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曲词中"本色"最好的展示,应该是"文"与"俗"的相得益彰。戏曲曲词最好的审美形态便是如此,南戏和元杂剧中曲词的语言风格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生动活泼的民间语拉近了艺术和观众间的距离,飘逸精美的诗化语言陶冶了大众的情怀,通俗易懂的修辞又使得观众回味无穷。南戏和元杂剧通过对"文"与"俗"恰到好处的处理,很好地阐述了"本色"在戏曲中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属于“诗化小说”一脉,无论在语言的诗化,结构的散文化,意象性抒情以及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小说”的特性。从叙事策略来看,曹文轩成长小说叙事的儿童视角,叙事的主观化和叙事采用的语言,均体现了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诗化小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而产生,不断发展成熟,贯穿整个20世纪。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除了保持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还具有一般小说所没有的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叙事内容的诗化;二是结构的非情节化;三是语言的诗化。  相似文献   

4.
王珺 《科技资讯》2006,(36):143-144
人们在用词、造句、谋篇中,往往按照思维规律,遵守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之间合乎逻辑的组织关系,以求意义表达清楚,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但在诗化语言中,有种修辞手段却“逆潮流而动”,蓄意违背思维规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造成一种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语言情趣。分析这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精妙形象的语言情趣。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和吴梅是20世纪戏曲学的奠基人,他们对元杂剧的文体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王国维提出了“真戏剧”的观点,吴梅对元杂剧声律曲谱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深入讨论元杂剧的结构模式、脚色配置等元杂剧外在文体特点。董上德着重研究元杂剧文体的内在特点,认为元杂剧是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活文学”。关于“四折一楔子”结构模式形成的历史因素的探讨和脚色、宾白、科泛的研究贯穿于整个20世纪元杂剧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6.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文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文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情节结构有一套固定的叙事模式,从表层特征讲,线性流动的叙事时空强调情节结构的完整统一,重视情节结构中因果关系的叙述,核心事件与次要事件的相互推动;快速的叙述节奏根本上受四折一楔子体制限制,而全知视角叙事,叙述比例构成,以情双事的叙事原则控制着作品的思想意义,使元杂剧情节结构的深层意义最终指向伦理教化、抒情写愤。  相似文献   

8.
诗化人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回答。诗化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自由、彼此相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诗化人生的求索、感悟和体验。诗歌以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为开端,随后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最后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而结束。  相似文献   

9.
作为“崛起”派批评家的首要代表,谢冕的批评以贯穿强烈的历史意识为特征,这种历史意识每每在缺乏充分的话语表达空间的情况下,以诗化人格和诗性体验为支撑获得个人化的表达,成为当时知识生产的奇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贵族的品评属于一种“泛品评”。虽没有足够的明确性但表达了社会上层对戏剧的评价和观念,其戏剧观往往渗透、影响到戏剧发展本身及其他各阶层的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戏剧的整体风貌。他们的批评主要分为“公众性品评”和“个人性品评”。“公众性品评”关注戏剧的社会公众效应,旨在树立观念范式,以阶级的共同利益为批评最终目的。“个人性品评”则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以个人情趣是否与戏剧契合作为品评切入点,不关心社会公众效应却能表现出个人真心实意。本文以元杂剧为例分析各时代贵族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由于不被正统文人看重,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不多.学界花费很大精力发现的文献资料,不能解决元杂剧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当今学界一方面深感元杂剧研究文献资料的匮乏,却又忽略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大量珍贵的元杂剧文献资料.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本文即以元散曲中六个记录元杂剧演出与传播的套曲为据,重点探讨元散曲对促进元杂剧创作与演出、普及与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希望能够引起学界重视对元散曲中的元杂剧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明本元杂剧剧本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明代人对元代人的杂剧剧本进行了改动,所以明本元杂剧剧本中有些地方呈现出明代独有的戏曲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丑角角色的新增以及其他人物说白的戏谑化;二是情节改动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的强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明代地域文化与政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关联,因此在研究明本元杂剧时,要注意认清明本元杂剧中的明代戏曲特点,而不能将其看成是元杂剧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与袁宏道都是中西方抒情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但两者浸染于炯异的历史及文化,因而在回归自然的取向、诗歌题材的选择、入思方式等方面既有自由精神的共鸣又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是一种世俗化的戏剧表演艺术,元代文人透过特殊的审美视角,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创作,东坡故事在元杂剧中的重构算是一例,剧作家们善于抓住要害,对东坡与佛印、东坡与荆公的故事加以敷演,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东坡形象,升华了东坡故事在特定历史文化空间呈现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6.
元散曲叹世之作表现出一种疏离传统忧患意识的新精神,其审美空间的构建借助平行列举指向中心,吸附读者参与情境创造,其诗歌语言的通俗化自然畅达地表现了内在精神的飞扬,创造了文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直接原因是元代的统治者的腐败、残暴和骄纵贪婪,频繁出现的"抢妻"情节正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掠夺妇女的行为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元杂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除了政治、历史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所带来的野蛮习俗和落后文化.极大地伤害了以儒家文化为皈依的知识分子的民族尊严和道德情感,"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折射出的正是这种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19.
在对比我国古典诗观和西方现代派诗观的基础上,以片论的形式推出了新生代诗歌的诗观、诗话语的思考。其中有诗的表层话语与深层话语,诗的类型,外感诗与内省诗、心态诗与心源诗、诗的线性方程与非线性方程的思考,工具心态与内容心态的思考,诗如何进入悖论和跳出悖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元人孙季昌创作了套数《集杂剧名咏情》,作品汇集杂剧名称六十个,不仅为后世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史料,同时,巧用杂剧名抒写了一曲闺怨离情之歌,这种形式与全曲内容相谐相契,诡喻出奇,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