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状氯化磷腈合成的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以新制备的五氯化磷和氯化铵为原料,采用阶梯升温合成技术制备环状氯化磷腈的新工艺.此工艺避免了合成、分离费时耗力的繁杂操作,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反应仅需5h,环状氯化磷腈收率可达82%以上,其中环三聚体含量达69%以上.测定了环状氯化磷腈的红外和磷核磁谱,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的晶体形貌,其晶型规整,为针状结晶.  相似文献   

2.
聚氨基环三磷腈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氨基环三磷腈的缩聚及缩聚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氨基环三磷腈的取代度对其缩聚有显著的影响.随取代度的增大,聚合产率先增大后减小,游离氯、结合氯含量均逐渐减少,而溶解度、吸湿性逐渐增大.氨基环三磷腈的较佳缩聚条件是:氨基环三磷腈的取代度为92.6%,聚合温度为178~182℃,聚合时间为0.5h.在此条件下,产品的产率为94.32%,总氯含量为2.05%,磷含量为50.89%,氮含量为43.38%,氢含量为3.68%,溶解度为1.05 g(100mL水中),在相对湿度为50%~60%时,吸湿率为5.9%.聚氨基环三磷腈主要由氨基环三磷腈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和五聚体组成,其中以三聚体为主.聚氨基环三磷腈阻燃元素磷、氮含量高,热稳定性较好,近于中性,适合作为阻燃剂.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型端氨基环磷腈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六氯环三磷腈为前体制备了六甘氨酸乙酯取代环三磷腈,然后采用氨基-酯交换法以双氨基化合物乙二胺直接与六甘氨酸乙酯取代环三磷腈反应合成了端氨基环磷腈衍生物。化合物六甘氨酸乙酯取代环三磷腈和端氨基环磷腈衍生物的结构经IR、1H-NMR和质谱表征。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投料比对端氨基环磷腈衍生物合成反应的影响,以及六甘氨酸乙酯取代环三磷腈和端氨基环磷腈衍生物后处理过程。该合成方法的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且收率高达95%。  相似文献   

4.
磷腈改性聚氨酯燃烧过程气相中长寿命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阻燃剂改性聚氨酯,通过ESR自旋捕捉技术对聚氨酯燃烧后气相中长寿命自由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含氯的六氯环三磷腈可抑制燃烧过程中长寿命自由基的生成;同时磷腈化合物的加入有助于提高聚氨酯的阻燃性能。合适的磷腈化合物可以提高聚氨酯阻燃性并抑制长寿命自由基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环状氯化磷腈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环状氯化磷腈的合成、分离与精制方法。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环体收率可接近100%。其中环状三聚六氯化磷腈可用浓硫酸萃取的方法和其它环体分离。  相似文献   

6.
六氯环三磷腈的合成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氯环三磷腈是非常重要的中间体,是环磷腈、聚磷腈系列衍生物的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六氯环三磷腈的合成及分离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六氯环三磷腈是非常重要的中间体,是环磷腈、聚磷腈系列衍生物的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六氯环三磷腈的合成及分离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磷腈改性聚氨酯热解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磷腈化合物改性聚氨酯,通过ESR自旋捕捉技术和裂解色质仪观察其燃烧特性,对聚氨酯燃烧后长寿命自由基和热分解产物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含氯的六氯环三磷腈可抑制燃烧过程中长寿命自由基的生成,同时将磷腈化合物加入到聚氨酯体系中,在中等温度下可促进它的热分解.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以新制备的五氯化磷和氯化铵为原料,采用阶梯升温合成技术制备环状氯化磷腈的新工艺.此工艺避免了合成、分离费时耗力的繁杂操作,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反应仅需5h,环状氯化磷腈收率可达82%以上,其中环三聚体含量达69%以上.测定了环状氯化磷腈的红外和磷核磁谱,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的晶体形貌,其晶型规整,为针状结晶.  相似文献   

