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民族不同,造成喻体选择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探讨不同文化对比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比喻的民族文化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植根于民族文化,不同民族语言里的比哈,往往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契合,本文试图从比喻与民族宗教信仰,比喻与民族审美观,比喻与民族生存环境,比喻与民族历史背景及文学传统,比喻与民族文化心理五个方面对比喻的文化内蕴作一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里都有丰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颜色。颜色词,作为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许多情况下其基本意义是相似的,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其比喻和联想意义还存有多种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上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文章是将英汉颜色词放入文化环境中将其基本意义、比喻和联想意义进行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比喻与辩说     
在文学上,比喻是衡量创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尺。文学创作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手法,此喻恰好体现了这门艺术的特点。翻阅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经常能见到新奇隽永的比喻。同样地,在辩论和日常语言交际中、比喻也是衡量辩说(或谈辩)水准的标尺之一。同时,它还是一种非常重...  相似文献   

5.
文章语言的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辞的运用,而“比喻”是修辞中最活跃的一类,要真正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那就应深入了解“比喻”的方式,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特色,以及“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6.
以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小说为切入点,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现象置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探究,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新时期以来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展示,可以看到,寻根思潮之下的暴力描述,更多地是一种民族活力与原始生命力的展示;先锋文学中的暴力描述,虽不可避免其“文本实验”的缺点,但更多地具有一种批判性的指归;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有雅俗流变的趋势,其中的暴力现象不免有商业目的;世纪末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势下,暴力在文学作品中恭未有特别展示,而莫言的《檀香刑》用语言的狂欢与审美化的笔调赏玩暴力,也契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动物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通过明喻、暗喻及借喻等比喻修辞手段,得到了充分而广泛的运用,因而也受到众多莎剧研究者的关注。《麦克白》是莎剧中充分运用动物意象构造故事的一个典型。英汉文化中很多动物在喻意上差异较大,故在从事莎剧中动物文化词的翻译时要充分注意到同一动物文化词在两种文化中的涵义是否相同。  相似文献   

8.
人类泛化的共性和各民族化的个性也反映到了语言之中,英汉习语中的比喻存在着相同、相似及相异的情况。本对英汉习语比喻中的喻体进行对比,并透过现象研究其深层的化差异,以探求跨化现象在外语教学及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物形象及其环境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从翻译的角度看,如果译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环境有较深的理解,就会使其译文更为生动,更能再现原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领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文学艺术是文化产业的原创地,对具有原创意义或价值的文学艺术进行产业化开发可以生发一条可观的文化产业化路子。我国新的媒介正催化红色经典文学迅速向红色经典影像转换,从红色经典之一《红岩》以及其中的重要红色人物形象之一的江姐形象的形成过程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提出把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文化语境中,才能真正阐明其意义和价值,从而突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可以在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各种文化信息中阐释作品的内涵,突破传统的雅俗文化界限,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解读民间特色鲜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会虽不是一个纯诗歌团体,但它在诗歌方面对新诗坛的贡献,远非当时的诗歌团体和其他文学社团所能比拟,它对新诗坛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一支阵营强大的新诗人队伍,创办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为中国新诗坛贡献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创造了多种新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新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以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尴尬处境,来探讨造成当代作家在创作上普遍不足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实质是不同语言的口语、书面语意义的互相转换.异国情调的保存就是在翻译作品中保留、体现原语文化特色的一种异域感,即所谓的洋味.翻译中异域文化色彩的保留要遵守可接受性原则.要在异国情调的再现和确保译文的可接受性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各种批评理论层出不穷.极大丰富并加强了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和繁荣,乔叟研究也与时俱进,学者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如英美新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巴赫金的复调诗学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的批评视角等来解读诠释乔叟的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英美学界在不同批评视域对<坎特伯雷故事>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