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亢江瑶 《科技信息》2010,(34):I0135-I0136
弗朗西斯.培根于1597年写的《论读书》用词古雅,简洁明快,堪称现代英语论说文的典范之一。王佐良先生《论读书》的中译本堪与培根的原文媲美,既能体现原文之风格,同时也是白话文的典范。由于《论读书》的这两种文本具备典型性,因此可以尝试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予以分析。本论文就从词法、句法以及语篇修辞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比《论读书》的原文与译文,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等方面的用法,希望能加深对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对原著和译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英语国家和中国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风格习惯、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而英汉两种语言则分属印欧和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各有其特点。因此,对其相异之处进行对比,是学习英汉互译的关键。本文以《名利场》及其汉译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语法意义,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英汉互译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英汉对比研究中的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这两个角度对胡允桓先生和姚乃强先生的《红字》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系统地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姚的译著兼取“直译”和“意译”之长,在尽量贴近英语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又充分利用汉语的特点。最后,建议将英汉语对比研究成果应用于整个英语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各大电视台竞相播出电视读书栏目由来已久。然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难逃“末位淘汰”的厄运,唯有河北卫视的《读书》栏目一枝独秀,开播9年来,一直保持着高收视率,获得了市场和文化界的双重肯定。这背后紧扣媒体文化内在逻辑的深层原因,无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本文旨在从策划编导的角度对《读书》进行分析,研究其成功之道,以供此后制作同类节目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邹丽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110-112
众所周知,形合与意合、主观表达法与客观表达法均在英汉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海恋》原文和译文之对比分析,试从语言本身与民族心理差异的角度论述这两组特点。  相似文献   

6.
江凤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1):108-109
早在1964年,奈达就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对等"是所有对翻译有严肃态度的译者们一贯坚持的目标。"对等"可以是功能对等、语义对等、结构对等。可结合培根的原作Of Studies与王佐良的《论读书》译文做文本解读,并主要从句法结构、修辞风格、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节奏韵律四个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7.
从《朱子读书法》看朱熹的教学论思想及其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总结出的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经验,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剖析,不难看出其所蕴涵的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观和教学过程观、启发诱导和体悟式的教学方法及虚心谦逊和勤奋持恒的情意学习观等教学论思想。其中关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行为陶冶相结合等见解对现代教学有着重要的借签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樵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广泛涉猎古史、儒经、文字、礼乐、自然、科学等领域。其读书治学精神在各个领域都熠熠生辉。本文主要从郑樵《夹漈遗稿》来探求其读书治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西方美学史上一般将审美意识形态分为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朗加纳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已经勾勒了崇高不同于美的特征。本文由朗加纳斯关于崇高的论述出发,对司马迁的《史记》作一分析,认为《史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它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0.
《读书杂志》反映出王念孙具有明确的词性观念。这些词性观念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其方式主要包括:区分词的读音、比较不同的词、用术语概括词的功能意义、解释词的功能意义、指出相对为文、分析词的组合等。  相似文献   

11.
刘军 《科技资讯》2007,(28):227-228
《西风颂》的译文中有格律诗的译文,也有自由诗和半自由诗译文.本文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从译文中反向寻出原诗中存在的形、音、意美.  相似文献   

12.
敦煌本《大智度论》多为南北朝时期写本,保存了《大智度论》的原始形态,是宝贵的第一手语言材料,对辞书编纂、修订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敦煌本《大智度论》相关语料能修正《汉语大词典》的书证始见例,并能对孤证词条进行增补。  相似文献   

13.
翁显良的古诗《春晓》英译是基于对中西思维差异透彻理解之上而形成的翻译佳作,也给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参考:诗歌翻译有别于普通文学文本翻译,只有遵循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诗歌翻译方能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4.
经过八年修订,第十一版《新华字典》正式出版,新版《新华字典》增加了诸如房奴、和谐、晒工资、学历门等热词,这是这些流行语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表现。从模因论角度出发,探析了这些流行语得以收录和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翻译正是建立在语篇而不是字、词上,因此翻译也需要具备这两种特征。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角度对朱纯深和杨宪益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进行对比研究,从这两方面对译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因属于不同语言体系,而必须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16.
参照西方的义务论理论,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务论伦理思想,得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务论的伦理思想——尤其是《春秋》决狱制度——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认真研究传统的道德理论,并应用到现实实践中,尤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继承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8-22
《天堂蒜薹之歌》作为莫言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凭借葛浩文的翻译,走向世界,深受读者好评。小说的语言除了延续莫言作品中独有的高密东北乡地方特色外,还出现了点睛之笔的歌谣片段。小说每章开始及部分章节内部均有歌谣唱段,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拉动着观众的心理感官,也奠定了全书的悲情基调。葛浩文先生以其对原小说的深入理解,对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准确把握,在译本中再现了作品中的歌谣片段。本文拟用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分析葛浩文对《天堂蒜薹之歌》中歌谣的英译。经分析发现,葛浩文先生的唱词译本语言简洁却不乏生动,同时采用等化、深化、浅化的手法再现了原唱段的意境之美;采用尾韵、头韵、元音韵等手法还原了原唱段的音韵之美;唱词译本与原文行数相等,对仗基本工整,体现了原唱词的形式之美,葛浩文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  相似文献   

18.
《骆驼祥子》有三个著名的英译本:我国著名的英译家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通晓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詹姆斯的译本Rickshaw以及伊万·金的译本RickshawBoy。三个译本中对小说人名的翻译各有千秋,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化和异化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社会时代对文化输入的不同要求以及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