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地壳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地窪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达 《科学通报》1959,4(3):94-94
过去我们所認識的地壳基本構造單元,只有兩个,即地槽区和地台区,前者屬活动区,后者屬“稳定”区。任何地台区都有一个由地槽型沉积經过复杂的構造变动和岩漿作用,并且深受变質作用的影响而構成的褶皺基底(下構造层),其上鋪着由受構造变动和岩漿作用較少。且变質不显的地台型沉积构成的沉积盖层(上構造层)。  相似文献   

2.
陈国达 《科学通报》1959,4(5):173-173
地窪区是由地台区活化轉变而成的、地壳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无論比地槽区或地台区都较复杂的結構,表現出较高级的形式;它除继承了它的前身即地台区的褶皺基底和沉积盖层作为自己的第一、二主要構造层外,还在它们上面增添了具有独特性質的第三个主要構造层(图1)。作为一个活动区,它在产生这个“第三構造层”的同时,还表現出强烈的構造运动和岩漿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国达 《科学通报》1959,4(7):240-240
通常划分構造区域,多着重于地层、構造变动、岩漿作用及地貌等方面的特点,而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的分析及其阶段的划分,注意不够,以致有时使一些地区的大地構造性質問題,久悬未决,从而阻碍了我們对于新基本構造單元的发現和認識。划分構造区域的有效方法是历史分析法。这是唯物辯证法在大地構造学上的具体运用。我們必須对一个地区的同一发展阶段出现的各方面特点加以全面考虑,而不可抓住其中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把它孤立起来,作为标准。其次,必須把一个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联系起来,而不可抓住某一阶段的片段事突,割断开来,作为根据,第三,必須把一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科学家認为大地構造物理学是一个新的科学方向,它的任务是同时利用地質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地壳中产生的構造形变的机制作用。地壳中岩层揉挤成折皺,形成大片断裂以及地壳內各个部分沿着这些断裂又发生位移的現象,无論从理論的观点还是从实际的观点出发都是极有兴趣的問題。各个时期內折皺形成过程的发展和断裂的产生,是地壳生存史上极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引起構造形变的原因和产生形变的条件,应該是从理論上闡述地壳和整个地球发展一般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后,地壳上有用矿产的形成和聚集都与折皺和断裂的形成作用和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对矿产的分布規律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必須了解产生这些構造形变的条件。此外,既然地質学家們在研  相似文献   

5.
刘之远 《科学通报》1958,3(21):667-667
关于磷灰岩矿床的成因类型,苏联曾划分为地台型、地槽型和变質型三型,以地槽型沉积的层狀磷灰岩为最有工業价值,其余次之。这种划分法,从我国已有的資料来看,同我国磷矿情况不太相同。因为到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方法问题中国地质工作者研究大地构造是由两方面进行的。一是纯地质学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由国外大地构造学说而来的,根据各地质时代的古地理海陆分布、沉积的厚薄和相变、岩浆活动,以及褶皱断裂程度,来划分地壳为活动地带(地槽)与稳定地带(地台),把中国大地构造单位划分为地台(前塞武纪)、加里东褶皱带、华力西褶皱带、燕山褶皱带等等。按照这个方法,首先是分析古老岩系以确定属于前塞武纪的地台,然后再分析较新的岩系以确定以后的褶皱带(也就是新地台),因此,可说是由古到新的研究方法;另一方  相似文献   

7.
武高 《科学通报》1957,2(1):32-32
最近一期的“地質学报”(36卷3期),以几占篇幅一半的地位,刊載了兩篇关于大地構造的学术討論文章。第一篇是陈国达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討論‘华夏古陆’問題”。該文作者以陽山和东南沿海地区为实例,广泛地收集了有关該地区的地史、地層、地質、矿产等方面材料,論証了所謂“陽山古陆”和“华夏古陆”,是“活化”的地台区。作者不同意  相似文献   

8.
陈国达 《科学通报》1958,3(5):160-160
据作者近年研究结果,地台活化具有重要的成矿作用。这种成矿作用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由活化时期的岩浆活动带来的以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为主的内生矿床,第二是在活化进行过程中由于拱曲作用(主要为拗陷,有时兼有或代以断裂)而发生大幅度下陷的凹地,其中沉积作用带来了丰富的外生矿床,主要是(火乚)、油页岩、铁、锰、铝、盐类(石膏、盐)等沉积矿床。这些矿床在特性上完全不同于地槽型或地台型沉积矿  相似文献   

