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Alcalase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作用,分析了pH、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和水解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正交试验,确定了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即pH8.0,温度60℃,酶浓度1000U/g,底物浓度3%,水解时间2h.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蛋白酶对鸡骨进行水解制备动物水解蛋白(HAP).结果表明,胰酶、AS.1398中性蛋白酶和Alcalase具有较好的水解效果.通过正交试验,以水解度为指标确定胰酶的优化水解条件为:温度50℃,pH值8.5,酶和底物的比值(E/S)为0.75%,底物浓度5%,水解时间为60 min;AS.1398中性蛋白酶最适水解条件为:温度55℃,pH值7.5,E/S为3%,底物浓度5%,水解时间为60 min;Alcalase酶解的最适水解条件为:温度60℃,pH值8.5,E/S为1%,底物浓度5%,水解时间为60 min.  相似文献   

3.
从底物浓度、pH值、酶解温度、加酶量、酶解促进剂和酶解时间等方面研究了碱性蛋白酶Alcalase和木瓜蛋白酶复合对全脂大豆粉酶解的影响,并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酶解条件.结果表明,底物体积分数4.5%、pH值8.5、温度60℃、复合酶加酶量(碱性蛋白酶Alcalase与木瓜蛋白酶活力之比为2∶1)2 640 U/g,添加5 mmol/L Mn2+酶解180 min效果较好,水解度达到17.8%.  相似文献   

4.
选取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分别对骨素进行酶解,对比了几种酶解液的苦味和水解度.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最适合酶解骨蛋白,其水解产物鲜味明显,无明显苦味;木瓜蛋白酶水解骨蛋白效果最差,其水解产物苦味最为明显;中性蛋白酶水解效果介于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之间.风味蛋白酶水解骨蛋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50℃,加酶量6 000 U/g底物蛋白,p H值为7.0,酶解时间2 h,料液比1∶5(g/m L),在此条件下其水解度可达34.80%.  相似文献   

5.
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收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法水解花生粕生产抗氧化性肽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对花生粕具有较强的水解能力,二者以2∶1的比例对花生粕水解时,较优水解条件是50℃,pH值8.54,底物质量分数8.34%.在此条件下酶解16 h,花生肽收率为65.80%,在花生肽质量浓度为0.55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5.77%,与优化前相比,复合酶比碱性蛋白酶单酶水解时收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7.48%和7.66%,比中性蛋白酶单酶水解时分别提高了10.29%和22.53%.  相似文献   

6.
酶法水解乳清蛋白过程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浓缩乳清蛋白为原料,选择碱性蛋白酶(Alcalase)水解乳清蛋白。分析了pH、温度、酶和底物比(E/S)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乳清蛋白水解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分析,确定了碱性蛋白酶(Alcalase)酶解乳清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为:pH8.5、反应温度55℃、酶和底物比0.05。水解3.0h,水解度为19.34%。  相似文献   

7.
采用5种蛋白酶分别对鸡肝进行水解,以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原料预处理方法、酶解温度、pH、酶用量(E/S)、底物浓度及酶解时间等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Alcalase、Neutrase、Protamex、Fla-vourzyme以及木瓜蛋白酶水解鸡肝的工艺条件.综合比较酶解产物的水解度、氮回收率、感官质量和胆固醇含量发现,Alcalase水解能力最强,且产物苦味较弱;而Flavourzyme所得水解产物感官质量最好,无苦味,且具有较好的鲜味;酶解产物中均不含胆固醇.优选Alcalase用于单酶水解鸡肝,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确定其最佳水解条件为:温度60℃,pH值8.0,加酶量1.25%,水解时间2.5h,底物浓度7.5%.在此条件下所得酶解液水解度为52.62%,氮回收率为85.32%.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的最佳预处理条件.研究了不同微生物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水解效果,并筛选出效果最好的Alcalase蛋白酶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60℃,pH=8,w(S)=9%,w(E)/w(S)=4%,时间120min,水解度为0.2796.  相似文献   

