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如同地球赤道一样,月球赤道是月球上最热的地方,也是太阳光最强的区域。科学家们设想,如果绕着月球赤道系上一条太阳能“腰带”,即铺设一圈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发电13万亿度。  相似文献   

2.
星际旅行。是梦想还是现实 这种技术私叫“DE—STAR”,是一种带有梦幻成分的激光技术,它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收集能源,  相似文献   

3.
<正>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思路——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球工程”应运而生。地球工程是指通过主动大规模运用工程手段改造地球环境,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作为地球气候最重要的“调节器”,是地球工程的主要实施目的地,目前很多地球工程在南大洋等公海海域开展,因此也就出现了海洋地球工程。  相似文献   

4.
<正>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一颗名副其实的“热星”。一种看法认为,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温度非常高,俨然一颗“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逐渐冷却,但它内部仍然保留着大量的热能。与此同时,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热量,不断地加热着地球。地球是外温而内热的。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从地表往下到地壳、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有人相信地球拥有从“全球变暖”伤害中“自愈”的能力,有人则相信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自然灾难。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科学家比尔&#183;麦克古尔更是宣称,如果人类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拯救地球,那么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  相似文献   

6.
周俊 《世界科学》1997,(8):13-16
1993年,笔者曾在《世界科学》(1993.[2])上发表了“地球原始有机圈与生命起源同源说”一文,其中重点有三:一是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原始有机圈的起源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主题进行研讨,即‘以“地球原始有机物(圈)及生命的起源”这一命题来代替传统提法“地球生命的起源”’;二是提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的诞生不仅仅是原始(太阳系)尘云物质的凝聚、集结,而且是自前地球尘云时期起,到地球形成,直至生命出现,形成生物圈,其中有机物与无机物都是同源共生、同步演化和相关发展的”,即“地球由原始弥漫态星云到凝聚态星球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 《大自然探索》2012,(12):4-4
运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探测数据,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新型的钻石行星——距离地球仅40光年的“55巨蟹e”星。这个岩石世界的大小是地球的两倍,质量却是地球的八倍.科学家因此称之为“超级地球”。  相似文献   

8.
月球起源之谜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曾提出3种理论:“姐妹说”——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母子说”——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俘获说”——地球诞生后俘获了一颗小行星,月球就是那颗小行星。科学家们认为,三种理论全都有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是地球上随处都可以得到的一种绿色能源.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发展用太阳发电的方法。现在制约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成本问题,太阳能电池板造价过高、发电效率低下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为此,以色列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以升到几百米高空的太阳能气球,这种装置造价低廉,而发电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到月球度假     
当“阿波罗14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兰·谢泼德在月球上的“球座”上“开球”时,地球上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所学到的肯定不只是一次月球高尔夫球训练课。他们至少还从中瞥到了地球人需要拜访太空近邻的最好理由——暂且别想去建什么深空望远镜了吧,最好多想想更诱人的目标:月球定居点。地球人总是在寻找不同的乐子,那么,地球上哪个地方的乐子能同月亮上的相提并论呢?仅仅想象一下你将像嫦娥一样奔向月宫,就足以令你心动不已。一旦登陆月球,你就能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打破地球上的跳高、跳远和撑杆跳高奥运会纪录,这是因为月球对你…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09,(6):23-23
科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名叫赛德纳的行星,拥有和地球差不多的体积和质量,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它就好像是地球的“姊妹”一样,让地球在宇宙中不再孤独。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认为在奥尔特云区域可能还有更多的地球“姊妹”存在。奥尔特云围绕在太阳系周围,在冥王星轨道外面存在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冰库”,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云团”。  相似文献   

12.
距今8亿到6亿年前,地球剧烈的气候变化有可能使地球变成了一个“雪球”。科学家现在认为,史前“雪球地球”很有可能是地球复杂生命诞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骆昌芹 《科学之友》2009,(12):18-18
60多年前,美国的一家电台曾经播出过一部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描述火星飞船降临地球以后,给地球人带来巨大灾难的情景。成千上万的听众听了信以为真,万分惊恐,纷纷四处逃难,成为新闻史上的一桩著名事件。半个世纪过去了,地球上一直没有出现来自火星的侵略者,倒是地球人首先揭开了向火星进军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王春 《世界科学》2006,(4):27-27
现在,成千上万的人正在使用Google地球软件,他们自由地在天空“翱翔”;“飞越”地球的各大洲;“穿越”崇山峻岭,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像Google地球、“地球放大镜”和其他一些虚拟地球软件。以前,能让这些精细的地球三维图像呈现在我们桌面,往往是那些专业人士才可能享受的待遇。但  相似文献   

15.
童报 《科学之友》2005,(9):39-39
1994年7月,人类首次目睹彗星撞击行星的场面——一颗彗星的21块碎片连续轰击了木星,并在这颗太旭系最大行星的表面撕开了足足能放进一个地球的“巨大伤口”。这一景象如噩梦般挥之不去,而人类也将“小天体撞击地球”视作21世纪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窗     
给地球带来生机的碳分子球体 研究地球古代史的科学家现已从来自太空的“魔瓶”中获得一个惊人信息。称为“绣球”的中空碳分子群不断地从外层空间纷纷扬扬坠落地球,面绣球中蕴藏着地球问世前几十亿年的太阳系初生态模样。 去年,夏威夷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卢安·贝克尔及其同行,发现了46亿年前艾伦德陨石中存在这种碳分子球的踪迹,随后他们又先后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陨石和世界各地粘土层中发现类似的中空碳分子球。据悉,粘土层中这些碳分子球是由小行星撞击地面而埋藏其中,而且外星撞击地球很可能终结了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代。贝克尔发…  相似文献   

17.
热能被“关”住在地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谈到大气层的作用,许多人会说,没有了空气,人和其他需要呼吸的生命就会窒息而死,大气层是人类的“氧气筒”。除此之外,其实大气层还是地球身上的“棉衣”,使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成为了一颗温暖的星球,适宜于人类居住。科学家作过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由目前的平均15℃降为-18℃,而在夜晚还将冷得更加可怕。大气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中能起到为地球保温作用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一氧化二氮等。说到温室气体,还得从农…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确实表达了彗星、小行星与地球关系的某种真谛。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彗星被作为灾难的先兆,因此星相学家特别关注彗星的出没;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人们仍然对彗星以及小行星给予极大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甚至地球上的水都来自彗星。迄今的探测了解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另一种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物种的灭绝,特别是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时间最长的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细微末屑好景观 在…  相似文献   

19.
人工肌肉     
现在,除了自然繁殖,人类还不能人工仿制生物肌肉。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已成为可能。 小试锋芒 2003年,日本研制的MUSES-C探测器将到达4660“海神”近地小行星采集样品,并对人工肌肉进行首次太空试验。 科学家们预想,小行星上的尘土将积聚在探测器的观察窗上。因而,计划在观察窗的每侧安装两个小消扫装置。每个装置重不到18毫克,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5,(11):9-9
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分“环绕、降落、返回”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环绕:向月球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用8—9天的时间完成从地球飞往月球的38万千米漫漫征程。飞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嫦娥一号”与运载火臂分离,通过变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嫦娥一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