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校女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竞争的艰难过程。她们常常出现自卑、依赖、焦虑和攀比等心理障碍。女性自身的弱点、严峻的就业形势、落后的封建观念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造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转变就业观念、规范就业政策、加强心理辅导、学会自我调节是克服她们心理障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求职难,当今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分析大学生求职难的现状及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其中,不乏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然而,以笔者看来,目前对女大学生求职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观念理解“男女平等”,认为女大学生求职难是社会歧视造成的。 一提到女大学生求职难,有些同志就很自然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联系起来,认为是社会歧视女性造成的,于是大声疾呼“男女平等”,要求对…  相似文献   

3.
由于传统文化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此,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环境有利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心理环境及解决办法1.是受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深远,曾埋没和窒息了无数有思想,有才干的女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虽然从制度上解除了束缚妇女的各种桎梏,但由于旧的习惯势力长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则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对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开展方法,能够为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面对职业选择,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复杂多变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且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导致在人才市场上出现人才、职位的错配。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和心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状况与担任高校教师职务状况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对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层次方面的情况及女大学生的学科分布状况,影响着高校女教师的比例、职称和职务及她们的学科分布。纵观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参与高等教育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以二十年代为例,与当时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的情况相类似,大学里女教师总的人数不多,她们占全体大学教师的比例很低。虽没有全国…  相似文献   

7.
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鉴于此,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研究领域。建国后,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女大学生数从1949年的2.32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118.46万人,增加了51倍;女大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也由1949年的19.8%升至1997年的37.32%,且80年代中后期以来,该比例一直稳定在33%以上,也就是说,高等学府中,女生已占到1/3以上。面向21世纪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景如何?本文对此作一…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指导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对和谐中国有着安定团结的社会意义;为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深远的基础。但是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堪忧,高校扩招及高校体制改革带来的种种效应导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造成用人市场的供大于求,冷门岗位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本文就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下,如何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积极就业创业,引导协助做出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磊  胡弼成 《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74-75,86
高校的扩招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就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密切联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以地方院校株洲工学院为例提出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当前,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提前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高校辅导员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形势,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相似文献   

11.
穆奕霏 《河南科技》2023,(7):150-153
【目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利用Conjoint Analysis方法对2020—2022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大学生最理想的就业选择是在一线大城市的国有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薪酬待遇8 000~10 000元/月,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理想化的倾向。【结论】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尽最大可能消除由于就业地区、就业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大学生均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更要从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个人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良 《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76-76,81
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同时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成为检查学校办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关键要把素质教育及就业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现状调查分析,指出她们在学习、交往、情感、就业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成长困境;根据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现状特点,提出高校在女学生教育、管理、机构设置、文化活动、就业指导等方面应进行的改革和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面对难以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要加强自身结构的调整,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以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高校走通“毕业就是就业”的根本渠道。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与大众化高等教育格局的初步形成,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也不断凸显.女性的权利、地位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虽有所增长,但其在接受高学历教育后自我价值的实现,仍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范围、对象 本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态调查的范围为四川轻化工学院全院在校的本专科学生,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男女学生、二年级男女学生、三年级男女学生和四年级男女学生。发出问卷 250份,实际收回 235份,回收率为 94%,应该说本次调查结果是有效的。其中: 1.本科学生 227人,占 96%;专科学生 8人,占 3.4%. 2.本科一年级 90人,占调查人数的 38.3%;本科二三年级104人,占调查人数的44.26%;本科…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并就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作用和影响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实现共青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计划统一分配,转变为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市场经济下新的分配体制虽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宽阔的就业舞台,使很多毕业生免受“包办”的束缚,但用人单位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纵观近几年的大学生分配情况,就业难,难就业.加上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用人制度尚未规范化,制度化,有的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上透明度不高,无法真正贯彻执行“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部分毕业生就业依然是通过家长及其亲友的帮助才得以实现,真正通过人才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