9.
食物过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在食品加工多元化的背景下,食物过敏患者要完全避免过敏原十分困难,研发低致敏食品对食物过敏患者的安全膳食至关重要。总结了低致敏食品制备技术的加工技术原理;以蒸煮、微波和烘烤为主的热加工技术通过加热诱导蛋白质变性的方式破坏致敏性构象性表位;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低温等离子体、辐照和超声等非热加工技术可以通过过敏原蛋白结构修饰、多肽链断裂、新化学键的产生等方式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水解、酶交联、糖基化、微生物发酵等其他加工方法则通过改变蛋白质构象或将蛋白质与糖类物质结合,破坏或隐藏过敏原致敏性表位。另外,对工业化低致敏蛋白配料的加工方法和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基于酶法水解的部分水解乳蛋白和深度水解乳蛋白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其他消减食物致敏性的方法以及其他低致敏蛋白配料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可以为工业化生产低致敏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酶解蛋清粉制备食源性抗凝血肽。结果表明:底物浓度过大会抑制水解度的增长,底物质量分数为1%时蛋白质完全水解后的产物抗凝血活性最佳;高温和低温均对水解度有影响,低温酶解产物的抗凝血活性较好;pH值对水解度的影响与Alcalase的最适pH值有关;pH值为7时,抗凝血活性最好;酶/底物浓度增大,但底物不变的情况下,对水解度的提高不明显,酶/底物浓度过大,导致抗凝血活性降低。考虑交互作用经试验优化设计确定的酶解最佳工艺参数为:底物质量分数为1%,酶解温度为50 ℃,酶/底物质量分数为5%,酶解pH为8。在该条件下水解2 h,凝血抑制率达到68.92%。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普通花生品种过多和原料过剩、专用加工品种和原料缺乏”的问题,本研究对26个品种花生的感官特性、理化与营养特性、加工特性与其花生酱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原料特性与花生酱品质间的关系模型。以26个品种花生制备的花生酱为原料,分析各品种花生特性与花生酱品质间的关系,采用20个品种的原料特性数据构建评价模型,另外6个品种品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花生原料的百仁重、粗蛋白、粗脂肪、总维生素E、油酸/亚油酸等5个指标与花生酱品质在0.05水平上关系显著,采用统计学分析建立花生酱用花生原料特性评价模型,验证模型的R2为0.788。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的原料特性显著影响花生酱品质,粗蛋白、总维生素E与油酸/亚油酸等指标的含量越高,花生酱品质越好。该方法可为不同花生品种的加工利用和专用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花生固氮根瘤菌,通过拌种方法在花生种子中接种,种植在未种过花生的花岗岩发育的壤土中,进行固氮效果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的花生固氮根瘤菌明显增加了花生的结瘤量,植株生长健壮,群体生长旺盛,增加植株生物量,结荚率提高11%,植株含氮量提高52.9%,籽仁含氮量提高52.5%,产量提高40%,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大豆蛋白酶解物抗氧化及促进微生物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Alcalase蛋白酶对大豆蛋白的水解作用,通过正交设计确定酶解最佳条件,探讨最佳水解条件下不同酶解时间酶解物的抗氧化性和促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酶解最佳条件为:pH 9.0、温度65℃、底物酶量比100 g/mL;酶解90 min的酶解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强,酶解30 min的酶解物对酵母菌生长有促进作用,酶解60 min酶解物对酵母菌的代谢作用显著;酶解60、90 min的酶解物对黑曲霉的生长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见,酶解时间不同,酶解物的抗氧化活性与促进微生物生长作用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对黄瓜、丝瓜和花生的花粉分别进行剂量为300、400、500、600和800Gy的电子束辐照,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了花粉离体培养和观察,并以黄瓜的辐照后花粉进行人工授粉.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剂量在300~500Gy范围内明显提高了黄瓜花粉的萌发率;300~800Gy辐照剂量均大大提高了花生花粉的萌发率;300~400Gy的辐照剂量对丝瓜花粉萌发率无显著影响;高于500Gy的辐照剂量使花粉萌发率明显降低;600和800Gy辐照后的黄瓜花粉授粉产生的果实均发生了诱变效应,外形较短粗,质量增加,但种子的胚全都不发育.此研究结果对探讨应用电子束辐照花粉进行诱变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蟹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也是诱发过敏反应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了解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种类及抗原表位,探究有效的蟹类致敏性消减技术等极为迫切。阐明蟹类水产品过敏原及其抗原表位是消减其致敏性的重要前提,概述了国内外分离鉴定的蟹类水产品过敏原,包括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磷酸丙糖异构酶、细丝蛋白c等;总结了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一珠一化合物技术等定位分析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概况。比较了辐照技术、超声技术、美拉德反应技术、酶法交联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加工处理方法,或修饰过敏原抗原表位或破坏过敏原蛋白质结构,从而消减蟹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着重分析了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的未来研究趋势,提出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结构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解析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对比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在蟹类水产品致敏性消减方面的优缺点,提出未来重点发展复合加工处理方式,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过敏原致敏性,从而为低致敏性的蟹类食品或生物制品的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potential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 to increase allergenicity or predispositions to allergie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An approach that will properly and holistically evaluate the allergenicity of GMOs is yet to be found.Here,85 transgenes that have been reported in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udies during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case by case;49 of the transformed genes were from plant sources and 36 were from animal sources.EVALLERTM,a web server for the in silico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protein allergenicity,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transgenic proteins as allergens.The biomedical journals listed in Highwire(http://highwire.stanford.edu/) were searched and reviewed to decipher whether any of the transformed genes were linked to allergenicity or human health.The EVALLER analysis identified 5 allergenic genes,whilst our literature review found 11 genes that were either related to allergic cases or to clinical adverse events;all 16 of these genes have been used in GMOs.The analysis pathway that we have developed can help guide the selection of genes to be used in genetic modification.The pathway also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allergenicity analysis of transgene candidates.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CO2流体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和花生仁粒度等因素对花生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4 MPa,萃取温度43℃,花生仁粒度20目,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1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花生油萃取率达到96.16%.对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含量高达78%以上,符合一级花生油的标准(GB 1534—2003).  相似文献   

18.
鲜花生的低场核磁共振横向弛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低场1H-核磁共振(NMR)弛豫谱技术可以有效地获取油料作物种子中水和油脂等组分含量信息,但实现准确分析的关键前提是解决弛豫谱的标识问题。首先,通过记录鲜花生脱水过程质量随时间变化确定核磁共振测量步骤;随之,采用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方法获得花生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数据;最后,使用连续谱迭代方法得到花生核磁共振弛豫谱。由弛豫谱峰面积与花生质量变化关系,并借助纯花生油实验结果确认了样品脂肪的核磁共振横向弛豫谱。基于单位质量干燥花生和纯花生油两者的脂肪弛豫谱峰面积之比获得与索氏抽提法相吻合的含油率。  相似文献   

19.
以原花青素微胶囊作为抗氧化剂,采用Schaal烘箱法对花生油进行抗氧化研究,并与合成抗氧化剂BHT、PG进行对照,同时考察了BHT、PG以及不同增效剂对原花青素微胶囊抗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微胶囊最适添加量为0.04%;原花青素微胶囊与维生素C的增效作用最强;原花青素微胶囊与PG混合使用的效果优于与BHT混合使用的效果.并对花生油货架寿命进行了预测,可知添加抗氧化剂后,花生油的货架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