训诂学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考察,追本溯源,从根本上来把握。  相似文献   

9.
《拉祜语法》一书总体上以共时语言学的视角,运用音系学、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等多种理论方法详细描述了拉祜语的音系、词汇和语法,对拉祜语中大量出现的形位及结构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辅以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给研究拉祜语及相关语言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对拉祜语的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着重分析了"吃食堂"类动名结构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汉语编码机制的密切相关,另外还从社会发展变化、语言的可接受性和约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吃食堂"类语言形式成活的其它因素,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发现其变化规律:具体语言现象易变,但该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编码机制所凝固成的句法结构形式却是不易改变的,这一规律对于认识和分析汉语结构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虚词研究是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主要方面。从语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解释语法研究传统形成的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经学的引导,内部原因即汉语自身的特点,主要借鉴近年来语言学界出现的一些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并且内部原因是形成以虚词为主的语法研究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副词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引起争议和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类。本文以《史记》副词"相"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试图通过该书中"相"字的考释来说明西汉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双音词判断标准中的不足,本文以汉语词汇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从横观角度上提出了判定双音词的四大标准:语义整体考察法;语素义位分析法;共时历时结合法和语法、语用、语境综合法.将四大标准综合起来,或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就可以在双音词和双音短语之间划出一条比较清晰的界线来.  相似文献   

14.
从语法化角度探讨语言共性,发现发生在不同类型语言、不同语法范畴、相同语法范畴内不同语法单位中的历时演变过程具有普遍性,而真正促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则是历时演变机制.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历时因素的作用,将语言的历时演变机制作为更加基本和稳固的共性形式纳入语言共性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5.
变换分析法是研究语言句法结构的变换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用未分析共时平面的语法结构形式的。通过变换分析未研究历时形态的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为”、“见”字句等发展为“被”字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同形异构”是指文言文中的一种形式上相同而内部关系不同的现象。所谓形式,是指从表面上看一些较固定的格式,而其内部关系则包含了词的语法意义以及词和词的语法联系。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搞清楚一些常见的同形异构现象,对它们从语法功能和意义上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云南罗平方言口语中"掉掉掉"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语义虚实不同程度在共时层面的同存,从中可以看到"掉3"虚化发展的轨迹。从共时角度描写云南罗平方言"掉1"、"掉2"、"掉3"在口语交际中的实际用法,并在分析总结前人关于"掉2"语法化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语言类型学研究理念,借助新兴的语义地图模型理论探寻了"掉3"的虚化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云南罗平方言口语中"掉掉掉"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语义虚实不同程度在共时层面的同存,从中可以看到"掉3"虚化发展的轨迹。从共时角度描写云南罗平方言"掉1"、"掉2"、"掉3"在口语交际中的实际用法,并在分析总结前人关于"掉2"语法化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语言类型学研究理念,借助新兴的语义地图模型理论探寻了"掉3"的虚化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日本语构造传达语法,使用历时研究的方法,从认知角度通过构造模型和时空模型来揭示线形语言背后的心理机制,以此来解释日语中的各种语言现象。文章简单介绍了日本语构造传达语法的定义、研究方法及所涉及的课题,可为日语研究者及认知语言学研究者引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金青华  李贞花 《科技信息》2007,(33):158-158
布拉格学派理论独特,研究考察问题视角另人耳目一新。该学派有三大特点:共时研究的合理性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互补性,语言是系统并非孤立现象的总和,语言是有功能性的。本文从这三点出发论述了该学派对形态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