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续型模糊PID复合控制器在直流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实现直流位置伺服系统的高速和高精度位置控制,针对实际伺服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强耦合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提出了一种连续型模糊控制算法,以抑制各种非线性因素对被控对象的影响,同时引入传统的PID控制器,进一步改善了系统的稳态性能.通过实际运用表明,该连续型模糊PID复合控制器可以明显地提高直流位置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同时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精度数字式断流直流伺服系统,采用了变结构位置控制器和变参数鲁棒自适应速度调节器,对速度系统建立了全局稳定性分析。位置、速度、电流调节均由8097单片机实现,主回路电流呈断续状态。工业运行实践证明,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永磁式BLDCM交流伺服系统转矩脉动量小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无刷直流伺服电机的转矩特性,提出用瞬态转矩控制法和重叠换相法消除磁通畸变和换相带来的转矩脉动,同时,把以上分析的原理用于交流伺服系统,以8098单片机为主控制单元,配合电流跟踪控制的PWM-GTR逆变器作为电源以及合理的软件和硬件组成无刷直流机伺服系统,实现了控制系统的全数字化,系统可以运行于速度伺服和位置伺服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永磁式BLDCM交流伺服系统转矩脉动最小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无刷直流伺服电机的转矩特性,提出用瞬态转矩控制法和重叠换相法消除磁通畸变和换相带来的转矩脉动.同时,把以上分析的原理用于交流伺服系统,以8098单片机为主控制单元,配合电流跟踪控制的PWM-GTR逆变器作为电源以及合理的软件和硬件组成无刷直流机伺服系统,实现了控制系统的全数字化.系统可以运行于速度伺服和位置伺服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天地景投影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并实现高精度,快速,无超调,无抖动物性的天地景投影伺服系统。方法选择微机控制的AC伺服系统,应用变结构控制方法:大误差,用饱和控制;中小误差,用开方+比例控制+前馈控制,既保证时间最优,又保证了定位工,特别是保证无超调。结论所设计的AC伺服系统实现了天地景投影系统对高精度,快速,无超调,无抖动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Windows VxD的高精度仿真伺服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优化高精度仿真伺服系统的数据采集和仿真性能,应用Windows VxD技术设计了一种新颖的高精度仿真伺服系统实时控制方案,给出了伺服系统中仿真机软件的Windows VxD的关键技术实现.该仿真伺服控制系统整体结构采用三闭环控制.实际工程应用表明,基于VtoolsD软件开发平台、用C 语言开发设计的高精度伺服仿真系统的Windows VxD仿真软件,其控制精度可达到0.000 1,满足控制系统的精度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雷 《科技咨询导报》2013,(16):101-101
该文设计一种基于PC104总线的直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系统采用嵌入式PC104控制器,提出基于位置回路和速度回路的双闭环数字直流电机伺服系统控制方案,给出了基于频率法的直流伺服系统的校正设计过程和软件设计,最后给出实试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精度转台直流力矩电机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动态摩擦及周期性波动力矩扰动,为提高转台位置的跟踪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重复自适应摩擦补偿方法,将重复控制机制引入到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摩擦补偿策略中.电机中摩擦模型采用摩擦参数非一致性变化的LuGre动态模型.该方法的控制律包含一个参数自适应律、等效PD控制律和一个重复控制律.其中,参数自适应律用来估计未知模型参数并予以补偿,而插入的重复控制器用来提高系统运动曲线的跟踪性能.Lyapunov方法证明该补偿方法保证了闭环系统全局稳定性和对期望位置信号的渐近跟踪.最后,通过对高精度伺服系统的仿真研究证明了该改进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庄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6):7843-7846
在光电跟踪系统中,伺服系统的跟踪精度决定了其捕获跟踪能力。随着光电跟踪伺服系统对跟踪精度的要求逐步提高,将重复控制技术引入到伺服系统中。重复控制不仅能够实现高精度跟踪、改善系统性能,而且可以跟踪周期性信号。设计了优化插入式重复控制器,并对等效正弦信号进行跟踪。与常用高精度控制方法进行仿真比较,其结果表明,重复控制系统的跟踪误差明显减小,其跟踪精度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机器鱼多关节尾鳍受外界负载变化及伺服系统机械结构本身特性的影响会使速度和位置曲线失真,从而影响机器鱼的推进效率。针对机器鱼的尾部推进伺服系统的性能需求,分别用PI(比例-积分)控制器和IP(积分-比例)控制器对直流伺服系统模型建立PWM驱动数字型调速系统,并对PI和IP这2种控制方式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仿真实验表明,IP控制比PI控制性能优良,能满足机器鱼推进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伺服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步进电动机开环伺服系统阶段、直流伺服电动机闭环伺服系统阶段、无刷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伺服系统阶段,并分析了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交流化、智能化、网络化、小型化。  相似文献   

12.
