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杨斌 《科技资讯》2015,13(3):97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汽车逐渐成为现代人出行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交通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汽车出行的安全需要,有车一族对安全出行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于此,该文就汽车主动安全关键性技术做出简要的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大胆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汽车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人们在对汽车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汽车的技术状况就会逐渐变差。想要对这种情况进行一定的控制,就需要对汽车技术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掌握和控制,从而使汽车技术状况所产生的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缓。本文针对汽车使用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在使用以及维修的过程中,对汽车技术状况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付良华  戚成岭 《科技信息》2011,(5):I0411-I041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车。汽车成了工作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代步工具。伴随着汽车带来的巨大方便,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提高驾驶技术,保证安全行车就成为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本人经多年的实践.重点探讨一下汽车驾驶冲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4.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越来越广泛运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而随着汽车的广泛运用,人们也增强了对其合理化运用的思考和探讨。其中,对于汽车运用的检测和维修是主要议题。如何在检测和维修体系中,适当增加科技手段和设备,提升汽车的使用性能,是人们一直探讨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汽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探讨具备有效性的相关监测和维修技术,以期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汽车运用技术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性问题。笔者主要针对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及发发展趋势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汽车产业领域绝大多数的创新都与汽车智能化系统相关,智能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随着汽车产业发展以及人们对驾驶体验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涉足汽车智能化领域,将尖端的IT技术运用到汽车上,使汽车的操作性更简单,并且大大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汽车技术发源于国外.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也是从国外开始的。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促使汽车检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汽车性能进行检测,达到安全、迅速、准确地诊断故障、评价性能、确定维修方案等目的。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汽车检测技术规范化,接着分析了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发展﹑检测设备标准化﹑光电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运用﹑适应新标准法规,开发新的汽车检测设备,最后研究了车辆轮胎测试技术。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汽车电控技术是当今汽车行业发展最快速的领域之一,其发展与应用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人们驾驶汽车也随着电子控制化在汽车上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可靠、安全、平稳。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对传统汽车维修行业理念的更新,汽车维修行业技术的提高的要求愈加迫切。本文试就汽车电控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带来的影响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9.
浅谈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海勇 《科技资讯》2010,(7):106-106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用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交通事故发生量也随之增加。汽车碰撞安全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改进技术,减少汽车的损耗和驾乘人员的伤亡,已经引起了汽车行业内的关注。现今人们不仅要求在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机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者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交通条件越来越重视,使得我国汽车交通条件不断提高,国家建设汽车企业的规模不断加大,对汽车驾驶员技术的考验也将不断加大,但是在汽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不注意对自身夜间安全行驶的技术,导致汽车驾驶员的安全性降低,最终造成了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因此要注意对汽车驾驶员对夜间安全行驶技术的认识,保证汽车安全行驶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张宇 《科技信息》2011,(9):I0091-I0091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情况的不断改善,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汽车的保有量也在飞速的发展,汽车安全的问题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被动安全措施得到迅猛发展,但在现实中,对安全气囊的过分依赖让安全气囊不再安全。  相似文献   

12.
浅谈对4S店在用计量仪器进行计量检定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逐步走进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太多行驶的汽车也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这也给作为汽车售后服务的4s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指出维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汽车行车质量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安全、节能、环保”的造车理念也已基本确立,汽车节能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汽车EFI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基础,对汽车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使用的普及率逐步增加,但交通事故的发生数也逐步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为车祸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数字惊人,因此,如果汽车驾驶员在行车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安全驾驶,就很容易造成各种交通事故.该文分析了影响汽车驾驶员驾驶安全的几个主要因素,介绍了汽车在下长坡、在泥泞湿滑路面行驶、在冰雪道路行驶、在半坡起步及平时停车等几个方面应当注意的安全驾驶技术问题,从而为驾驶员能够更安全的驾驶汽车提供有力借鉴,同时也为创造一个安全、环保和健康的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汽车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口中的焦点话题。该文便针对汽车安全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当前所应用的技术进行了阐述,随后又针对汽车安全系统在智能化和集成化两个方向进行了未来展望。据网络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大约有50万起,死亡人数超过了10万人,由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和减少因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损失,应用当前的科学技术来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服务,完善汽车安全系统已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陈芳 《科技资讯》2012,(30):172+174
近年来,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在加强汽车被动安全防御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以避免更多事故的发生,通过建立汽车安全行为分析,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将交通事故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也可以提高交通事故的安全率。本文基于OOP技术对汽车行车安全行为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相关研究可以降低我国行车事故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要求的提高,大量的新技术陆续应用到汽车上来,使汽车更具智能化和现代化。本文从安全、舒适、节能与环保方面具体介绍了一些汽车新技术,并提出了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汽车驾驶行为是影响燃油消耗和安全驾驶的重要因素,驾驶行为识别是对汽车安全驾驶和节能进行优化的基础。该文针对汽车转向和换道行为,通过加装汽车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结合车载总线通信技术获取汽车行驶状态信息,基于汽车转向运动学推导车辆行驶状态与汽车行驶轨迹之间的映射关系,进一步建立汽车行驶方向向量模型,提出以车身轴线转角和最大转向盘转角为特征量的支持向量机线性分类器,并运用Lagrange数乘法和二次规划算法求解该最优分类问题。通过设计实车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汽车的转向与换道驾驶行为的准确度达98%以上。该技术可用于汽车行驶安全预警与控制系统,提升行驶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自动驾驶汽车安全研究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归纳自动驾驶无法避免碰撞的原因以及分析错综复杂的车内外环境,对自动驾驶汽车碰撞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讨论;最后,就自动驾驶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提升做出展望。【结果】就目前而言,智能化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方面依旧有许多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与试验,比如自动驾驶的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控制策略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的内部空间布局等。【结论】自动驾驶技术在汽车上的使用让人们拥有了更安全、更舒适的乘坐体验,研究人员应当牢牢围绕“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关注人的需求,保护人的安全,并围绕该理念设计与发展智能化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在加强汽车被动安全防御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以避免更多事故的发生,通过建立汽车安全行为分析,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将交通事故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也可以提高交通事故的安全率。本文基于OOP技术对汽车行车安全行为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相关研究可以降低我国行车事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