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手机依赖行为会有哪些特点与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与EPQ问卷中的E(内外向)量表,定额选取宁夏大学的130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不存在年级差异;3.内外向因素不是决定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决定性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耀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3-85,89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性别变量在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和时间管理维度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881,P<0.05;F=7.546,P<0.01),年级变量在手机依赖总分及行为(心理)耐受性维度上差异显著(F=2.941,P<0.05;F=3.082,P<0.05);(2)UCLA得分与手机依赖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263,0.206,0.311,0.242,0.195;均P<0.05);(3)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维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F=7.791,P<0.001).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MPR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⑴手机依赖问卷包括事实行为、行为倾向、认知、情绪和意志五个维度。⑵是否为学生干部和使用手机时间分别在手机依赖上差异显著。⑶被试在内外向、精神质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神经质上与常模持平,在掩饰性上低于常模;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是否学生干部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使用手机时间在内外向上差异极其显著。⑷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⑸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有回归效应。这说明不同身份(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与不同手机使用时间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型(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不同手机使用时间)被试有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掩饰性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本文通过对手机发展的背景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当代大学生对于手机依赖的特征和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手机依赖情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来考虑,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措施来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困恼的方法,来解决现今大学生的依赖状况,进而达到本次研究内容的目的,得到的结论是想要让大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就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行动起来,共同解决手机依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伴随信息技术走入现代科技,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在尽享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沉湎于网络而忽视了与人的沟通、交往。大学生迷恋网络交往带来了浪费时间、信念缺失、心理障碍等危害,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有效交往,进一步提升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际沟通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依赖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手机依赖概念、测量方法、现况、对手机持有者不良影响的阐述,医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手机依赖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对手机依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多以现况调查为主,缺乏本土化研究及相关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
针对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问题,利用GA优化SVR的惩罚因子C、不敏感损失参数ε和核函数参数γ,设计了一种大学生手机依赖预警系统.系统通过手机APP发布和回收手机依赖调查问卷,避免了问卷的发放、收集和数据录入分析等繁琐的工作.系统通过问卷数据建立的GA-SVR预警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出学生的综测成绩进而给出预警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实现任意时段预警信息的统计分析,便于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掌握学生整体状态并采取应对措施.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自动的进行手机依赖的预警和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结果可信、可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自尊、疏离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2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发现:共41人具有明显的手机依赖倾向,占总人数的14.43%,大一年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年级;疏离感与自尊、手机依赖均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相关不显著;疏离感及其各子维度的得分能够显著预测手机依赖的程度.结果说明,自尊不影响手机依赖,而疏离感能够较好地预测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沟通能力对现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我国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并分别从课程设置、心理教育、集体意识、实际训练等几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评估大学生睡前玩手机时长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通过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评估学生的抑郁情绪状况,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大学生睡前长时间玩手机患抑郁情绪的风险,并分组探讨了不同特征的学生睡前长时间玩手机患抑郁情绪的风险。共纳入大学生1 168人,年龄为(21.58±2.31)岁。与对照组相比,睡前玩手机0.51~2.51 h的大学生患抑郁情绪的风险更高:[OR=1.91;95%CI:1.32~2.77;P=0.001];[OR=3.35;95%CI:1.83~6.15;P <0.001],长时间玩手机的女大学生、非毕业生和医学生患抑郁情绪风险比对照组高。大学生睡前长时间玩手机患抑郁情绪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93-96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对江苏5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手机依赖程度的大学生在情绪稳定性分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情绪稳定性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情绪稳定性之间相关显著;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类型的父子关系与大学生友好相处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亲子关系和友好相处能力量表,对167名1~4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大学生亲子关系测验量表由幼儿期、青春期和大学期间三个分量表,共9因子76个项目组成。三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2,0.86,0.65。相关分析显示:幼儿期的不信任型,青春期的拒绝型、冷漠型,大学时期的拒绝型4种父子关系与大学生的友好相处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幼儿期的安全依恋型,青春期的尊敬型,大学时期的亲密型3种父子关系与大学生的友好相处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此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类型的父子关系对大学生的友好相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体育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问卷、手机依赖问卷对高校6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体育认知行为普遍得分较低,表现为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较低,大多数喜欢在晚餐后到睡前锻炼,整体体育活动等级较低,处于小运动量水平。其中体育活动水平女生明显低于男生,文科生明显低于理科生和艺体生,生源地是县城的学生活动量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大二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高、大四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低。(2)大学生普遍具有中等以上手机依赖行为,但无明显的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差异性。其中大二的手机依赖程度最高,大一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最低。(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和手机依赖等级存在一定相关性,从小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但大运动量的手机依赖程度反而有所回升。[结论]体育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尤其以每周3~5次、持续30~59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相似文献
19.
20.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符合人力资源市场选择标准的学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日新月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试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怎样实施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各种教学活动形式,并探索如何形成符合当前教改形势、兼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