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晔 《科学之友》2020,(9):64-65
正胎教音乐能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声音可以提高免疫力,阿尔法声波刺激海马体可以助眠……打开某短视频,许多这样的信息扑面而来。那么大脑与外界的声波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过了一定年龄,是否有些声波我们就听不到了?来听听专家怎么说。谣言:胎教音乐能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真相:大脑没有创新中枢,不如听准爸爸的声音有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准妈妈、准爸爸喜欢用音乐进行胎教。对此,专家说,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孩子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但如果采用音乐来进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一款名为"Get"的新型智能手环可将食指当作耳机。它可以与智能手机相连,将电话和音乐的声音转化为振动,通过手腕的震动来传导声音到手指上。用户只需将一根手指插在耳中就可以打电话。在骨传导听力中,骨传导设备(如耳机)扮演着鼓膜的角色。这些设备解码声波,并把它们转换成振动,可以  相似文献   

3.
正在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声波和信号不绝于耳,充满了整个世界,而其中的大部分信号人类是听不见的,动物却可以听见。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它们的神奇耳朵。可以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音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们使用的声音,人类能听到的还不到10%。人类的耳朵能听见频率在20~20 000赫兹的振动波,对于其他频率则是充耳不闻。但是,不同的动物所听到的声音频率的范围也不相同,例如猫科动物能分辨出30~4 500赫兹的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发生严重的鼓膜破裂,一般需要手术修复。但是,组织工程学技术或将提供一种更简单的方案。耳的工作原理当声音传入耳道,声波使鼓膜振动,并通过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的听小骨将振动从中耳传到耳蜗。在耳蜗中,振动被转化为神经冲动,继而传导至脑完美的振动鼓膜是一层厚度不足1毫米的薄膜,它通过纤维软骨环与周围的骨头相连,并分隔出耳道与中耳。鼓膜不仅是一道物理屏障,保护着中耳免受如细菌等外来异物的侵袭,还在听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鼓膜的病症如同脚趾骨折或是手指划伤,鼓膜破裂(又称鼓膜穿孔)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病症。这一疾病通常是由中耳感染造成的,感染使鼓膜局部压力增大,而后发展为撕裂·但是鼓膜穿孔还有许多其他成因,包括所处环境压力的突变或是棉签在耳中伸入过深等。鼓膜穿孔会引起疼痛,并且可能引发听力损失。而听力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鼓膜裂孔的大小决定:裂孔越大,听力损失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声感织物”,这种织物材料,不仅能够像麦克风一样“听到”声音,还能像扬声器一样“发出”声音。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称为“预制件”的分层材料块,由压电层和响应声波振动的增强材料成分制成。预制件材料块大约有记号笔那么大,然后被加热并被拉成40米长的细纤维。这种纤维在弯曲或机械变形时会产生电信号,从而提供一种将声音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方法。这种柔性纤维被编织成织物时,也能够像海洋中的海藻一样,任意弯曲。  相似文献   

6.
据悉,美国将制造一种可以直接将声音发射进人类大脑的微波束枪。它利用的是一种微波声效,这种效果足够“响”,能使人群产生不舒服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因为声音不能通过耳膜进入大脑,所以标准声音安全限制不再适用。研究人员称:“这种令人厌恶的效果将音量与令人反感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你无法阻止它对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声音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东西。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传统领域,研究声音的物理性质,比如振动如何产生声波,声波如何在媒介中传播,声波的频率、强度、速度,等等。然而,我们对于声音的感知,或者推而广之,动物对于声音的感知,还有超出以上性质的很多问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有没有声音?"简单来说,这里的"声音"可以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是客观的声音本身,  相似文献   

8.
人类大约在400年前找到了扩展自己视觉的方法——望远镜,但在听觉的扩展上,一直到本世纪早期,才发明了声音接收器——声纳。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防范潜艇的袭击,使用了这种在水下的声波定位系统。现在声纳的应用已远远越出了军事目的,就其工作原理,可分主动和被动两种。所谓主动,是指它能向目标发出声波,然后接收来自目标反射出的回波,由于声波的速度是已知的,这样即可测出目标的距离;直接接收目标发出的声波,即谓被动。声纳接收员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来自目标的声音信号:乒、乒、乒……声纳找到目标,发出回波的声响。且慢高兴,不要以为已找到了目标,此时接  相似文献   

