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深沪两市建筑业板块上市大型承包商2003~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类型大型承包商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①我国上市大型承包商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是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②大型承包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性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③承包商规模越大,则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越低。承包商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则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越低。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中国的执法强度修正Ginart等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算了1985~2009年中国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同时,基于永续盘存法测算了我国自主RD投资和技术引进产生的技术知识存量,将其代入构建的技术进步计量模型中,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贸易和RD活动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显著促进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系数介于0.114~0.190之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国际贸易开放度、技术知识存量的交互系数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贸易和RD活动显著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中国的执法强度修正Ginart等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测算了1985~2009年中国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同时,基于永续盘存法测算了我国自主R&D投资和技术引进产生的技术知识存量,将其代入构建的技术进步计量模型中,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贸易和R&D活动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显著促进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弹性系数介于0.114~0.190之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国际贸易开放度、技术知识存量的交互系数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贸易和R&D活动显著促进了我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7年我国50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发现在此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略有增长,平均增长率为0.8%,其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城市进行了比较,发现其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区域创新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总体来说.1999-2005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且动力来源主要是技术进步;东、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存在差异,变化原因也各不相同;全国范围内技术效率存在收敛趋势,后进区域的追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83个地级市2007~2015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显著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显著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负溢出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分区域而言,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重点环保城市多样化集聚能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非重点环保城市表现为专业化、多样化集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促进了技术效率改善,对技术进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要素投入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固定资本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其次,采用增长核算方法将农业全要素生产力(TFP)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灌溉设施的贡献率、农村公路的贡献率四个部分,测算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劳动力具有互补效应,对固定资本具有替代效应,这两种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灌溉设施和农村公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率增长,且灌溉设施的作用较大.因此,加强灌溉设施、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利于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化农业生产中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TFP.  相似文献   

8.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9.
合理评价大型建筑承包商群体发展状况对于如何促进其与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大型建筑承包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1996~2001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5.9%,2002~2005年达到了7.4%,表明我国的大型建筑承包商群体的发展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2001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效率促进,技术进步起负作用,而2002~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技术效率的贡献稍大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后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和解释了其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引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构建中国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评价体系,对各省市节能减排绩效作出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2001~2013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绩效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节能减排绩效的总体差异没有出现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中国区域间节能减排绩效的总体差异逐步缩小,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政府影响力及对外开放程度对各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收敛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影响力因地区而有别。  相似文献   

11.
正August 10-14,2015Beijing,China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ICIAM)is the premier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mathematics held every four years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From August 10 to 14,2015,mathematicians,scientists  相似文献   

12.
13.
14.
正AF:Any Field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t Tsinghua University(Tsinghua SEM)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faculty positions at all levels(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 and Full Professor)in any field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Tsinghua SEM is the only school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June 22-24,2015Guangzhou,China http://iec.cnsba.com/index.htmlCo-Sponsored by:ffiEE SMC(pend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singhua UniversityHosted bv: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Conference Co-Chairs:  相似文献   

18.
19.
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综述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介绍了DIS的技术特点,综述了DIS中关键技术和相关技术,并对目前DIS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is about negotiating with issues that discourage innovation. The subject is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with concern directed at the impediments that keep it from being innovatively resolved. The paper is organized around three issues. (1) The dominant mode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all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managed predominantly via command and control approaches. (2) Command and control, by relying on analytical segmentation to subdivide the problem into digestible bits and using formal legislation to direct it, are not up to emerging challenges in the area. (3) More robust models are available but difficult to experiment with due to impediments that discourage change. These impediments are seen in ideals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prevention, recycling, and sustainability that tend to do more to sustain harmful practices than to seek beneficial alternatives. Being able to appreciate the underlying restrictions of entropy could help stimulate a more innovative agenda. These issues are tested via a project funded by the EPA entitled ENERGY STAR H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