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探索了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方法。即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在系统分析城市用地类型与主要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指标数量化及规划聚类法对城市主要用地类型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该方法在承德市辖建成区的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及用地发展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土地退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山西省土地退化具有类型多样,影响面广,危害大等特点,文章在分析山西省土地退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进行区域生态重建的背景条件,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进行生态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985~2019年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相交叠加分析,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特征,利用土地资源规制技术手段测度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土地生态安全敏感性指数,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生态安全指数进行灰色关联关系,探索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保护区土地生态...  相似文献   

4.
陕西秦岭东段土地生态类型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陕西秦岭东段的生态环境特点,在土地生态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针对主要的用地类型对各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宜性进行单项评分,然后参照土地生态类型特征表,作单因子评分连乘处理,得总适宜表,即为土地生态类型综合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河北省土地资源评价工作为基础,对全省土地开发利用,提出调整山、海、坝土地利用结构,保护耕地,充分利用废弃耕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土地生态规划设计是土地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理论、方法及应用亟待深入探索和研究.辨析了土地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规划 3个基本概念,讨论了土地生态规划的本质特征、研究内容和基本原则,介绍了国外土地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模型或模式),提出了我国近期内土地生态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对促进土地生态规划设计领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推进土地生态学的发展和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选择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基于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统计及多年土地覆被数据,在对研究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内关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与模拟,判断各土地单元针对关键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度,据此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实施和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8.
借助生态学原理,提出土地系统的四大功能类型.认为人地共生是土地系统生态设计的宗旨.并根据土地系统生态设计的原理、原则及基本模型,建立出府谷县土地系统生态设计的总体模型.  相似文献   

9.
选择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基于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统计及多年土地覆被数据,在对研究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内关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与模拟,判断各土地单元针对关键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度,据此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而提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实施和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系统历史资料和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地理学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河北省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根据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福州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供需数量,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福州市2001-2006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阐明了福州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状.对福州土地生态规划的编制提出建议,以维护福州土地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是土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在参考大量文献、与其他地区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模型、指标选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土地资源生态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选取,构建由土地生态基础准则层、土地生态结构准则层、土地生态退化准则层、土地生态建设准则层四个准则层构成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并以盐池县为典型区,以村域为研究尺度进行了土地生态状况的精细化评估及分析,为加强生态保护,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港地区土地生态类型与农业生态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的黑龙港地区,是黄淮海平原组成的一部分,该区中低产田改造是“七五”期间国家攻关项目的重点区域之一。为此,本文从土地生态角度出发,对黑龙港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农业生态分区的探讨,为省、地(市)、县进行农业发展战略决策与制订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区域土地生态问题凸显,土地生态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经济的发展是驱动土地生态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基础-结构-胁迫-效益"和"总体-结构-效率"为框架,构建"土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26个县市区的土地生态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河南省实现土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土地生态优势型县市区数量(82个)多于经济优势型(44个),呈现以中北部地区为中心向外围经济优势逐渐减弱、土地生态承载能力逐渐加强的态势.(2)研究区土地生态和经济发展耦合程度较高,但是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仅有15个县市区处于过渡协调发展类,其他区域均为失调类型.(3)各县市区协调系统的协调性在全局和局部均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征,协调度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河南中北部,低值集聚区主要在河南东部.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而耕地又是土地的精华,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就是人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生态伦理学理论应用到土地利用中,讨论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一直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热点。本文针对重庆直辖以来的土地资源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土地资源的"P-S-R"模型,由"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构建的24个正负向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重庆市2003—2011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经历了急速恶化后缓慢改善的过程,呈现出逐渐好转的趋势。总体来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要改善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本文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加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为例,在界定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依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建立了适合该区的由22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该区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土地生态综合安全状况在2000年属于"敏感级",在2004年属于"风险级",均处于"不安全"状态,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人口增长过快、土地污染、滥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该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紧紧围绕“生态”中心,着眼于环境问题,对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特点、原则、评价基础的选择以及参评因素、指标的确定和其等级评定方法、步骤等都逐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以河北省为例,在界定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依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 建立了适合该区的由22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该区2000 年和2004 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土地生态综合安全状况在2000年属于“敏感级”,在2004年属于“风险级”,均处于“不安全”状态,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人口增长过快、土地污染、滥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该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的常德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常德市2002~2006年的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常德市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情况.结果显示:常德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2年的1.917 94 hm2增加到2006年的2.509 93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7 85 hm2下降到0.516 2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390 09 hm2增大为1.993 70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6上升为4.22;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588 59 hm2逐渐下降为2.107 49 hm2.研究表明:虽然常德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但常德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