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敏 《科学通报》1995,40(7):660-660
Langmuir-Blodgett(LB)膜因具有分子层次上的有序、厚度可控和易于组装等许多优点而在分子组装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由LB技术所组装的分子组合体的宏观物理特性的最优化,要求人们对它们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它包括转移至固体衬底上分子膜的结构、相的状态以及不同相态之间转变等.然而,迄今为止已报道的工作多限于在气/液界面上的观察,而且前人对分子膜结构的观察主要采用了荧光和Brewster角这两种  相似文献   

2.
C_(60)-硬脂酸LB膜的润滑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军 《科学通报》1994,39(7):612-612
1985年Kroto及Smalley发现,在一束氦脉冲射流中将石墨激光汽化可制得一种稳定形式的C_(60),并预言这种分子结构具有球状对称性.1990年5月Krǎtschmer等人用电孤装置实现了材料制备的突破性进展,各国科学家相继开始在超导、催化、半导体、磁学和润滑等领域开始了探索性研究.迄今,人们已经得到了C_(60)的红外、紫外、拉曼和质谱等各种光谱数据,并结合TEM,  相似文献   

3.
金膜、光盘和LB膜的摩擦力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纳米摩擦学的提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摩擦磨损和润滑理论经过百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比较完善地解决一般工程设计问题,但对于摩擦学机理的认识和实现主动控制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微型机械或超精密机械中,例如极轻载荷、纳米尺度间隙下的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宏观摩擦学已不适用.摩擦力显微镜(Friction force micro-scope,以下简称FFM)的出现为人们能在纳米尺度上进行摩擦磨损实验提供了有效工具.虽然国外学者已利用FFM作了许多工作,但用FFM进行纳米摩擦学实验并不象宏观摩擦磨损实验那样成熟.我们在研制FFM的基础上利用FFM进行了尝试性试验,本文报道了一些初步结果.关于摩擦力显微镜的描述见文献[7].作为摩擦力显微镜力传感器用的微悬臂是通过镀膜、刻蚀等工序制作而成.微悬臂呈三角形结构,材料为Si_3N_4,自由端有一个金字塔形微探针.当探针与样品接触时,可以控制压电陶瓷的伸缩使微悬臂产生不同程度的弯曲,从而实现微载荷定量设定,微载荷可通过下式求得:L=k·△h=k·p·△V,(1)其中k是微悬臂的弹性系数;△h是微悬臂的法向位移;p为压电陶瓷的伸缩系数;△V为加在压电陶瓷上的电压变化.实验材料有3种,分别为精抛光玻璃表面真空沉积的金膜、激光唱盘基片和小分子花生酸与高分子液晶  相似文献   

4.
原子力显微镜用于LB有序分子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具有原子级分辨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LB有序分子膜有着其它表面分析仪器所无与伦比的优势。本文概述了该方面的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LB膜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聚酰亚胺Langmuir-Blodgett膜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敏 《科学通报》1994,39(3):277-277
聚酰亚胺Langmuir-Blodgett(LB)膜因具有超薄、有序、可控、任意组装等特点而在微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它们可用于超薄绝缘膜和液晶显示中的定向层.在这些实际应用中,表征聚酰亚胺LB膜的分子结构以研究其分子功能显得尤其重要.但是,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难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LB膜的直接观察和研究.近年来,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因具有原子级的分辨为有机超薄膜微观分子结构的表征提供了一种新型强有力的检测手段.1991年日本学者Fujiwara等人首次报道了对单层聚酰亚胺膜的STM观测研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膜间粘附力演变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明  唐菁  王琛  白春礼 《科学通报》1998,43(15):1651-1654
当2个习水表面在水中相互接近时,吸附空气泡会发生融合,体积增大,由此产生的桥联毛细力引起额外长程吸引力,理论分析表明,这个过程为一级相变,但是在以往实验中未获得这种转变的直接证实。  相似文献   

7.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层LB膜微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晓敏 《科学通报》1994,39(7):653-65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methacrylate),PMMA)作为电子束刻蚀中抗蚀层材料,由于其灵敏度低而分辨率高在亚微米以至纳米刻蚀中获得了大量应用.但目前通常所用旋涂、喷涂等方法得到的抗蚀层在数十纳米厚度下存在均匀性差、多孔洞等缺陷,为此,Pease等人提出采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制备的抗蚀层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使  相似文献   

8.
C_(60)Langmuir-Blodgett膜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军 《科学通报》1992,37(19):1770-1770
碳60(又称巴基球,以下简写为C_(60))是1985年由美国科学家发现的碳元素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其分子由60个碳原子组成,在常温下是一种稳定的分子晶体。根据分析测定,C_(60)分子为由20个正六边形和12个正五边形组成的空心立体结构(见图1),形状酷似足球,其中每个碳原子均含两个单键和一个双键。  相似文献   

9.
紫膜LB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坤生 《科学通报》1991,36(15):1182-1182
紫膜中含有唯一的蛋白质——菌紫质。光照菌紫质,它可通过一系列中间体又回到原始状态。在这光化学循环中,质子被释放,因此它具有光驱动质子泵功能。紫膜的独特结构和功能是研究光能转换成电和化学能的理想材料。目前用脂质体、人工平板膜技术对膜成分进  相似文献   

