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三峡工程二期上游深水高土石围堰工程复杂,实际运行中经受住了1998年汛期8次大洪水的考验.防渗墙是围堰工程的关键部位,其实际工作性状如何对围堰工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该文结合二期上游围堰拆除过程中进行的调查实录、取样和相关参数测试工作,对围堰工程中防渗墙的工作性状进行了验证分析,对进一步总结二期围堰的成功经验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静  付东华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2):41-42,56
本文介绍了该工程土工膜袋砂围堰在淤泥软基上施工过程中,因基础较差导致围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以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淤泥基础上采用砂围堰,导致砂料沉降、流失的问题,进行了围堰方案的改进优化,在淤泥基础上改用土工膜袋砂围堰,使沉降及砂料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并解决了软土基础上围堰稳定性和整体性差的问题,为同类水利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周英 《广西科学》1996,3(3):77-79
认为将原设计的砂壤土心墙不过水土石围堰改为不过水的堆石体复合土工膜围堰是围堰按期完成的关键决策。将传统的先岸坡后河床、自上而下逐层开挖方案改为先挖河道中的岩层部分,再根据围堰施工进度,挖船闸岸坡覆盖土方用于土堤填筑,石主开挖从坝轴线附近拉槽创造工作面的方法解决了临建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的石料的来源。根据工程情况因地制宜,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措施方案,加强现场管理的经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西夏水库扩容改造工程为依托,针对水库场地的角砾基底,对其土工膜防渗结构方案进行评估.土工膜防渗结构方案设计包含土工膜厚度的确定和结构形式的选择两方面.影响土工膜厚度的直接因素有土工膜的防渗结构等级、与土工膜接触的最粗粒组的最小粒径、土工膜承受的水压力、土工膜的允许拉应力、土工膜的弹性模量,因为土工膜的允许拉应力和弹性模量与水温有关,所以水温是影响土工膜厚度的间接因素.土工膜防渗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满足工程现场需要,库区可采用土工布-土工膜-土工布分离式,而坝坡宜采用土工布-土工膜-土工布的复合式.在土工膜与刚性结构的连接部位宜增设GCL垫层,在膜下应设置排气盲沟.土工膜防渗结构方案的合理性应通过水库的渗漏量进行评估.扩容改造后的西夏水库在试蓄水后围堤外侧坝坡干燥,集渗廊道内监测水位无异常,虽然在输水塔涵附近监测到的日渗漏量为17~112 m3,但综合评估认为,该水库的土工膜防渗结构方案设计合理,且土工膜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6.
复合土工膜在工程中使用已经很多,但对使用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到理性的高度,还做得很少,理论大大落后于实践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文章根据复合土工膜的工作机理、材料特性,针对复合土工膜防渗结构的稳定计算和施工工艺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7.
三峡二期深水高土石围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高难度工程项目,其面临的技术难题远远超过国内外同类工程的水平。在1998—2002年4年多的运行中,围堰保护了左岸大坝和厂房的施工基坑,并经受了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考验,使二期工程得以顺利建成。二期围堰工程质量优良,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任务。文章从试验研究、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安全监测及运用后拆除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是三峡工程最重要的临时建筑物之一,大江截流水深大,流量大;防渗墙深度大,工程量大,工期紧,且还要穿过各种复杂地层,通过试验,研究,采取有效地对策确保大江安全,顺利截流,基坑按三峡总工期目标要求抽干,检查渗漏量仅为设计估计量的1/10。  相似文献   

