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至善概念实际上有四种含义,即“最高的善”——德性、“完满的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人类“共同的善”——“伦理共同体”、“最高的本源的善”——上帝。四种至善及其逻辑关系不仅形成了康德的至善论思想,而且构成了康德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康德伦理学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来论康德美学者,多给其扣上一顶“形式主义”的帽子。的确,康德美学为形式主义留下了口实,但是,如果对康德美学进行全面、整体、客观的观照,我们会发现,康德美学本身并不是形式主义的。摘下形式主义的眼镜,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康德。  相似文献   

3.
在新康德主义的各个子学派中,弗莱堡学派最有影响,是对康德主义的真正的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体现了对主体创造作用的强调,弗莱堡学派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真正关注了人的价值。弗莱堡学派的思想对心理学特别是人文科学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强调价值的作用,端正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坚持以问题为中心,遵循了人文科学心理学独有的方法论准则;区分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人文科学心理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提出个别化的研究方法,指导了人文科学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康德主义=批判主义”的等式是哲学界所公认的。以往我国哲学工作者多是从主观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和辩证法等方面研究康德哲学的,忽视了康德在人类学方面的思想倾向。本文试图对康德的人学作一番探讨。康德认为,人性是自然性、文化性和道德性的统一,自然性、文化性从属于道德性。人性本质上是自由或道德性。“文化—道德的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  相似文献   

5.
析康德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思想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康德哲学的精髓和灵魂。本文通过对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和“人为自身立法”两个命题的分析 ,论述了康德哲学在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康德对主体性学说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焦健 《科学世界》2010,(2):82-83
众所周知,康德是伟大的哲学家,但在自然科学领域他也颇有建树。有学者甚至把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量子力学归功于康德哲学思想的启发。康德一生一丝不苟,谨言慎行,去世时,他说“这样很好”。他留下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等著作受到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喜爱。  相似文献   

7.
柯利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2-15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认识论的总问题,也是康德认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康德在寻求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时,既不是从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上想办法,也不是从外部经验方面来找出路,而是从主体的先天条件着手,他认为这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康德在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找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不同认识能力本身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和知识原理,从而确定人类认识能力在某一范围内可以构成科学知识,超出这一范围便会产生假知识、伪科学,进而表明“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及意义。对康德这一总问题的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康德哲学。  相似文献   

8.
“共通感”在康德对关的分析中是作为一种先验模式存在于主体心中,它的直接发生机制是主体心意机能的自由协调活动,其根源被康德设定为一种神秘意志安排的“形式的合主观目的性”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入手,探求到被康德割裂的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出对象的形式中蕴含着人的本质力量内容,最终寻找到康德共通感根源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华东科技》2004,(1):32-33
“药明康德”成立之初秉承“立足企业发展根本,走高科技产业化创业之路”的方针,摒弃“纯科研”的时髦做法,开展以“服务带动产品”的商业模式,凭组合化学核心技术,果断出击国际化学服务市场,并在快速发展中逐步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化学技术服务平台。在技术服务水平方面,药明康德的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竞争对手比肩而立.  相似文献   

10.
舍勒把康德伦理学当作形式先天的伦理学理论代表,而舍勒建立起来的伦理学理论是质料先天的价值伦理学。两种伦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究竞是把“合法则”和“违法则”的形式当作评判行为善恶的唯一标准,还是把价值及其秩序当作行为善恶的最终根据。实际上,道德法则本身也必须以价值及其秩序作为依据,因此舍勒伦理学是对康德伦理学的深化和补充,而后者之所以没有看到这个更为根本的伦常事实,是错误的人性预设所造成的,并且这个错误的人性预设实际上危害到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1.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当作感性直观,成为知性范畴的基础。笔者则把“时间”和“空间”从感性直观提升为知性范畴,并对康德范畴的其他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进而对其整个范畴体系进行一定的修改或完善。在新的范畴体系中,除了引入被康德忽略的三组范畴即时空范畴、自然数范畴和界限范畴,还对原有的关系范畴作出重大改动,即除“因果性”之外新增两个范畴即“随机性”和“统计性”,这对解决“休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康德是启蒙运动的健将,他改造和提升了启蒙运动的水平。康德确定了启蒙的定义,即“人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他提出启蒙运动的口号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启蒙精神是批判的,启蒙是一项长期、持续和反复的社会任务,是人类永不疲倦地追求自由权利,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康德的关学体系中,“无目的性而合目的性”是审美判断的先天原理。然而,将这一原理作用于审美实践,却无法解决现实中大量“非纯粹美”的问题。针对这一实践困境,康德引入自由美与依存美的概念,将美学研究与审美实践截然分开,承认了审美在实践中的“有目的而合目的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美”沟通“真”与“善”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的“新契约论”的精神实质是康德主义的义务论 ,为了克服康德学说的抽象性 ,罗尔斯系统地发展了关于“合理的”和“理性的”相区分的思想。罗尔斯在康德的义务论的基础上实现的四个新的超越———对康德式的“人”的概念的消解、放弃了他曾经尝试的为其正义理论提供一种康德式的哲学基础的努力、直言不讳的承认他致力于发现的并不是普遍的正义原则、以开放形式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哲学智慧的中心所在,它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认识论转向的新篇章。对“物自体”概念的把握,是掌握康德批判哲学从感性论到理性论再到实践论演变过程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人们研究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末,康德就“启蒙”问题第一次做了哲学上的阐释。康德认为,启蒙就是理性的不成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的过程,理性的成熟状态表现为:理性的公开使用和理性的私下使用之间的和谐运作,启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人从国家机器的全面附属中获得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人”,同时又在一种规则之中。而一百多年后,福柯又旧话重提,认为康德对“启蒙”的回答标志着悄然切入某个问题的思想史,它对启蒙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否定启蒙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这种态度称其为“现代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赵纬国 《科技信息》2009,(33):I0141-I0141
康德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对自然科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对牛顿体系的批判中,提出了自己对运动与空间,吸引与排斥、物质的看法。康德通过运动学、动力学、力学、现象学逐层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很多思想是被现代科学证实的。最后对康德的科学思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剖析了康德先验的认识论,指出了康德先验的感性学说、知性学说和理性学说的历史进步性及缺陷,分析了康德认识论在西方认识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康德力图调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但是康德对法规、理性、趣味、道德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压倒了他对天才、想象、自由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推崇,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已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解构和否定。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时代环境、传统教育以及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造就了康德的这种古典主义的偏向。  相似文献   

20.
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分析康德美学中的附庸美、美的理想、艺术,可以发现“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的含义,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另一方面美是道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