10.
李辉 《科学通报》1994,39(20):1876-1876
有机化合物作为非线性光学材料,由于具有很大的非线性系数,光学响应速度快以及光损伤阈值大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而言,其发色团分子的非中心对称结构是其非线性光学信号叠加的必要条件.LB膜技术以其不同的沉积方式,可有效地控制有机分子的排列和取向,形成非中心对称结构,成为制备高性能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良好手段.疏水性的稀土配阴离子,可以改善二嗜性分子的成膜性质和分子的排列,从而使膜具有好的稳定性和大的非线性极化率.本文报道几种具有较大二阶非线性极化率性质稳定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成膜性及非线性光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已报道的有关二茂铁衍生物langmuirBlodgett膜的研究主要是对膜的表征。但  相似文献   

12.
李津如 《科学通报》1993,38(4):326-326
长久以来人们企图使用人工合成视紫红质,例如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结合以形成视紫红质,但由于很难得到11-顺视黄醛,因而未能成功。Hubbard等报道,利用9-顺视黄醛与胺类可形成类似于视紫红质的异视紫红质。“isorhodopsin”虽然对其光色互变有报道,但这种仿生光敏染料的光电响应性质未见有报道。利用化学物质9-顺视黄醛(视紫红质中的发色功能物质)和成膜物质毛地黄皂苷结合形成具有光电响应的仿视觉功能LB薄膜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神经丝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牛脊髓中分离纯化得到神经丝 ,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天然神经丝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中 ,神经丝呈直径为 ( 1 0 .2± 0 .8)nm的长杆状结构 ,有许多长短不一的侧臂从长杆两侧伸出 ,长、短侧臂相间排列 ,相邻侧臂的距离为 1 0nm左右 .根据STM观察结果 ,提出了一个新的神经丝的结构模型 .  相似文献   

14.
李斌  张洪杰  马建方  王树彬  倪嘉缵 《科学通报》1996,41(23):2147-2149
Langmuir-Blodgett膜以其超薄、均匀及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组装等特点,在分子电子学、集成光学、信息存储、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功能稀土配合物引入LB膜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通常情况下其成膜性能较差,稀土羧酸配合物是一类具有无限链状结构的聚合物,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同时还有热稳定性好,耐紫外光等优点。如果能把这些稀土羧酸配合物组装成有序的分子组合体,则很有可能在分子光学技术、光  相似文献   

15.
刘玉龙 《科学通报》1993,38(23):2139-2139
近来,有关C_(60)的光谱、结构、能级、电磁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报道与日俱增。使其成为当前物理、化学界热门课题的原因有二:第一,C_(60)的合成,它具有许多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为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第二,理论推测和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C_(60)材料在化学及工业上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善涛  洪毅  朱宏达  马建行  臧文成 《自然杂志》1999,21(6):346-350,351
首先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再对它的各个子系统作了详细的说明,最后简介它在众多科研领域的应用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李津如 《科学通报》1995,40(6):516-516
自从Langmuir和Blodgett建立了LB技术及Kuhn等人开始利用这一技术进行功能分子的组装到现在,LB膜的成膜技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众所周知,有2种方法沉积LB技术:即常规垂直法和Fukuda水平法,水平法只局限于制备X-型多层单分子膜.为了制备其它类型的多层膜及适应于某些特定的需要,近来1种新的Y-型水平法已有报道载片在接触单分子膜与提起时不需要档板包围,因此,每循环一次有二层单分子膜转移到载片上,视紫红质是人眼视杆细胞盘膜中具有功能的主要成分,因此长久以来人们企图使用人工合成视  相似文献   

18.
MoS_2微粒对二十二酸LB膜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科学通报》1993,38(18):1671-1671
LB 膜由于其分子级超薄、膜内分子高度有序等特点,很早就被用来作为边界润滑剂研究.近年来,随着 LB 膜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用这种技术制备的各类有机分子多层膜引起了众多领域研究者的兴趣.日本、美国已开始研究用这种技术解决磁记录中的润滑问题.由于有机分子多层膜低的热稳定性和较差的力学性能,为获得良好的稳定性,研究者进行了多种探索,包括复合膜技术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杜玉扣 《科学通报》1997,42(5):523-526
<正>由D1、D2及细胞色素b-559(cyt-559)3个多肽及其内部镶嵌的大约定4~6个che a,2个pheo a和1~2个β胡罗卜素组成的高等植物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属于膜蛋白,因其难于结晶,人们至今还无法利用X射线技术获得该蛋白的精确解.近年来,利用膜蛋白二维晶体通过电子显微镜与象重构技术获得三维结构信息的方法有很大的进展,而有序二维晶体的获得是关键的一步.本工作的目的是试图利用单分子膜技术形成保持与自然状态光谱性质类似的PSⅡ反应中心动的Langmuir-Blodgett(LB)膜,为进一步利用该技术形成二维晶体并研究其结构打下基础.并采用圆二色性对其构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杨志刚 《科学通报》1995,40(19):1822-1822
柯俊和Cottrell在1952年首先观察到贝氏体相变伴随有与马氏体相似的表面浮突,故认为贝氏体的长大方式与马氏体相似,这一实验结果成为贝氏体相变以切变机制完成的重要证据之一.但有人发现扩散型相变(如Al-Ag中的γ相沉淀)也能产生表面浮突,而且贝氏体浮突的形状(∧,∨型)与马氏体单倾型浮突(N型)有所不同,认为不能根据浮突效应来肯定贝氏体的切变形成机制.而后,许多学者对贝氏体浮突的形状和本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为止,关于浮突的实验工作大都是用光学干涉显微镜完成的,高度观察只能达到(0.01μm)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