机器鱼多关节尾鳍受外界负载变化及伺服系统机械结构本身特性的影响会使速度和位置曲线失真,从而影响机器鱼的推进效率.针对机器鱼的尾部推进伺服系统的性能需求,分别用PI(比例-积分)控制器和IP(积分-比例)控制器对直流伺服系统模型建立PWM驱动数字型调速系统.并对PI和IP这2种控制方式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仿真实验表明,IP控制比PI控制性能优良,能满足机器鱼推进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遗传算法在直流伺服系统摩擦补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直流伺服系统中存在的摩擦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进行摩擦补偿的设计方案.首先根据直流伺服系统的摩擦特性建立摩擦模型,再将摩擦补偿引入直流伺服系统的反馈控制结构中,获取伺服电机的位置误差.采用遗传算法对摩擦补偿模型进行系统辨识,使摩擦补偿量在数值上不断地逼近实际的摩擦干扰,并利用摩擦补偿量来抵消摩擦给伺服系统带来的影响,遗传算法中目标函数的选择考虑了系统在过渡过程和稳态时的控制要求.经过参数优化得出的摩擦补偿模型,弥补了以往直流伺服系统受摩擦干扰影响动、静态性能较差的缺陷,从而保证了伺服电机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与无摩擦补偿情况相比,直流伺服电机转速响应的调节时间缩短了0.12 s,稳态误差降低了1%,系统具备较强的抗摩擦干扰能力和参数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含非线性因素的位置伺服系统,提出一种适合快速、高精度位置伺服系统的非线性参考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算法。使其对含有某些非线性特性的被控对象的控制效果优于线性参考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15.
直流伺服系统的模糊控制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模糊控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用于直流伺服系统的PI和参数在线自调整的复合模糊控制器。该控制器具有模糊控制的灵活性、适应性,同时又具有PI控制精度高的特点,可明显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效果。利用MATLAB的SIMULINK和Fuzzy Toolbox实现了直流伺服模糊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仿真实验表明,系统稳态精度高,动态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满足伺服系统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了采用模糊算法且要求运行更快更精确的微机控制直流无刷伺服系统,分析了模糊控制器在伺服系统中稳态误差、调节时间和响应时间方面的性能。采用DSP数字处理器实现伺服控制,用MatLab语言仿真了模糊控制的响应,并且提出了PI控制加模糊控制的算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DSP的PMSM模糊位置伺服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对高精度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中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的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伺服系统 ,采用美国TI公司的TMS32 0F2 4 0系列DSP作为数字控制器 ,充分利用其高速运算能力和面向电机控制的丰富的外围设备 ,设计了一套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伺服系统 ,并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前提下利用模糊控制策略对位置伺服系统进行了控制 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 ,整个控制系统设计简单、可行、有效 ,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直流伺服系统滑模变结构-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直流伺服系统特点,根据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滑模控制—神经网络策略,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系统有较好鲁棒性和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具体的仿真转台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着重分析了液压马达摩擦非线性、框架间动力学耦合、反馈测量元件的分辨率误差和安装误差对转台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精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和仿真可以看出,摩擦阻碍了转台电液位置伺服系统高精度控制的实现,任何一个框架的运动都会对其余框架的伺服驱动系统产生干扰力矩并引起伺服系统误差,反馈测量元件的分辨率误差和安装误差直接反映在伺服系统输出上,对伺服系统的精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方法及其在直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仿真结果表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性能优于常规的PID控制,在系统参数变化时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