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有效手段,衔接方式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方面。本文以衔接理论为指导,通过两首汉英诗歌互译为实例,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翻译是着眼于篇章的活动,篇章是衔接的,因此作为浓缩的文学语言的诗歌的翻译更应该考虑衔接手段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象似性既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也是重要的认知原则,除了作为诗歌的修辞手段以外,它在语言使用中还具有连句成篇的衔接作用,是语篇的隐形衔接手段之一。从语篇层面可以揭示象似性在视觉诗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篇的“衔接”是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根据胡壮麟先生对语篇“衔接”方式的分类,“同构”也是其中的一种,但此种衔接手段在中英文互译中不一定对应。本文通过各种实例分析,指出同构衔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非同构”现象。最后笔者从语音、美学及哲学的角度分析英汉语篇结构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易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7,(29):238-239
本文试着从系统功能语法经验功能的及物性特征等方面,对诗歌《再别康桥》的原、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中英文表达差异以及语义语境对词汇语法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5.
从衔接手段的使用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两方而对比分析了中国学习者英语演讲和议论文语篇特征的异同,发现两种语篇在指称和词汇衔接两种衔接手段和集中型和派生型两种主位推进模式选择卜差异明显;同时,两种语篇都过多地依赖词汇衔接手段以及集中型和并列型丰位推进模式.说明语篇文体不同对学习者衔接手段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学习者语篇衔接不够自然和语篇组织较为单调.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由于其自身特点及阅读者素养储备的影响,造成阅读古典诗歌领悟的差异.本文从沿波讨源,体悟"意象";透过物象,体味真情;展开想象,再现意境;雪泥鸿爪,领悟哲理等几个方面为阅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语义概念,语篇连贯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衔接手段,但又各不相同,英汉互译较复杂的工作是对衔接手段的处理,译文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能否正确处理衔接手段。以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译文作为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对衔接手段的分类为基础,进行英汉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能提出一些对翻译有所帮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英语诗歌及其汉译中指示语的使用表现为对等使用、非对等使用、英语中使用指示语而汉译中无指示语、英语中无指示语而汉译中使用指示语等四种情况。英汉指示语语用差异产生的根源在于英汉语言实现衔接和连贯的方式不同,指示信息表达的差异,语言差异,以及两个民族的不同思维习惯和文化差异等。  相似文献   

9.
罗小燕 《科技信息》2012,(7):297-297,238
许渊冲的“再创”翻译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再创论”的学者其实对“再创论”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再创”理论进行界定,并从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入手来论证“再创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可行性,接着从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歌性”,延伸原作的价值及提高译文的可读性等方面论证“再创造”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范晓静 《科技信息》2012,(22):156-156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凝练。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西方也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中西方的诗人用诗歌表达爱情的时候有同有异,既能从中透射出中西方情感的细微差异,又能深切的体会到中英文诗歌不同的美,感受各自的风采。  相似文献   

11.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体式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在白话体译诗的一统天下里,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基于这种思想,通过英汉抒情诗对比分析,指出了白话体译法的局限性、词曲体译法的适用范围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春怨》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寻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信息的缺失和增补,指出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典诗歌以其深远的意境、严谨的韵律和独特的形式卓然独立于世界诗坛,要想把这一艺术奇葩翻译成与汉语差异很大的英语文字绝非易事.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一角度,结合具体实例,浅评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它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原文与译文应被视为不同的语篇,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1)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2)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3)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汉诗之美,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英诗之美,也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同样道理,汉诗英译之美,也多在于译诗的语言之美.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应将汉诗的语言之美,转变为英诗的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主要包括典雅之美、通俗之美、简隽之美、借鉴之美、和谐之美、精当之美等.  相似文献   

19.
头韵及其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科技信息》2008,(13):245-245
“头韵”现在已经固定作为英语修辞法Alliteration的对应名称,我国传统修辞术语“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围绕两者的学术争论辩明了辅音和元音押头韵的两大基本分类。英语单词词首辅音可细分为单个辅音、双辅音群和三辅音群共三类情况.而英语中押头韵主要集中在辅音。本文专门列举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突出的押头韵诗句。总结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头韵特色,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理解、记忆、欣赏英语诗歌。提高英语语言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中英文诗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然而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形式的审美追求、"情味"的表达方式以及意象的创造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