10.
三聚磷腈咪唑盐离子液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咪唑介晶单元与三聚磷腈单元间的季铵化作用合成了一类新型三聚磷腈咪唑盐,采用偏光显微镜(POM)、差热分析(DSC)等方法对这类物质的液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液晶相态取决于咪唑介晶单元所含烷基链的数目.由含单烷基链的咪唑介晶单元生成的三聚磷腈咪唑盐呈现层列相;而由含三烷基链的咪唑介晶单元生成的三聚磷腈咪唑盐呈现柱相.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由水驱转变为聚合物驱过程中的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研究不同注聚含水率时机、不同聚合物黏度、不同渗透率条件以及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影响条件下的聚合物驱产液指数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由水驱转为聚合物驱过程中,产液指数变化整体上经历水驱上升段、聚驱速降段、聚驱缓降段以及聚驱回返段四个阶段;聚合物驱阶段的产液指数下降幅度主要受注聚含水率时机以及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聚合物驱产液指数由最大值下降到最小值对应的注入孔隙体积之差受聚合物溶液黏度、渗透率条件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判定聚合物驱合理产液下降幅度、甄别聚堵生产井、预测产液下降周期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在负性液晶N\|(4\|甲氧基亚苄基)对丁基苯胺(MBBA)中溶解聚合物形成一种新型聚合物的网络液晶(PNLC)体系. 该体系中溶解的聚合物不需光辐照即可自发形成聚合物网络结构, 利用双光束干涉法在该网络上刻写相光栅. 比较MBBA液晶掺杂聚合物前后所形成Williams畴的条件和形貌差异, 聚合物网络结构使得MBBA液晶形成Williams畴的信号频率由50.3 Hz提高到622 Hz. 在未掺杂聚合物的情况下, MBBA液晶的Williams畴在信号频率为65.9 Hz时即开始逐渐消退, 但具有网络结构后, MBBA液晶的Williams畴并未消退, 从而提高了液晶取向的稳定性. 而且聚合物网络所记录的相光栅与在电场作用下液晶形成的相光栅互不干扰.   相似文献   

13.
以液晶高分子流体为代表的各向异性流体其流动状况颇为复杂,本文研究柱坐标系下管内液晶高分子流体定常流动,得到了液晶高分子流体管内定常流动的速度场分布.  相似文献   

14.
郑文军 《广西科学》2005,12(1):29-34
在灌装于未经表面处理的样品盒内处于不同状态的液晶中制备聚合体网络。液晶/单体混合物由铁电液晶和双丙烯酸单体制成。单体的聚合通过维持该混合物处在一定的液晶态的条件下经紫外线固化来完成。不同的液晶态可通过控制铁电液晶的温度来获得。双丙烯酸单体或聚合体网络的存在会导致铁电液晶载体的相变温度降低。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观察聚合体网络对铁电液晶分子组合排列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某一液晶态中铁电液晶分子的组合排列可被在该液晶态中聚合而成的聚合体网络所稳定,双丙烯酸基聚合体网络的存在可改良铁电液晶的电光开关特性。  相似文献   

15.
对在液晶材料中掺入2%的、经可见紫外光固化的聚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聚合和在垂直于基片方向上施加一个合适的电场,获取沿摩擦方向一致取向的网络织构及用取向的聚合物网络实现控制液晶分子取向的研究做了报道,并阐述了聚合物网络与液晶的相互作用机理;根据液晶光透射率的计算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氢键型液晶高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氢键型液晶高分子是由经化学修饰过的高分子通过氢键形成的高分子复合物,具有独特的动力学功能,分子结构调整和修饰简便,可用于显示器、光电元件、信息传导等研究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着重介绍了主链型、侧链型、组合型以及网络状等类型的氢键型液晶高分子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聚与砜与热致液晶聚合物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拉伸实验证明,液晶聚合物的分子链刚性越大,越易取向成纤,对基体树脂的增强作用越显,若添加第三组分为增容剂,改善了液晶聚合物与聚砜间的的相容性。则材料的力学性能又一次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由Flory-Huggins的柔性高分子溶液的格子模型和Lebwohl-Lasher液晶模型结合起来导出的高分子/液晶复合体系的混合自由能泛函,并引入TDGL方程以用描述体系的相分离动力学。线性化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高分子/液晶复合体系的相分离初期行为与描述普通两元熔体的相分离初期的Cahn-Hilliard理论结果十分相似,即Spinodal区域内,浓度涨落随时间变化呈指数式增长,面散射函数的峰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近年来利用力学谱技术研究聚合物流体(聚合物熔体和高分子浓溶液)结构转变过程的进展,分析了分子质量和共混物质量浓度对单分散聚合物熔体液/液转变过程的影响及其液/液转变机制,并介绍了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 PPO PEO)浓溶液的相转变过程随温度、聚合物质量浓度和NaCl等因素变化的关系,指出了今后力学谱技术在软凝聚态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浓度聚驱采出液油水分离效率及其给常规交-直流电场带来的冲击,开展了该类采出液的乳化行为及脱水方法研究,研究中综合了集输工况条件下的采出液转相特征、电负性、乳化油珠粒径分布、界面性质、乳化体系的微观形态及瓶试法油水分离实验,并基于所建立模拟装置评价了脉冲供电脱水对高浓度聚驱采出液破乳脱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高浓度聚驱采出液复杂的乳化行为与含聚浓度直接相关,含聚浓度上升使其电负性增强,转相点呈不同程度降低,且由于促进了黏弹性界面膜的形成,乳化粒子聚并和相分离的难度增大;辅以化学破乳的脉冲供电电场脱水工艺能有效改善分离效果,提高脱水操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