9.
陈国达 《科学通报》1959,4(12):398-398
地台区是一个“稳定”区,是由属于活动区的地槽区“僵化”转变而成的。长时期以来,在旧的地貭学观念中,人們都认为它是地壳发展的最后形式。可是,由于苏联学者在近年所作的发現,我們已經认識到,有些地台区并不是生成以后就下再变化,而是曾經重新活动过。根据作者的研究,这种現象在中国是特别显著,并見于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它实系一种相当普遍、相当突出的現象。凡地台区当其建立完成,經过或长或短的“稳定”阶段以后,又重新获得了高度的活动性,出現了显然  相似文献   

10.
陈国达 《科学通报》1958,3(9):279-279
华夏型地台活化是世界上最广見的地台活化类型之一,它在东亚的中国地台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台东部及南部都有發育,其主要特征是形成一系列小型的“活化地台凹地”,并有显著的岩浆活动。为了更明确地認識这一类型的地台活化現象,有必要就它的进行过程加以論述。 (一)进行过程的阶段划分:主要是根据中国地台各个活化区的研究結果,华夏型地台活化的进行过程,可以分为下列4个阶段: (1)初动期:地台活化开始,“拱曲作用”破坏了地台原有的平坦地形,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线状隆起及介子其间的凹地——“活化地台凹地”。这样,侵蝕作用加强了,新的造岩条件出現了,使大量的岩石碎  相似文献   

11.
虽然地槽学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概念则不断有所发展。近二十年来对它的认识,更有分歧。现总结地槽概念的演变,结合板块构造理论,提出有关地槽的一些基本特征,以供商榷。1.地槽一般位于大陆边缘,不是一个向斜状槽谷,而是由大陆向海洋的斜坡。2.大陆隆起部分,长期受到剥蚀,叫作地盾,大陆架上浅海或陆相盆地,有不太厚的稳定性沉积,称为地台。靠近大陆的海域,基底是大陆壳为冒地槽。离大陆较远部分,基底是大洋壳、有火山活动,为优地槽。3.虽然地壳的升降运动对地层沉积起一定的作用,但沉积基本上是由大陆向海洋方向逐渐推进的。4.大陆边缘海域常有岛屿和微型陆块。在其上或其边缘也可以生成地台或地槽型沉积。5.地槽沉积带常是靠近大陆部位先褶皱,以至俯冲或逆冲。新的地槽又在褶皱带的边缘海域生成,此即所谓地槽的向洋迁移。6.大陆内部拗陷或断陷带,可以形成大陆内部地槽,一般规模较小,只生成冒地槽,而不是优地糟。  相似文献   

12.
多旋回地壳运动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多旋回地壳运动理论的创立和现状多旋回地壳运动理论是历史大地构造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球构造圈的各部分,在不同阶段构造格局和构造特点的不同,正是地壳构造发展的多旋回性的反映,即地壳构造是多旋回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地质科学是从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发展起来的,从一些旧的观念来说,造山运动发生于从寒武纪以来所形成的地槽沉积带,它们的造山时期各处不同,加里东、华力西、阿尔卑斯是早已被公认的三个主要时期或三个造山旋回。当初,不少著名学者一般都认为欧洲和美洲的地槽地带及造山时期是“单旋回的”,例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造山运动是加里东旋回,而无华力西和阿尔卑斯旋回。德国中部的造山运动是华力西旋回,而无加里东和阿尔卑斯旋回。美国东部的阿帕拉契地槽(至少南段)是华力西旋回而无加里东和阿尔卑斯旋回。1939年到1950年间,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H. Stille)发表了几篇论文,总结并建立了地槽发展的单旋回模式。他提出了地槽褶皱带的构造岩浆旋回发展特点,其基本内容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Ⅳ号地学断面大地热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恕信 《科学通报》1992,37(2):143-143
中国第Ⅳ号地学断面是全球地学断面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断面西起青海门源,经陕西商县,东止于福建宁德,全长2220km,以北西走向穿越中国祁连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等六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和13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十分复杂(图1)。为揭示该断面大地热流的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进而探讨岩石圈的结构、性质、动力学及演化,我们在断面的西段和中段开展了钻孔测温和岩芯热导率的测试,取得了一批新的大地热流数据。  相似文献   