9.
复合土工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渗结构体应用于堆石坝工程,效果突出,但是在土工膜的锚固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出现“端部固定效应”.本文结合国外某工程实例,应用商业软件FLAC3D,采用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法分别对不同锚固方式情况下复合土工膜的应力、变形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土工膜锚固方式对其受力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应采用合适的复合土工膜锚固方式改善土工膜的受力状态,减小“端部固定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城玉 《太原科技》2003,(3):61-61,63
土工膜是一种基本不透水的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市政、环保、交通、水利等各项工程。介绍了太原市森林公园人工湖防渗工程中土工膜的应用情况,详细叙述了土工膜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并对其优缺点及防渗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苗尾水电站上游围堰具有堰高、心墙土工膜承受的水头高及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等特点.采用非均质土统一的饱和-非饱和土渗流控制方程,对苗尾水电站上游围堰进行了渗流场三维有限元分析,并对不同基础渗控方案进行了对比;同时针对复合土工膜与防渗墙连接处应变集中拉脱以及防渗墙可能出现的施工缺陷等极端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基础帷幕灌浆深度及防渗体缺陷条件下各关键性的渗透指标,为围堰的技术经济设计决策及基坑抽排方案选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堰体结构材料主要成分是风化砂和石碴料,通过采样和实验分别得到了这两种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基本性质,总结了其变形规律.在实验成果和实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围堰填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提出了三参量堰体材料流变本构模型,该模型既可以描述材料的蠕变过程行为,又能描述材料应力松弛特性,符合大多数材料的粘弹性力学特性,能够很好的分析研究围堰堰体结构的应力应变.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防渗漏、抗冻胀PVC复合土工膜的生产工艺,讨论了增塑剂种类、用量对土工膜性能的影响,以及添加抗冲击改性材料对PVC土工膜低温强度的影响,探讨了土工织物的种类并对之进行了选择。  相似文献   

14.
较高土石坝膜防渗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同防渗体位置的土石坝受荷位移规律与土工膜受力变形特点,分析了坝内土工膜的变形机理,并以四川瀑布沟186 m的心墙堆石坝为例,提出了土工膜与土心墙联合防渗的思路及设计原则.分析表明:坝内绝大部分区域的土工膜能够承受坝体位移引起的变形,但在刚性锚固部位,由于“夹具效应”,土工膜可能会产生局部过大变形而发生破坏;对于高水头土石坝,土工膜尤其适用于存在缺陷的黏性土料心墙的联合防渗;四川瀑布沟186 m的心墙堆石坝,如果采用土工膜与土心墙联合防渗设计方案,则不仅可以提高防渗安全的可靠性,而且与原设计方案相比,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  相似文献   

15.
堆石坝面防渗土工膜与垫层料界面的力学特性关系到防渗体的抗滑稳定性以及整个大坝的安全性.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界面直剪拉拔仪分别对复合膜和HDPE纯膜与无砂混凝土及聚合物透水混凝土两种垫层料、加糙PVC膜与表面复合细骨料聚合物透水混凝土的界面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HDPE纯膜与两种垫层界面的剪应力-剪位移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应变软化特征,界面峰值强度高于残余强度;而复合膜与两种垫层界面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无明显软化现象;复合土工膜与两种垫层界面抗剪强度高于纯膜与两种垫层界面的抗剪强度;聚合物透水混凝土和无砂混凝土与复合膜界面抗剪强度差别不大,聚合物透水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略低;糙面PVC膜与表面为细骨料聚合物透水混凝土的咬合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该围堰进行了渗流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围堰在下游溢出口处水力坡降较大,容易发生水力破坏;而渗流量主要集中在防渗墙下方的覆盖层中,这主要是悬挂式防渗墙引起的。在实际工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两点,以确保该围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Behavior of Plastic Concrete Diaphragm Walls in Three Gorges Proje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Thesecondstagecoferdam,includingupstreamanddownstreamcoferdams,isoneofthekeystructureinThreGorgesProject.Thecofer...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模袋砂围堰对沉管隧道干坞抽水力学响应规律,以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模袋砂围堰工程为背景,建立干坞抽水全过程精细数值模型。计算验证了钢板桩+袋装黏土组合芯墙止水性能。分析了干坞抽水引起的模袋砂围堰变形规律。并揭示了围堰土工模袋张力分布规律,此外提出模袋张力简化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模袋砂围堰钢板桩+袋装黏土组合防渗芯墙止水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临江侧水流渗入干坞侧;干坞侧抽水对模袋砂围堰变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变形与坞内下降水位近似呈同向线性关系;坞内水位降低使围堰重度由浮重度变为干重度,引起模袋砂压实而出现较大竖向位移;围堰竖向压缩和水头差引起的渗流作用又促使围堰的水平位移;模袋砂围堰中土工模袋受到的张力随着坞内抽水水位的降低近似线性增大。模袋张力简化法计算值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模袋张力采用的简化计算方法具备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大渡河某水电站上游围堰渗流场及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型岩土专业有限元计算软件GeoStudio对水电站围堰渗流场及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出渗流场各要素分布图,并对围堰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布置压坡透水体对提高堰体稳定性有明显作用;合理地减小围堰防渗墙深度对边坡影响不大.本文的研究结果给设计方案的修改提供了依据,对类似工程应用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