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他们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视角的影响.然而,不同时代的华裔作家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回应并最终颠覆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东方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2.
刘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94-97,104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也参与构建了美国华裔文化,深受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等在她们的作品中,运用传统的神话以及迷信来重塑她们的故事世界。本文通过对谭恩美、汤亭亭的三部作品的解读,认为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超自然现象不仅宣扬了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借以表达了作者们自己的强烈意愿,同时也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美国文化这个"色拉碗"中成功地嵌入中国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樊苡辰 《科技信息》2011,(22):I0169-I0169
作为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以及伍慧明等受到了来自族裔以及男权的双重压迫,但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同时期的话语策略成功地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选取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研究不同时期华裔女性作家的话语策略,这些策略  相似文献   

5.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6.
从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及种种爱爱怨怨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7.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创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3个中国移民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经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并且不断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为了他们最初蔑视的那种群体——"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借助自身的跨文化身份及小说中角色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为当前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种族所面临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困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美国文化的不断扩张。面对强势的美国文化,新一代华裔作家立足于中西双重文化视角,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融合中美不同的文化内容,并采用兼收并蓄的叙述方法和叙事策略,试图构建一幅中西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描写了解放前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艰难经历,关注他们与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由冲突最终走向相互理解的过程。母亲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女儿们从无知到成熟一步步成长,这给我们从"成长理论"视角解读该作品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边楠楠 《科技信息》2013,(6):209-209
《花鼓歌》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黎锦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一出版便大获成功,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为华裔美国文学写下新篇章。在《花鼓歌》中,作者主要描绘了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新老两代人思想观念的碰撞。而小说的结局,则表达了黎锦扬的文化之梦,那就是华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母女主题是女作家们抗争两种压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坚挺。以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为视觉来阐述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多元文化下艰难创作和寻求认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小说《孙行者》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语言策略之一就是在人物的话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汤亭亭在《孙行者》中使用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策略,通过保存华裔群体语言的独特性以构建华裔群体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身份,同时表达作者的多元文化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7.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籍华裔作家的后起之秀,任碧莲成功创作了一系列关乎亚裔美国人的作品,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重新定义了真正美国人的含义。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转变是一个美国性和中国性不断碰撞和互补的过程。一方面,中国性中异化人的糟粕在美国社会的冲击下被摒弃,另一方面,美国性中的渣滓被中国性涤荡。也正是这样的过程造就了他们典型美国佬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0.
《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女儿的灵魂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有着比母亲一代更为复杂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危机,她们排斥祖先文化却又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处于文化夹缝状态的女儿们与代表中国文化的母亲从冲突、对抗到最后理解、调和的漫长过程就是她们在文化和种族身份定位中,从迷茫到成熟的过程。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移民女性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华裔身份的危机是可以通过异质文化间相互沟通、兼容共存来消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