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效证券市场的理性泡沫与股票内在价值的信息滤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有效证券市场上理性泡沫的产生条件、度量方法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股市的泡沫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与度量股市泡沫相反的问题,即如何从股票价格的波动中滤去泡沫从而识别出股票内在价值的信息.用Kalman滤波方法对股票内在价值进行信息滤波与预测.  相似文献   

2.
中外股票市场风险收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中国证券市场的A股、B股分别与国际上四个成熟市场的风险、收益行为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数量特征,以及它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系是否密切;用带有局部及全球信息变量的GARCH(1,1)实证模型检验股指收益的条件均值,发现股指波动是时变的、不均匀的.局部及全球信息变量对股指收益有一定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证券市场正反馈交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少平  顾广彩 《系统工程》2007,25(9):111-115
在Shiller—Sentana—Wadhwani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不对称EGARCH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正反馈交易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上显著的一部分投资者为正反馈交易者,不以基本面价值为基础的正反馈交易在市场报酬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反馈交易使市场收益自相关系数与市场波动呈现负向关系,且高波动期间出现负自相关。同时,中国证券市场正反馈交易并不对称,市场下跌期间比上涨期间正反馈交易要明显得多。  相似文献   

4.
中日股价序列相似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方法应用到两国证券市场比较问题中,并在聚类分析中定义新的函数以判别最优的分类数. 我们发现:在指数收盘价时间序列比较方面,中日两个证券市场的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中国市场的短期波动要大于日本市场. 因此,如果将日本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事件库,不足以描述和预测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 同时,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深证成指比上证综指的短期波动幅度更大, 具有更多的高频噪声.  相似文献   

5.
网络外部性、转移成本与企业兼容性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转移成本内生化的角度,研究了存在网络外部效应的市场中,进入企业的兼容性选择问题,并将其与在位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管制下的兼容性动机进行比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相对社会最优而言,由于转移成本的不同,进入厂商可能兼容性选择不足,也可能过度兼容.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行业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投资者情绪传染效应。首先基于VMD-WA模型提取行业投资者情绪的长期趋势项(低频)与短期波动项(高频),然后对行业间情绪的长期趋势项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以检验行业投资者情绪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对短期波动项建立DCC-GARCH模型,以分析行业情绪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行业情绪趋势项而言,当一行业情绪正向变化时,总是对被传染行业的情绪先产生正向传染,一段时间后逆转为负向传染,只有医药行业情绪对信息行业情绪无显著传染效应;对行业情绪波动项而言,行业间情绪传染性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大小关系,不同类型行业间的情绪传染性的变化趋势不同,发生显著改变时总是伴随着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证券市场综合指数、香港恒生指数、台湾加权指数和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时间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利用R/S分析法、BDS法和替代数据法进行了非线性检验,得到4个证券市场时间序列的波动呈非线性性的结论。进一步利用递归图方法从定性的角度和利用非线性不变量从定量的角度对4个证券市场时间序列的确定性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得出它们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从信息流的角度,研究了深市停发新股前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引导格局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在深市停发新股之前,深市A股收益、收益波动单向引导着沪市的收益和收益波动;但在深市停发新股之后,深市A股的收益对沪市A股收益的引导关系变得不再显著,沪市A股收益和收益波动开始显著地引导着深市A股的收益波动.研究结论表明,2000年10月深市停止发行新股对沪深两市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投资者弃深投沪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中国股市的逐渐规范,交易量里开始含有未来收益与收益波动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9.
以上证50ETF期权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上证50ETF的隐含偏度与市场情绪之间的关系。与以往的相关研究不同,对于可能引致期权隐含分布左偏的市场情绪进行了分解,通过对所分解的情绪成分及其与左偏分布特征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重点研究了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在原生市场和衍生市场之间的跨市场传递,以进一步探究出影响市场稳定性的根源。研究表明:上证50ETF隐含分布的左偏程度与市场中的非理性情绪紧密相关,具体而言,非理性情绪越高涨,隐含分布越是呈现左偏;并且,在对已实现波动率、期权相对需求等变量加以控制以后,结论依然成立。这意味着,现阶段,仅从我国ETF期权市场中提取关于ETF未来预期信息的想法不可行。  相似文献   