14.
陈国达 《科学通报》1958,3(2):55-55
作者数年来,应用苏联先进理论研究中国大地构造。根据初步研究结果得知,中国的地台活化现象十分显著,尤以在中国地台上所见的活化区分布最为广泛,也见于滇缅地台及其他地方。就目前所知实例来说,作者初步把世界上的活化地台归纳为4个类型,即:(1)顿涅茨型,以活化时形成巨型的凹地为最突出的表现;凹地中的沉积厚可达一万米以上。这  相似文献   

15.
张秋生 《科学通报》1979,24(16):751-751
东秦岭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南北两大陆块(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之间自晚元古代以来的一个长期活动的狭长高应变带。在这个长600公里以上,宽40—60公里的“条带”上,分布有前寒武纪变质岩、未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岩、晚期花岗岩等。前称“秦岭地轴”。它与南、北陆块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黃鳴龙 《科学通报》1959,4(8):255-255
对于研究有机化合物結構比紅外綫光譜更新的物理方法是测定試体的旋光譜。这是利用一种仪器测定試体在紫外及可見光的范圍內各波長的旋光度,將这种各种波長的旋光度按波長列成图譜,便成为旋光譜。旋光譜是以照光的波長(mu)为横座标,以比旋(Specific rotation)×10~(-2)为縱座标,如下列各图所示。观察試体的旋光譜,便可按照若干已知的規律帮助推定分子的结构。其实这种方法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人应用,不过因仪器構成不能合格,所以它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59,4(20):698-698
祁連山位于我国西北部,跨越甘、青两省,它是巨大的中亚高原的一个重要的組成部分。东西长約800~1000公里,南北寬300~500公里,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山脉和谷地組成,山区內部的高度,一般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山峯(疏勒面山)达6300米。解放以前,这一巨大的山系无論在地貭上和地理上都基本上是空白地区。解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內地开发和建設工作的发展,需要在西北区找出大量的各种矿产资源。因而在祁連山曾展开了較大規模的普查勘探工作。但是,祁連山地区十分辽闊,地貭构造复杂,因而极需要对它来进行較系統的区域地貭特点和成矿規律的研究,同时对祁連山进行綜合地貭研究,还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可以补正我国过去对西部地槽地区研究的不足,从而比較全面地了解我国一个地  相似文献   

18.
华南扬子克拉通东南缘赣东北蛇绿岩的Sm-Nd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周国庆 《科学通报》1991,36(2):129-129
发育于扬子克拉通(或地台)东南缘的蛇绿岩带,通常被认为是四堡-雪峰造山旋迥的产物,代表一个元古代缝合线或俯冲带。相反,许靖华等人最近提出这个蛇绿岩带是套构造混杂岩,于中生代仰冲到一个前陆区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西部大地电磁测深探测结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马晓冰  孔祥儒  于晟 《科学通报》1997,42(11):1185-1187
青藏高原西部吉隆-三个湖剖面大地电磁测深(MT)研究表明,研究区被雅鲁藏布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鲁谷北断裂分为四个构造区,其中冈底斯块体和羌塘块体南缘壳内双高导层与壳内单高导层交替存在,且由南到北呈叠瓦状分布。冈底斯块体的软流圈平缓,平均埋深100km;羌塘块体南部软流圈埋深急剧增加,最深处达230km。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1959,4(2):57-57
国內外一般改良鹽碱土的措施是在排水或不排水条件下进行灌溉冲洗,使土壤脫鹽,然后,通过适当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并保証农作物的生長。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証明,有效的水利土壤改良措施是排水冲洗(地下水位較深的除外),在鹽碱化程度較重的地区特别需要良好的排水設施。但是,在我国黄河中下游、濱海鹽碱土区以及其他窪涝鹽碱地区,限于排水出路,不易建立良好的自流排水系統,因而冲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