9.
海下声音 潜水员能清楚地听到水下发出的响声,但却难以辨明声源的方向,原因是声波在水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4倍还多.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因此,当我们听到一个响声时(除非是来自正前方或者正后方),声音到达两个耳朵的时间有差别.根据这瞬息时间的差别(事实上,离声源近的耳朵听到的声音会强一些),我们就能断定声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一些昆虫能分泌化学物质击退"敌人"。人类有时能闻到它们,甚至看到它们,但是很难想象可以听见这些化学物质。近日,研究人员首次提出了通过一个声化过程将昆虫分泌物的化学信号建模为听觉信号的方法。换句话说,他们将分泌物的化学成分转换成了可以听到的声音,并测量了人类的反应。化学物质通过一种叫作"声波化"的过程转化成声音。每个分子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次声波武器     
声音是一种波,是由物体的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受生理结构所限,人耳只能听到音频范围内的声波。音频之外人耳听不见的声波被称为超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是指20000赫兹以上的声波,次声波是低于20赫兹的声波。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回声     
回声又叫回音。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弹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在户外空旷的地方,回声比较模糊,因为声音的震动会向四处散开,能量会散失;而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如隧道),反射的声音不会跑掉,所以回声很大。回声的实验研究回声最好的地方是一片石墙(如悬崖)的附近。如果你面对悬崖大声叫喊,你的声音会传到悬崖再反射回来;如果声音是从悬崖的不同部分反射回来的,你就可以听到好几个回音,就好像有好几个人在回答你。海底的回声回声可以用来测鱼群、潜水艇和沉船的位置。有些船上装有回声测深器,…  相似文献   

13.
声波电冰箱     
利用声波振动原理制成的一种新型声波冰箱系统最近在美国诞生。该系统省去了用活塞进行制冷剂压缩过程,完全靠“声音”制冷。据发明人蒂姆·卢卡斯宣称,这种冰箱不仅避免了因使用CFc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节电40%。卢卡斯设计的这种冰箱系统不用活塞泵,而是通过一线性电机振动挠曲隔膜使其产生声波。隔膜的作用类似一台扬声器,它能将声波传入一特定声波室。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快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写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家基于对多地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结果提出,人的音乐才能很可能与基因有关——基因决定耳蜗的构造。耳蜗是耳朵的一个解剖结构,负责将来自外界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传送到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在音乐从外界传递到耳朵并最终传递到大脑的过程中,不同频率的空气震动(声波)被转换为神经冲动,这  相似文献   

16.
手指接电话     
正手指变身听筒真是相当科幻啊!最近,市场推出了一款智能腕带,完全颠覆了人们接听电话的方式。使用它几乎没有门槛,无论你的手表是一般手表还是智能手表,换个表带,将其安装上去后,只要把手指放在耳朵边,就可以接听电话了。首先,这款产品通过蓝牙来接收和传输手机语音信号,和你的蓝牙耳机一样。当接听电话时,腕带配备的"身体传导装置"会将声音信号转化成振动信号,即通过骨传导来传送声音信息。当使用者的指尖按住耳朵后,腕带将振动从手腕、手指一路传到颧骨,最终被耳蜗接受。除了能够提供清  相似文献   

17.
驴的大脑     
狮子和狐狸一起去打猎,狮子按照狐狸的建议,发了写有建议关于两个家庭之间结为联盟的信息给驴。驴特别高兴,它期待着和王室的联盟,去了开会的地方。可是,当塔吊到达那里的时候,狮子上去一把抓住了驴,然后对狐狸说:“这是我们今天的晚餐。我去打个盹,你在这里看着,如果你想先尝为快,有你好瞧的。”狮子走了,狐狸在那儿等着。然而狐狸知道他的头儿还没有回来,于是冒着危险把驴的大脑挖出来吃掉了。狮子回来后马上发现驴缺少了大脑,于是用恐怖的声音问狐狸:“你把大脑弄哪儿去了?…大脑?大王,它没有大脑,否则它就不会掉进您的陷阱。”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蝙蝠如何分析声音来了解人类大脑是如何分析语言的。人类语言由音素、即形成词的声音构成。音素本身没有意义,但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为词;把词按一定的模式连起来,就组合成句,人类要听懂语言,就必须理解这些模式。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背后     
欣赏美妙的旋律究竟为人类所独享,还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共享?人类的乐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听到的声音空间有多少是客观存在的,又有多少是大脑产生的幻听……  相似文献   

20.
早在物理学家研究声音之前,甚至早在物理学问世之前,中国古人对“声学”已有相当的认识,例如战国时代的《墨经》即记载着如何将“共鸣原理”应用于守城工事。而从“隔墙有耳”的这句成语中,则可推断古人也了解声波必定是向四处扩散的。然而基于种种原因,人类却又一直渴望驾驭声波的走向,于是在武侠小说这类有时涉及幻想的文学中,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传音入密”这样的玄妙想象。在现实世界中,想让声音具有方向是极困难的一件事。即使是科学发达的20世纪末,声学科技仍致力于诸如声音品质的改良,至于声音方向则始终是非主流的题目。如今迈入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