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冰粒射流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揭示了冰粒射流的一些特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冰粒射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冰点以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研究了冰点以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反应中压力,温度及冰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并研究了过冷和过压在水合物生成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压力越高,温度越低,冰粒越小,越有利于水合物的生成,并且过冷及过压程度和过压时间均促进水合物的生成,得出了衡量反应进行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含气率随反应进行时间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3.
以涂漆木板为实验对象,配制碱性脱漆剂、酸性脱漆剂、有机溶剂型脱漆剂及水性脱漆剂,对木块表面的油漆进行脱除.结果表明,有机溶剂型脱漆剂脱漆效果明显,但其毒性较强;酸性脱漆剂和碱性脱漆剂效果明显,但其强腐蚀性,对于在家庭中进行木器脱漆,有很高的操作要求;水性脱漆剂脱漆时间短,无毒,适用于家庭木器脱漆.  相似文献   

4.
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和激光层析技术,提出了利用大尺度涡团结构和湍流间歇性来揭示火焰脱火和熄灭现象的新思路,通过对射流浓度场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射流内部存在着大惊讶浓度涡团,这些涡团结构在不同的射流高度上的分布和尺度均有自相似性,建立了等温射流混合的简化模型,利用标量浓度场和涡旋动量场来描述由大尺度涡团的运动所造成的射流边界的间歇性,利用这一模型对射流边界的卷吸、燃料与氧化剂的混合,以及这种作用对扩散火焰点火条件的影响进行了解释,对模型与试验中获得的临界熄火现象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以苯甲醇(BA)、丙二醇乙醚(MPA)和二丙酮(DKA)为主溶剂制成低挥发性脱漆剂,考察了主溶剂、促进剂的种类、用量等因素对脱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促进剂甲酸、苯酚的用量为9%时,脱漆效率可提高2~3倍;加入1.5%的液体石蜡可以降低其挥发速率,增加脱漆剂的有效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高效脱漆剂     
本发明是用二氯甲烷有机溶剂,加入适量的渗透剂、促进剂、触变剂、缓蚀剂、乳化剂、改性剂、分散剂和挥发抑制剂制得的一种高效脱漆剂。该剂对各种粉末涂料(环氧树脂,聚氨酯涂料)有特效。 目前,油漆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脱漆技术却明显滞后,尤其是飞机、轮船的定期维修重新涂装及大工业残次品的重新利用,对脱漆技术的要求更为迫切,而国内产品适用范围单一,脱除厚度有限,难以满足广泛需要,进口产品价格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模拟氢气泡流动显示的方法对开缝钝体近尾流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维对称结构中产生的中缝偏斜射流对钝体两边脱全剪切层相互干涉起到抑止作用,从而回响工了回流区,降低了压力损失。  相似文献   

8.
壁面结霜初始状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对流条件下干燥和湿润2种初始状况平板表面上的初始结霜现象进行了显微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表面稳定温度愈低,结霜发生愈早,临界温度也愈低.干燥表面上凝结的液滴及随后冻结的冰粒形状较湿润表面的规整且接近圆形.干燥表面发生结霜较湿润表面早,其差别随表面稳定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表面稳定温度高于-15 ℃时,2类表面的临界温度几乎相同;随着表面稳定温度降低,干燥表面的临界温度较湿润表面低,其差别随着表面稳定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分析表明结霜临界状态时冰粒的大小及其在冷表面上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并提出一基于分形理论定量描述其特征的方法.干燥和湿润2种表面上临界结霜时冰粒的平均直径并无显著差别,而湿润表面上的冰粒表面覆盖率较干燥表面的大.  相似文献   

9.
前言水是世界上人们最熟悉最重要媒质之一、长期以来这种媒质只局限于作饮用,洗涤、灌溉等。只是近年来,人们对水射流在材料清洗、穿透、破碎和切割方面运用的兴趣才增大了。如今已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诸如纸、木材、岩石、煤、混凝土、甚至金属都已用高压射流进行穿透、破碎或切割。管子清洗,表面去垢、轮船清洗、剥离树皮,清洗容器,去防护层和去漆、除锈用此法也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脉冲水气射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可以产生振荡脉冲水气射流的新型脉冲射流装置,并用它对抗压强度为30MPa的白砂砖进行了冲蚀试验。为了便于比较,绘制了脉冲水气射流、振荡脉冲射流和常规射流的冲蚀效应随靶距变化的曲线,同时分析了脉冲水气射流冲蚀效应优于其他两种射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藏冰用冰开始于何时,目前尚难断言.然据有关史籍记载,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自西周以降,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专职"掌冰"的官员或机构来管理藏冰之事.古代藏冰条件简陋,方法简单,藏存冰块和开启冰窖均有一定的时间,而且有一些相沿成习的仪式.古人用冰范围甚广,冰在现代社会的主要用途,中国古代无不毕具.  相似文献   

