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人类对于地震的短期预报依然束手无策.然而,世界上不少地方的民间经验是看动物是否有异常行为来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一些科学家也在研究动物和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们没能避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那场毁灭性的大地震.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这场大地震呢?地震专家说,地震预测非常复杂,是一个至今不能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可是,有时人们在地震前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动物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教小时表现异常,如狂叫乱跳、乱飞,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等.动物的这些异常行为是在告诉我们"地震就要来了"吗?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依然束手无策.然而,世界上不少地方的民间经验是看动物是否有异常行为,一些科学家也在研究动物和地震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世界各地流传着不少动物预知自然灾害的传说.那么,动物真的有预警地震的能力吗?如果有,它们的这种能力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4.
前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东南亚数国巨大的财产损失,并有大量人因此而丧生。奇怪的是,栖息于该地区的陆生动物却死亡甚少。斯里兰卡负责野生动物事务的官员拉特纳亚克说:“没有一头大象死亡,甚至没有一只野兔死亡。”出现这种奇特现象,他认为并非偶然,而是“动物能够感知灾难,知道灾难何时发生”,因而能预作准备,逃过劫难。动物的预感行为,主要表现在大的自然变化,尤其是大的自然灾害将要发生时,以大地震发生之前最为明显,如1969年7月18日,我国渤海发生7.4级强烈地震后,中科院地震生物组曾前往震区,对43种动物的…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十年地震预报探索实践,已发现了很多地震前兆异常,其中部分前兆还通过了优秀地震前兆标准的检验,并分析总结了前兆异常的群体特征.但用这些前兆异常,通过经验性统计方法进行地震预报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的空间尺度较大,前兆异常的挑选较为困难;地震复发周期较长,已积累的震例资料不足于研究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地震的孕震环境复杂,与周边的动力、构造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震之间前兆异常差异较大;前兆观测分布在地球表面,只是地下应力、应变的间接反映,所获取的异常与地震前兆关系有待深入研究.在目前情况下,下一次地震完全按统计得到的共性特征演化明显是不可能的.地震前兆观测应从单点观测向直接观测地下应力、应变场过渡,地震预报从经验性统计预报向基于地球物理场动态观测的物理预报过渡.  相似文献   

6.
地震征兆     
地震有征兆吗?答案是:有。这是因为在地震发生前,岩石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和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地震征兆可划分为微观征兆和宏观征兆。  相似文献   

7.
赁常恭 《科学通报》1993,38(16):1502-1502
1 引言用气象卫星遥测台湾地震,即1991年3月7日根据气象卫星遥测到热红外异常增温,预报在我国台湾岛东侧及东南海域将发生5—6级地震,有效期到3月17日,结果于3月12日在台湾岛的台南市东23.0°N,120.3°E发生了6.0级地震。又如1992年4月16日根据气象卫星遥测到热红外异常增温。又预报4月17日—5月4日在我国台湾海峡将发生4级地震、台湾苏澳东侧海域及台湾岛东侧或琉球群岛将发生5—6级地震,若热红外征兆有进一步发展和变化,将进一步补充预报。结果于4月20日在台湾花莲东南海中(23.8°N,121.7°E)发生了6.8级地震。这两次地震预报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地震前和地震时井、泉水的宏观异常现象,但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震前可能并不会出现;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却并没有地震发生,这说明地下水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获取地下水物理、化学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地下水异常和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中诸如台网如何优化布设等科学技术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某些特定的地下水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地震地下水前兆与地震在时间、地点上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地震地下水研究和地震预测实践中最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此文或许能为有心的读者提供启示,增进思考——编者)众所周知,动物对地震波相当敏感,诸如:蛇、蜥蜴、老鼠、黄鼠狼、鸡、鲶鱼等,在地震前都有异常反应。许多科学家已长期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以提高预报地震的准确率。日本的东京水产试验场,用声波检测方法,对鲶鱼的异常活动检测、记录,研究鲶鱼对地震的感应情况。检测表明:14次有感地震中,记录鲶鱼时反常活动有10次。经地震预测部门研究、核实,鲶鱼对有感地震反应,与地震仪所预测的结果,有9次是一致的。蛇对地震也特别灵敏,有时,最早的地震预报正是来自蛇。科学家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龙门山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5年之后,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Ms7.0级地震。基于芦山地震基本特征及其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地貌水系特征、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芦山地震发生的区域地质背景,并探讨2013年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获得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它们是两次独立的地震,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可能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②下地壳流向上仰冲可能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共同的成因机制,这一成因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空区;③龙门山南段在山前发育多条断裂和褶皱带,使得这一地区由北西向南东的应力在山前多个断裂和褶皱带得到一定的释放,因此不具备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特大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印度尼西亚9级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发生的9级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 发现如下几个现象: (1) 在印尼9级大地震前, 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 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 (2) 地震前最大的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缅甸小板块中段俯冲带上, 这里正是地震破裂带的中部, 也是余震集中的区域; (3) 异常发展具有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异常开始出现在缅甸小板块张性东边界及其东侧海盆, 然后向压性西边界(即海沟俯冲带)和印度洋发展, 地震后潜热通量异常消失. 震源系统是一个耗散系统, 地震前应力增强使系统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加激, 提高了海面和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速率, 这可能是导致潜热通量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伽师强震群过程中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于新疆伽师地震序列 ,发现在序列中较大地震 (M≥ 5)前 ,均出现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 .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可应用于地震短期预测 ,尤其是发生中强地震后 ,地震序列的早期判断 .伽师地震序列的预报实践 ,再一次说明了这种可能性 .  相似文献   