10.
波动不对称性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金融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焦点.借鉴行为金融理论中关于前景理论的研究成果,构造一类基于前景理论决策框架的投资者,并在此假设基础上推导出相应的资产价格均衡模型. 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前景理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对称现象, 而且,在利空消息出现频繁的市场中, 相对于利好消息对价格的向上推动作用,利空消息对价格下挫的影响更加突出, 引入私房钱效应后,价格波动更加明显. 可见,上述结论都从不同角度有力地解释了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股票市场弱有效性的统计套利检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介绍了统计套利的概念,并在Hogan等(2004)的基础上,采用证伪的方式来验证市场的有效性:只要有统计套利的存在,就与有效市场假定相违背.利用这种方法,还对我国A股市场的弱有效性加以检验,发现我国A股市场弱有效性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以2007~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股东、债权者和职工等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均有重大的影响,其中股东的影响最大,职工次之,最后才是债权者;控股股东、债权者和职工对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影响,流通股股东的影响则是消极的;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与利益者权利的大小有显著的内生性关系;治理结构完善与不完善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且易表现出传染性,这使得金融传染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选取合适的动态条件相关模型研究欧美市场与A股、港股市场的条件相关性,结合内生多重结构突变模型与T检验方法划分危机传染期与平稳期,选用考虑外部影响的CCK模型研究A股、港股市场的羊群行为,随后,引入收益率分散度指标,研究两次危机的羊群行为传染渠道.研究结果表明:港股市场受两次危机传染的速度均快于A股市场,受传染的持续时间均长于A股市场,但受传染的程度均弱于A股市场:次贷危机传染程度强于欧债危机的传染程度,但传染的持续时间短于欧债危机:羊群行为传染渠道是两次危机对A股、港股市场的传染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4.
沪深A股整体上市模式选择的“群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30日至2009年12月31日沪深A股市场共有63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详细的整体上市方案,其中高达80.95%的上市公司选择了定向增发模式实现整体上市,整体上市模式选择呈现出显著的群聚现象。本文以国资委提出的四种整体上市模式为标准,将整体上市模式划分为定向增发模式、换股吸收合并模式和其它模式,并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三类整体上市模式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定向增发模式正的市场反应明显强于换股吸收合并模式和其它模式。这充分说明整体上市模式选择过程中的群聚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上市公司根据定向增发模式的市场反应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分析师跟进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以2004-2013年发生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主要探讨证券分析师跟进目标公司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并购经济后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存在分析师跟进目标公司以及当目标公司的分析师跟进人数较多时,并购公司的短期并购绩效会降低,目标公司的短期并购绩效会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目标公司分析师跟进对并购公司的长期财务绩效和长期市场表现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损益之谜"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财务指标与违约距离相融合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谭久均 《系统工程》2005,23(9):111-117
违约距离是基于股票交易数据的信用风险度量指标,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其在财务预警模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违约距离可提升财务预警模型的拟和优度和预测能力,但提升效果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股票日内高频价格序列分解为价格上涨事件和价格下跌事件,采用价格强度模型刻画股票价格的动态特征,并捕捉日内微观尺度下交易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易量对价格起助涨助跌的顺势推动作用:上涨后放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股票价格,下跌后放量则进一步压低股票价格.此外,交易量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上涨时的助涨效应较下跌时的助跌效应更为明显.基于价格强度模型设计的高频交易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表明A股市场仍然不是弱式有效市场.相比于纯价格数据,交易量数据具有预测价格的额外信息.本文为高频价格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建模分析框架,同时为日内量价关系和市场有效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特征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选取情绪变量,构造了情绪指数和反映股票收益对情绪变化敏感性的指标--情绪β.在此基础上, 分析和研究了情绪与股票特征之间的关系.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A股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规模较大、波动率较高、市净率较高的股票易受情绪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股票并未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大陆的A股、香港的红筹股和美国市场股票的市净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判断A股市场是否存在泡沫.通过与美国市场的市净率与净资产报酬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发现:(1)红筹股公司的市净率略高于美国市场,但红筹股公司的市净率与净资产报酬率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与美国市场相等.(2)相对于红筹股公司和美国上市公司,A股亏损公司的市净率的中位数达到4倍以上,这就是所谓的垃圾股现象.(3)盈利A股公司的市净率远高于红筹股公司和美国上市公司.A股公司的市净率相对于净资产报酬率的斜率,亦远高于红筹股公司和美国上市公司,并且这一现象在小规模公司中更为突出.(4)在控制了年度、交易所、操纵行为和公司规模之后,A股公司市净率与净资产报酬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消失了.这一结果表明探纵行为及A股市场浓郁的投机气氛是A股市净率相对于成熟市场高企的主要原因.红筹股与成熟市场的市净率比较接近,红筹股回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抑A股市场可能存在的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