12.
以一新型板式蓄冰设备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有限元数值模型,利用现有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模型模拟分析了相变融冰与蓄冰规律,结果表明融冰与蓄冰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且靠近板内壁面处水或冰的温度比其余各点变化更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间歇蓄冰方式,并与连续蓄冰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采用间歇蓄冰方式可减少冷水机组和泵的实际运行时间,降低纯蓄冰过程的能耗.  相似文献   

13.
GMS红外通道实时资料遥感海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4年1,2月的GMS-4的红外亮温和可见光反照率资料,以辽江湾海冰为对象,得到了海冰参数的提以方法和冰厚遥感数字分布。根据冰水物理特性的差异,建立了冰水识别的判据,发现用亮温可以较好地识别冰水,由此和到了冰水区分的亮温疮阀值。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气与冰的电阻特性差异实现电力输电网线路与塔架覆冰厚度自动检测的新型覆冰厚度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空气与冰的电阻值具有明显的数值差异,将被检测物体表面空间划分为空气、冰两种具有不同物理特征的区域并将其切割为多层空间,对各分层的电阻值进行检测,并根据其数值差异来综合测定电力输电线路与塔架表面覆冰厚度,从而实现在恶劣的野外工作环境下对电力输电网覆冰厚度变化进行自动连续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微波加热技术在清除道路积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冬季,道路积冰严重妨碍交通,并且现有设备不能有效地对其清除.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应用微波加热技术清除道路积冰的设想,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实了冰不易吸收微波,而路面材料能够吸收大量微波.因此,微波能够透过冰层加热路面,使贴近路面的冰层融化,消除冰层与路面之间的结合力,以便很容易地利用除冰机械对其清除.在参考了现有的各种清冰除雪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专门用于清除道路积冰的微波除冰机原理图.  相似文献   

16.
冰后回弹对南极地区冰盖质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直以来就是科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南极地区存储的冰是影响海平面变化最主要的因素。主要详细地阐述了冰后回弹的基本理论,以及利用GRACE重力数据计算冰后回弹的基本理论;并推导了相关的计算公式。最后,利用GRACE月重力场数据对冰后回弹和南极地区质量变化进行了试算。实验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冰后回弹效应范围为-0.987~20.3 mm/a;其中在极点附近的冰后回弹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7.
Dome A, located in the central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 (EAIS), is the highest summit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From ice-sheet evolution modeling results, Dome A is likely to preserve over one million years of the Earth’s paleo-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cords, and considered an ideal deep ice core drilling site. Ice thickness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are critical factors for ice-sheet models to determine the timescale and location of a deep ice core. During the 21st and 24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 21, 2004/05; CHINARE 24, 2007/08), ground-based ice radar systems were used to a three-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entral 30 km×30 km region at Dome A. The successfully obtained high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data of ice thickness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were then interpolated into the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with a regular grid resolution of 140.5 m×140.5 m. The results of the ice radar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ice thickness in the Dome A central 30 km×30 km region is 2233 m, with a minimal ice thickness of 1618 m and a maximal ice thickness of 3139 m at Kunlun Station. The subglacial topography is relatively sharp, with an elevation range of 949–2445 m. The typical, clear mountain glaciation morphology is likely to reflect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Based on the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and subglacial topography characteristics, the location of Kunlun Station wa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long time-scale deep ice core drilling. Howev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basal environments at Kunlun Station still need further research to determine.  相似文献   

18.
以河冰为例,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三个冰生消变化过程中直流电微弱传导性质的试验。通过对大量测量数据的抽样分析,验证了冰的直流电传导性;总结了冰在生消变化过程中其直流传导性与冰、传导距离、直流电压的关系,得出了冰具有直流电微弱传导特性。利用这一性质,结合单片机及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来实现对冰的生消变化及冰层厚度进行自动化观测。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极地海冰厚度的自动化监测,为极地海冰厚度变化过程监测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姜寒  朱春玲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1):9123-9128
为研究带后掠角机翼的结冰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三维结冰初始水膜模型以及结冰增长模型,对带后掠角的机翼进行结冰数值仿真。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使用FENSAP-ICE软件进行同工况数值仿真,并且设计加工了30°后掠角的NACA0012翼型进行结冰风洞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能够对后掠翼的明冰工况进行仿真,仿真冰型与FENSAP-ICE冰型轮廓大致相同;本文计算的冰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冰角处的形状有差异但冰生长的总体趋势和大致结冰量与实验一致,沿展向不同截面冰型增长趋势也与实验大致一致。可见本文的后掠翼结冰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进行后掠翼结冰外形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在设计蓄冰工程时普遍存在优化蓄冷比来确定蓄冰主机容量的做法和确定蓄冰工况的问题,提出蓄冰冷机的蓄冰运行工况应根据制冷机组的类型和拟采用的蓄冰方式来确定,通过分析计算给出了蓄冰主机在全蓄冷模式、部分蓄冷冷机优先模式、部分蓄冷释冷优先等3种控制模式下确定冷机容量的计算式,并得出了在不同的控制模式下冷机的容量不受蓄冷比影响的重要结论,说明了蓄冰工况和冷机容量的正确选定对合理地设计蓄冰系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用工程实例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