13.
2013年芦山地震滑坡空间分布样式对盲逆断层构造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冲  徐锡伟 《科学通报》2014,(11):979-986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后,关于地震发震断层的判识与考察成为了地震学家关注的对象与争论的焦点.基于野外调查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初步建立了芦山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图.从地震滑坡的角度开展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分析与讨论,旨在为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提供地震滑坡方面的证据.综合垂直可能发震断层走向的3个地震滑坡密度剖面分析的结果为:双石-大川断裂的下盘区域发生了较多的滑坡,滑坡丰度在双石-大川断裂附近没有发生突变行为;滑坡在大邑断裂附近发育极少,滑坡密度没有发生突变行为;滑坡密度在上里西断裂NW方向1~2 km处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突变行为,上里西断裂的上盘滑坡丰度明显高于下盘.据此,本文得出了初步结论:在芦山地震中主要活动的断层既不是双石-大川断裂,也不是大邑断裂,更可能是两者之间的一条具有明显的线状地貌特征的上里西断层,断层错动并没有传到地表,为一次盲逆断层型的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14.
形形色色的前兆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方法,发现了反复测定地表自然伽玛线分布这一方法。地震预报的基础,在于正确捕捉前兆现象。已经查明,存在各种各样的前兆现象,包括地表变形和倾斜,上下移动,地磁和地层导电率,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土中气体等地震前的变化,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鸣、发光现象等也是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5.
黄金莉  赵大鹏 《科学通报》2005,50(4):348-355
利用首都圈密集数字地震台网123个台站记录的2973个区域地震48750个精确P波到时数据, 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详细的三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其空间分辨率在水平方向为25~50 km, 在深度方向为4~17 km. 该模型提供了区域地质结构和复杂地壳构造的新信息. 华北平原、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内展现出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变化特征. 在上地壳层位上, 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地形和岩性密切相关; 隆凹相间的华北盆地呈现出地震波速度快慢交替的东北-西南向异常带, 速度异常方向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的走向相同; 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 在速度图上呈现出大面积的高速异常; 而分布在山间的第四纪沉积盆地显示出小范围的低速异常. 多数大地震(M≥6.0级, 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都发生在高速块体的边侧, 而在这些强震的下面存在明显的低速和高导岩层. 我们认为这与1995年日本神户7.2级地震和2001年印度普杰(Bhuj)7.8级地震的情况类似. 这些低速和高导异常与流体有关, 下地壳中的流体容易引起中上地壳中发震层的弱化, 使孕震断层易于破裂, 从而发生大震.  相似文献   

16.
康乃尔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戈尔德(T.Gold)提出一种新的假说,认为地球内部存有大量沼气(甲象,这可认为是由于地下的氛气在地震之前与沼气一起沿着岩体的裂缝上升,逸出到大气中。同样,地震前的井水位变化或并水冒泡等异常现象的发生,也都可以用气体外逸得到解释。动物的异常活动,也与沼气的不断上升和地下的二氧化碳或挥发性物质受挤压外逸有关。另一方面是海啸,浪高数米,传播范围可达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的Mw9.0级地震为背景,利用震中附近GNSS观测站数据计算得到的VTEC和电离层测高仪站的foF2数据,分析了地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发现3月8日存在明显的正异常,且明显的异常持续了6h.进一步分析电离层异常的空间分布后,认为3月8日中午至日落前后发生的电离层正异常很可能是由于孕育地震而引起的.通过给出的3月8日VTEC二维异常分布图发现异常的区域在经度方向跨度有50°,在纬度方向接近20°,长度大致为3:1,电离层VTEC异常峰值出现在15:00~19:00LT之间,峰值点并不位于震中的正上方,而是位于震中偏向赤道方向,在赤道共轭区也存在异常,而在全球其他区域没有显著的异常.为深入分析该天电离层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电离层层析技术重构了震区附近电离层电子密度时空分布,确认3月8日的电离层异常可看作是日本311地震的前兆.  相似文献   

18.
<正>动物界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争斗。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动物学家们都认为大多数的动物并不会杀害它们的同类。动物之间经常会发生侵犯的行为,主要是一种耀武扬威的姿态,而不是残杀性的。有时为了集体的利益,它们通常是相互合作的。  相似文献   

19.
新疆乌恰三次大震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民权 《科学通报》1988,33(13):1007-1007
新疆乌恰地处印度洋板块向北楔入的尖角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接合部位,构造运动强烈,是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该地区1949年以来发生过三次M_((?))≥7.0级大震,即1955年4月15日7.0级地震(双主震),1974年8月11日7.3级地震和1985年8月23日7.4级地震。对比分析震中区及邻近地区的历年气象资料与震前的资料发现,震中区震前的某些气象因素存在明显异常;同时,三次大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低值年份。因此环境因子与大震之  相似文献   

20.
凡士 《科学之友》2005,(12):44-44
预知天灾我们知道,有些动物有预测地震等天灾的能力,但你是否知道,有些植物也具有这种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地震来临前,蓟县有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前部20cm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1983年5月,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h内,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