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永恒循环思想,几乎在相同时期被两位工场迥异的思想家──恩格斯和尼采重新发现并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一个“新的世界观”或“新的世界方案”。本文通过揭示其思想的形成背景,对两位哲人的永恒循环学说异同之处加以辨析与评述。作者认为,永恒循环思想无论是对于恩格斯还是尼采来说,都是同某种价值信仰相关联,并作为某种德性论的基础而存在,而不是自然科学模式上的“伦理中立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交往工具是体现人的物质性力量和社会性效能,达成现实的人的交往目的之中介。运用"历史合力论"审视人类工具史,恩格斯交往工具论呈现三维特征。在主体性上,交往工具纾解人的本质力量。从客体性上,交往工具雕刻人化自然的历程,展示物的属性。从类属性上,交往工具拓展"时""空"边界,实现"人""物"共生,勾连"蒙昧"与"未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孜孜探索人类文明走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囿于历史原因,他们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虽未明确提出"生态"命题,经典文本中亦鲜有对生态问题的系统论述,但他们就"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论"、"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论"、"人类文明的最终价值取向论"等都发表了睿思哲言,为后世学者留下了生态哲学的宝贵思想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宏阔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这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有机性和系统性,同时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具有"实践批判"导向、"目的意志"指引、"社会实践"中介的三点核心要旨。绿色发展作为自然辩证法在新历史机遇下的时代思想延伸继承了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要旨,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上研究"劳动创造人本身"思想,所谓"拉马克式"是指在人的生成过程中存在目的的作用,而所谓"达尔文式"是指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目的的作用,是随机的、自然选择的。"拉马克式还是达尔文式"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一个哲学问题——"目的论还是反目的论"。通过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思想哲学上呈现矛盾性。对此浅层解释是:恩格斯所持的目的论与反目的论的内涵是不冲突的。进一步深层审视,将社会历史中唯物主义基础上人的目的,扩大到"人本身"的生物进化领域,是不恰当的,但扩大到"人本身"领域(除生物进化领域)却极其必要,它深刻地体现了"人本身"向人转变的综合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7.
劳动创造“智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界对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这一基本思想的讨论状况来看,我认为这一学术之争的焦点在于如何透彻地理解恩格斯这一基本思想的原义,而能否取得正确的理解,其关键在于如何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把握“劳动创造人”这一论点中的“人”这一范畴的实际外延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信息人"是在信息文明语境下对人本质的一种解读,它是人本概念的具体化、新形态或当代特征,也是一种历史概念;在"信息人"的探究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人的本质观的转型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得"信息人"正在为传统人本论展示出新的前景,在论述中也必然会牵涉其他相关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工具理性为世界"祛魅"所依赖的栽体经历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路径,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工程以及工程活动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栽体,也成为工具理性"祛魅"的重要渊薮.失去价值理性的工程必将指向一条没有主体性的不归路,从价值理性出发的工程伦理,是通过工程为世界"赋魅"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为工程伦理纠偏工程活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是恩格斯提出的两大理论,辩证自然观是通过自然科学这一中介去认识、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辩证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的整体进行相关哲学问题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辩证自然观"与"辩证科学观"的形成,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哲学具有重大的价值,但其并没有像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那样的独立与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11.
约翰·H.布鲁克通过对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的关联性研究、机械论史和进化论史的研究,揭示了科学与宗教互动过程的历史复杂性,解构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冲突论"、"和谐论"和"分离论"。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人的"身外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两个方面。科技文化是"人的自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的"身外的自然",不断开掘着人的"自身的自然"。以科技文化为切入点,反省近代科学世界观,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人的自然"的整体性,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6):107-112
真理至上的科学价值观,被真理所规训,构成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现实语境,折射出科学教育对人之生命价值的漠视,造成人之文化本质悬置、人之全面发展难为的现实困境。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实现科学的价值依附,将科学对"物"的无限敬仰转化为对"人"的现实关怀,映射于科学教育场域,内化为科学与生命相互交织的科学教育的"生命"本质内涵,昭示科学价值规律与"生命"发展逻辑的必然联系,还原科学教育回归"生命"本质的内在价值,为实现科学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共契提供了良好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学的争论焦点是自然的价值问题,回答自然价值问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观。当前作为自然价值之根据的自然观有神话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有机论和整体论自然观,以及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置于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自然的价值就是"自然向着人的生成"价值;同时,在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野之下,理解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话语及其争论,阐明环境伦理的价值图景与重叠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欲说是老子欲望论的主旨。其实质是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性法则提出对反自然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的行为有所不欲的哲学主张。整理和开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当代意义在于能为现代人在自然观上、社会道德观上和个人生活观方面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6.
吴晓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103-107,110
当前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需要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曲解和贬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思想迷雾及其对国内理论界的影响,在把握恩格斯逝世后百余年来世界科技和哲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时代精神重新解读恩格斯的理论遗产,可以发现恩格斯关于融入人类历史活动及其价值判断的辩证自然观、凸显主体能动性和反对狭隘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认识论、社会文化开阔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依然是波澜壮阔的现代科技哲学潮流奔腾不息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7.
已有关于技术人造物的本质认识主要存在客体和工具两种隐喻,始终囿于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基于反二元论的立场,拉图尔依托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符号学思想,提出了技术人造物的行动者网络隐喻。立足行动者网络隐喻,拉图尔提出了"实作论"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历史质,创新"技术解释学"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关系质。  相似文献   

18.
依据恩格斯的手稿《自然辩证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群,长期以来讨论问题的焦点是人与科学技术而不是人与大自然,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科学中心论而忽略普通人与大自然的互动。科技的昌明拓展、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但也令百姓远离大自然。基于"平行论",复兴古老的博物学可以强化人与自然的亲情,更好地体认、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雅克·埃吕尔与托马斯·休斯都将技术看作一个系统,但由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范式的"分立",两人的技术系统观尽管存在着相似性与互补性,在研究起点和研究进路上却各具特色。可以将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的历史分析框架视为埃吕尔自主论的技术系统观的一种反动,只是休斯矫枉过正,从理论的一极走向了另一极。正是以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为中介,技术哲学在寻求经验基础的过程中,向跳脱经典技术哲学决定论的渊薮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20.
隐私概念,不同学科各以较为实用的方式加以定义,总体性概念的寻求颇为困难,但可还原为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的实践,以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若干核心特征来概念化隐私;隐私价值,关乎个体尊严和民主制度,既有怀疑亦有辩护,更有多元价值的纷争,而价值取向相异却并不消解隐私的重要性;隐私保护,在现代技术生存境遇之中,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如何保护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融合方案,意义在于帮助个体与社会善待隐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