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技术所具有信息获取、传播、表达等方面的快捷性,已经成为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的方式。因此,运用新媒体可以给大学生思想引导与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钟将  巩文凤 《华东科技》2024,(1):110-112
<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诞生了更加适应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内容以及速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媒体的兴起给信息的传播以及新兴产品的发展都带来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也衍生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负面的新媒体传播内容给新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正确引导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当代新媒体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吴巍巍  钟雨珊 《广东科技》2014,(24):195-196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在迅猛地发展,人们对气象服务的要求逐渐提升,需求也越来越高。气象部门在精细化气象服务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如何将精细化气象服务运用到微区域、微人群方面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从而寻找新型便捷的气象产品运营方式。其中微信这个平台被气象部门重点关注,应用微信可以向固定的用户发出精准的气象服务产品,从而实现网络传输气象信息、知识宣传、产品推荐等服务,可以很好地发挥出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式的优势,进而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对微区域气象服务产品的现状、开发营运内容等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张丽珍  杨漪 《科技信息》2012,(34):439-439,43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手机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进入了新媒体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下,“分享”成为了信息传播传递的一个关键词汇,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各种新媒体形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全赖于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高度共享。本文主要对时下流行的几种新媒体形式进行案例的分析,来探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共享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气象行业内积累的数据爆发式增长,气象服务模式也历经着变革。气象工作者可以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的方式对庞大气象数据进行准确快速的分析处理,并且可以通过高路径,将分析的气象数据信息快速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气象图像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极大地提高了气象服务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气象部门还可以利用智能网格技术,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基于此,该文重在研究新媒体对气象服务方式的影响,并且探讨服务水平提高对策,通过该研究,以期为我国气象工作者提供相关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宁 《安徽科技》2022,(8):45-4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动气象新媒体随之兴起,为公共气象服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面对海量的气象数据及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成为创新气象服务方式和手段的途径。气象数据可视化产品更适合新媒体的传播,普通受众看得懂、易分享,既能传达情感和理念,又能为受众提供更接地气、更权威、更优质的气象服务。本文就气象数据如何转化为可视化产品并应用于新媒体气象服务中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荣伟 《科技信息》2011,(5):I0132-I013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传媒进入大学生生活,其在促进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积极应对这种影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本文对新媒体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就新媒体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出发.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发挥新媒体作用,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新媒体、微信尤盛,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尤其给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及思维方式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文就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在这种新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微信+微课+社群"服务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新媒体的兴起与壮大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与传递的方式,带给人们更多便利条件,也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改革机遇及更高要求。该文概述了新媒体与新媒体环境,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与接受新媒体的现状,从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探讨了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以期为我国高职大学生教育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蒋美兰 《海峡科学》2012,(3):83-84,87
媒体随着时代而发展,当今互联网已迅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何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普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进行科技教育和传播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陈晓露 《科技资讯》2024,(3):175-178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渐普及,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被打破了,图书信息以新媒体的形式逐渐占领人们的生活,并呈现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在此背景下,论述了媒体融合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阐述采用媒体融合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的作用和意义,最后以广州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为例,为图书馆长远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象科学,一直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气象服务。本文指出了气象科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关对气象服务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环境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信息不仅成为人类的真实求,同时也在塑造着人类求。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特点,传播机制及其对受众的影响,将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冲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微博、微信以及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社会舆情的形成、发展以及传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等诸多领域,为新时期的工会工作带来了新视角、新理念与新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来丰富、创新工会工作是当前工会工作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该文首先对新媒体给工会带来的机遇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来创新工会工作提出了设想,以期为工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频发、重发,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气象趋利避害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该文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出发,分析气象信息科普传播的主要环节,探讨提高公众利用气象信息产品防范气象灾害能力和气象高敏感行业利用气象条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通过气象科学普及促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建才 《科技资讯》2015,13(1):180+18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电脑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由于网络的局限性,当前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会,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更要充分把握机会,通过新媒体积极探索,开展一条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张丹 《创新科技》2015,(10):89-9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在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信息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从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并找出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新媒体等发展的影响,改变了原有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除了课堂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学生浅阅读的现象比较常见,加上信息泛娱乐化现象等影响,对高校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并探讨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职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在新媒体的普及下,新媒体的优势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同样影响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与制度,给高职学生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数字影视和互联网为突破口的传播新媒体迅速普及,大众传媒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理念、意识。但如同"科技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样,大众传媒的传播影响同样也有其两面性,在积极推动人们法律意识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对人们法律意识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