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明 《科技资讯》2010,(13):105-106
对汽车电喷发动机系统组成和常见故障分析进行初步探讨,为电喷发动机故障自诊断这一领域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3.
本文讨论了电喷发动机上氧传感器的作用原理、常见故障诊断、检测和排除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氧传感器的故障诊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神经网络的模型、算法和分类,利用电喷发动机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建立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模型,通过该模型对电喷发动机的参数进行了辨识,表明RBF网络学习速度很快,适于在线实时监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汽车专业教学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研制了一种具有智能故障设置功能、可视化的电喷发动机教学和科研平台。该平台以电喷发动机台架与检测主机为主体,运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智能故障设置、主要信号的数字与波形显示、信号模拟以及利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引导学生进行故障诊断等功能,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得掌握电喷发动机的相关知识,对提高汽车专业的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在汽车上的应用,电喷发动机工作系统越来越复杂,其故障原因的诊断也越来越困难,如何提高汽车故障诊断的高效性、精准性更显重要。针对电喷发动机难起动的问题,通过对影响电喷发动机起动性能的相关系统的深入分析,分类研究了引起电喷发动机难起动的故障原因,优化故障诊断流程,并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电喷发动机难起动故障进行快速诊断。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提高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减少发动机难起动故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宫亮 《山西科技》2007,(5):150-150,152
文章对电喷发动机起动困难的原因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诊断及其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8.
电喷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电喷发动机故障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化油器式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利用控制电脑ECU的特点、故障代码等进行诊断;新的故障诊断方法可以提高电喷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诊断效率.文中还列举了相应的诊断实例.  相似文献   

9.
刘希震 《科技信息》2011,(12):I0204-I020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汽车快速走入居民家庭,而家庭用轿车普遍采用了新的汽车发动机电喷技术。由于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结构、制造及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其与普通化油器式发动机在使用、维修方面也有着不同之处,这导致了很多驾驶维修人员在使用和维修作业中应用不当,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坏和损失,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喷发动机的使用与维修等方面的几个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在飞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工业中,装有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喷汽车越来越成为经济、环保的首选。由于电喷汽油发动机自身的特点,使得电喷汽车出现的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比较繁多,检测、诊断、维修也比较困难,对于汽车心脏——电喷汽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也成为对电喷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的一大难题。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维修检测实践分析,我们发现电喷汽油发动机的废气排放与某些故障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为电喷汽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当煤层气的组分发生变化时,煤层气发动机的空燃比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发动机运行不稳定,甚至熄火。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开发了一套变浓度煤层气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气喷射系统,提出了与煤层气发动机相适应的驱动电路,并设计了系统控制软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加热型与非加热型氧传感器在摩托车电喷系统中的应用,在1台装备了125mL、四冲程、单缸水冷发动机的电喷摩托车上进行试验.试验研究了摩托车在EUIII测试循环工况下的排气温度变化,以及对于两种氧传感器起燃时间、陶瓷体温度变化、动态响应特性和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非加热型氧传感器的起燃时间要比加热型的长,但露点风险小;在EUIII测试循环的大部分时间里,非加热型氧传感器能够持续稳定地工作;非加热型氧传感器较低的陶瓷体温度会导致λ均值往混合气稀的方向偏移,但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补偿;使用非加热型氧传感器会造成更多的CO和HC排放,但改进保护管设计能够通过EUIII排放测试.因此,非加热型氧传感器符合摩托车电喷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我国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将点燃式发动机改造成燃用甲醇(M85)发动机时,由于甲醇汽化潜热大,其混合气预热是一个关键问题。论述了预热系统的理论及应用废气预热和电加热方法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加速时喷油及燃烧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柴油机加速时油管嘴端压力、气缸压力每循环的变化,进行喷油过程模拟计算发放热规律计算,分析油管压力、供油提前角、喷油提前角、喷油规律、每循环喷油量及气缸压力、最大爆发压力、最大压力升高率、平均指示压力、燃烧始点、放热规律等参数每循环的连续变化.  相似文献   

15.
75系列柴油机喷油嘴匹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针对75系列柴油机排烟严重的问题,通过改变喷油嘴及相关调整参数,利用多因素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安排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在375型柴油机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优化匹配调整后,最大扭矩点烟度下降24.2%,标定工况时烟度下降53.8%。  相似文献   

16.
开发和应用电控蓄压式喷油系统。采用蓄压式泵-喷嘴系统及高速电磁阀来实现燃油增压过程和燃油喷射过程;采用电液比例溢流阀实现共轨燃油压力的调节过程;确定喷油量、喷油压力和喷油定时的电控实现途径;开发实验监控系统以满足喷油系统与柴油机匹配的需要。实现了喷油量、喷油压力和喷油始点的柔性(电子)控制,而且最高喷油压力已达113.5MPa,初步进行了喷油系统与1150G柴油机的匹配实验。在喷油压力与柔性控制方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采用普通油泵-油管-油嘴燃油系统的二甲醚发动机,建立了燃油喷射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燃用二甲醚和柴油的燃油喷射过程的数值模拟与计算结果的试验验证,揭示了二甲醚发动机燃油喷射过程的物理本质及其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由于二甲醚具有较高的可压缩性,致使其泵端与嘴端压力上升及下降都较柴油缓慢,压力上升始点延迟,实际喷油始点滞后,嘴端油管压力峰值较低,高压油管中的残余压力较高,较易出现二次喷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柴油机共轨喷射系统的发展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轨喷射系统具有高度的控制灵活性,已成为降低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核心技术之一.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轿车和卡车柴油机上共轨喷射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通过分析BOSCH公司和日本电装公司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提出了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对主要部件的要求,并对高压共轨喷射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用发动机化油器供油方式油耗高且废气排放超标,针对这一缺点将之改造成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并进行了微电脑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设计,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硬件主控系统电路,输入采集处理电路,输出驱动电路以及控制软件等。  相似文献   

20.
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针对M15(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15%)和M0(汽油中甲醇添加体积比例为0,即纯汽油)两种燃料,试验研究了点火提前角、喷油提前角和喷射压力等控制参数的调整对样机在小负荷、低转速下,燃烧、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规律和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喷射脉宽及控制参数条件下,M15汽油的最高燃烧压力比M0的低4%,但最高压力点对应的曲轴转角与M0基本相同。相同喷射脉宽下,燃用M15比燃用M0的发动机输出扭矩下降约10%左右,但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并分别存在一个点火提前角和喷油提前角,使得转矩最大、燃油消耗率最小,此点火提前角为20°CA(BTDC)、喷油提前角为300°CA(BTDC);而喷射压力对转矩和燃油消耗率影响较小。当使用M15燃料后,HC、CO和NO_x排放均比M0有所降低;M15和M0的HC、CO和NO_x排放均随点火提前角减小而减小;随喷油提前角的变化呈现不规律的变化;喷射压力对HC和NO_x排放的影响不很明显,而对CO呈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