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哭嫁习俗是一项历史久远的民间婚嫁习俗,在我国各地各民族有相当广泛的流传。主要功能显著,并体现了一定的民族差异性.通过对哭嫁习俗古盛今衰之因进行探析,能挖掘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历史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
哭嫁在我国是一种流行范围较广的婚俗,许多民族都有此俗。藏族哭嫁习俗与众多民族的哭嫁习俗有些不同,本质的区别就是不唱哭嫁歌,藏族女孩被迎亲时要哭,即在穿嫁妆打扮时开始哭,其形式只能是默默地流泪或者发出“嗯嗯嗯”的哭声。她们通过这种方式将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嫂、姊妹难以割舍的别离之情以及对自己命运未卜的复杂心情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哭嫁是许多少数民族奇特的婚礼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哭嫁歌则是这种婚嫁习俗的特定产物。在我国,以土家族的哭嫁活动最为典型、最有意义。本文以土家族哭嫁歌为研究对象,探析哭嫁歌的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者对于哭嫁习俗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不同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形式、唱词以及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等,强调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集中于对哭嫁歌文本及哭嫁歌演唱者的研究.依托对鄂东南地区哭嫁仪式的田野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哭嫁仪式中的男性角色予以关注,探讨男性在哭嫁仪式中的参与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配习俗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历史的沉淀与融合中,哭嫁歌不断地发展演化,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地方特色,传承延续至今,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的结晶。以贵州1沿河土家族为例,分析在土家族哭嫁歌中塑造的充满怨愤的“怨女”形象,并对哭嫁歌中的“怨女”形象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此凸显土家族妇女的情感心路及其对美好婚姻的憧憬,能更好地继承和挖掘土家文化,倡导两性平等,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广南壮族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由于妇女作为劳动支柱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没有减弱,从而导致“歌圩”、入赘婚姻、“哭嫁”及“不落夫家”等各种维护母权制习俗的长期存在,并使尊母心理形成定势;其崇拜的地母女神也在不断丰富的稻作文化中具象为教人耕田种地的“乘象仙女”,进而逐步形成了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的咏叹调--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湘、鄂、渝、黔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婚礼习俗,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哭嫁具有塑造人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民族娱乐与民族文学等艺术特点.哭嫁还具有婚俗史、批判封建的婚姻制度、民族心理渲泄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10.
端午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民俗语源的阐释中 ,逐渐被淹没了深层的原义。现立足于传统的节日系统 ,而从宇宙创生的数理序列来论述端午节的原型意蕴 ,并从习俗的两个层面———“恶日”和“续命”角度进行论证 ,揭示出端午节的生命原型就是天地交合之时 ,人们祈求能够借机“男女构精 ,化生万物”以有所成的“成人节”。  相似文献   

11.
论"霸王鞭舞"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霸王鞭舞”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白族的区域特征和动作特点,而且也浓缩积淀着民族历史的、社会的、习俗的、宗教的诸多文化意蕴,体现了一个“洁白”纯朴的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甚至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模式、民族心理结构和礼仪伦常制度。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育儿习俗中的"种树"习俗就是其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布依族"种树"习俗隐含了布依人对生命意蕴的深刻、透彻的理解,在布依人的思想意识里生命是应被人类所敬畏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才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生命的成长包括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且情感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透过布依人对生之意蕴的阐释,人们不得不对现代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哭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族传统社会,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娴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女性逐渐解构了哭嫁文化的原初内涵,哭嫁淡出婚仪。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民间信仰习俗的地域特色(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祖先崇拜习俗 前文已论及,图腾崇拜中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味,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祖先崇拜习俗逐渐与图腾崇拜习俗脱离。如此说来,祖先崇拜习俗就有着两个阶段,其初始阶段,与图腾崇拜习俗相结合,崇拜对象是有神灵的自然物;后一阶段的祖先崇拜习俗,其崇拜对象则是人——有显赫地位的先祖。当然,在前、后两阶段之间会有一个过渡时期,贵州都柳江沿岸侗族的“锡撒”,就是带有这个过渡时期特色的习俗。这里的侗族人在“祖母堂”里供奉的“最大的祖母”,是一位据传为  相似文献   

15.
谈元杂剧《桃花女》的习俗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之本事于民间流希既广 ,嬗变愈甚。本文钩辑其中婚丧习俗 ,徵古今 ,考中外 ,阐释其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危静 《科技信息》2008,(29):183-183
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丰富,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正是这种丰富文化的艺术产物。它是一种抒情性歌谣,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吴楠 《科技信息》2010,(10):152-152
哭嫁是一种在我国无论是历史上的各朝各代,还是现代民间各个民族的广大地区都十分流行的民俗文化事象。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哭嫁好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如果从民俗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哭嫁的历史成因和其中的深层机制,我们就会发现,女子的"哭嫁"是一种内容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宗教救赎意蕴是许地山小说表现出来的重要特质。深沉的宗教救赎意蕴或隐或显地贯穿在其小说创作的始终。从早期理想化的宗教救赎意蕴到中期隐含于现实中的宗教“潜救赎”意蕴,到最后新宗教救赎意蕴的确立,这是许地山小说宗教救赎意蕴流变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庄学本西康考察摄影图片保留了“西康女子”涂面习俗极为珍贵的民俗资料,据藏汉文史料文献记载,这种被称作“赭面”的习俗早在吐蕃时期业已存在,20世纪末期在青海都兰地区发现的吐蕃墓中的棺板画也能见到这类习俗.文章认为赭面习俗更可能流行于“西康女子”及藏北牧区,与古代东民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有许多孕期习俗,包括“缝尿片”、“催生礼”、“松关”和“吃黄连”;孕期习俗中存在一些特有的禁忌,包括受孕的禁忌、孕妇交往行为禁忌、饮食禁忌及胎教禁忌。从人类学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可知,徽州地区的孕期习俗深受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寄托着徽州人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功能寓意,凸显了风俗中“红枣”、“鸡蛋”等典型文化符号的象征作用。徽卅I地区的孕期习俗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