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情应笑我     
情妇情夫,只能补充破漏婚姻的不足,却代替不了各自原来的婚姻。婚姻如同一件衣服,再破毕竟是一件完整的衣服,而情人则是一块补丁,即使再漂亮,也只是布头……请听一位多“情”者的“夫子自道”——  相似文献   

2.
媳妇难做     
有一个姑娘,聪明又能干,大家称她巧姑娘。后来嫁到夫家,大家说这个人家好福气,取了个巧媳妇。谁知道这个人家,婆婆竟有三个:一个婆婆,一个太婆婆,还有一个太太婆婆。一个婆婆已难对付,何况有三个。媳妇做的菜,婆婆嫌太淡,太婆婆嫌太咸,太太婆婆使白眼。媳妇沏的茶,婆婆嫌太冷,太婆婆嫌太烫,太太婆婆不说话,直摇脑袋。媳妇一空下来,婆婆叫她去绣花,太婆婆叫她去纺纱,太太婆婆叫她快去种瓜。不知听谁的好,急得团团转。媳妇一天忙到晚,干得精疲力尽,没有听到一句好话。婆婆说她呆,太婆婆说她蠢,太太婆婆叹气说:“我家娶了个笨媳妇!”巧姑娘竟变…  相似文献   

3.
一一般语法书对因果复句作结构分析时,都是采用二分法,把带有“因为”一类关联词的分句叫原因句,把带有“所以”一类关联词的分句叫结果句。但是,在语言实践中,有一种被人们广泛应用着的、比较特殊的因果复句,如果用常规的二分法去分析它,就会发生分歧。例如:①A 由于国民经济调整,B 今年有相当  相似文献   

4.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候人诗释义 要想明白这位神女的底蕴,唯一的捷径恐怕还是从一个较迂远的距离──诗经曹风的候人篇出发。从候人诗到高唐赋是一个大湾子,然而这趟路程无法缩短。 候人是怎么一回事呢?序曰“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近小人焉”。朱子说“此诗但以‘三百赤芾’合於左氏所记晋候入曹之事,序遂以为共公,未知然否”。这句“未知然否”太客气了。我认为不但共公与诗无关,连那所谓“近小人”也是谎话。(“远君子”则又是谎话中的废话。)一个少女派人去迎接她所私恋的人,没有迎着。诗中大意如此而已。若要摹仿作序者的腔调,我们便应当说“候人刺淫…  相似文献   

5.
作为鸦片战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在叙述自己的写作经历时曾说过:“危哉昔几败,万仞堕无垠。不知有忧患,文字樊其身。岂但恋文字,嗜好杂甘辛。出入仙侠间,奇悍无等伦”;“戒诗昔有诗,庚辰诗语繁。第一欲言者,古来难明言。姑将谲言之,未言声又吞。不求鬼神谅,矧向人生道?东云露一鳞,西云露一爪”。常常追求一种“幽想杂奇悟,灵香何郁伊”  相似文献   

6.
照应是文章结局的基本环节。照应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事,后面要有交代;后面说到的问题,前面要埋下伏笔。 文章的前后照应,能丰富内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行文前后得到补充,意思更臻完整,线索更见清楚,脉络更为分明。 照应是作者巧设的。怎样巧设照应?常见的有三种方法:开头和结尾照应,文章和标题照应,围绕一个问题或论点,前后多处照应。 开头和结尾照应 《一件小事》(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二自然段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成至今忘记不得。”这里对“一件小事”的“忘记不得”,是同第一自然段对“国家大事”的“不留什么痕迹”对比而出现的。末尾一段,又以“文治武力”、“子曰诗曰”的“背不上半句”,有对比地引出“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这是开头和结尾和照应。  相似文献   

7.
强盗的逻辑     
据说,天地间有这样的逻辑:“只因为你们的土地太广大了,所以我们要来占领,居住。”“只因为你们的江河太多太长了,所以我们的轮船要来自由航行。”“只因为你们的矿产太丰富了,所以我们要来开采,运走。”“只因为你们的人民太众多了,所以我们要来绑走抢走,去替我们劳役。”  相似文献   

8.
原谅     
一个孩子放学回家时,身上沾满了泥土,衣服也撕破了一截。“怎么啦?”母亲惊讶地问。“班上的杰克老是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今天他又惹女生哭,我看不过去,就说了他几句……”“后来怎样?”母亲焦急地问。“没想到他不但骂我多管闲事,还把我拖到教室外打了一顿。”“那你……”“我已经给了他应有的回报。”孩子露齿而笑。“你是说你还手了,你要知道,你可是练过空手道的高手,万一……”“不!”孩子快乐地说:“我原谅他了!”原谅  相似文献   

9.
《襄阳乐》:“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问相随否?何计道里长。”此诗首句,即《懊侬歌》中一首“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二句之紧缩。  相似文献   

10.
面包小     
一位朋友的家里养了两只鹦鹉,这两只鹦鹉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朋友每天都训练它们说话。在教了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之后,朋友开始教这两只鹦鹉背唐诗。她先选择最简单易记的《悯农》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奇怪的是,一只鹦鹉能背诵这首诗的前两句,另一只鹦鹉只背诵后两句,两只鹦鹉配合才能完整地背诵这首诗,朋友被弄得哭笑不得。她和我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不禁联想起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11.
稳“李白斗酒诗百篇”,怎么这么厉害?因为他是李白——别人喝了一斗酒,早就见周公去了,还哪能写出诗文呢?不信你喝个试试。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文学天才,曹植七步成诗,王勃落笔成文。而且他们的作品,不光写得快,质量也高,这是很了不起的。写文章是辛苦事,李白斗酒诗百篇,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早年勤奋地学习和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各位同学正处在“厚积”的阶段,所以写起文章来感到吃力,这是正常的,但若因此放弃,敷衍了事,只求迅速完成任务,那终将一无所获。所以在创作态度上要有一个“稳”字,稳扎稳打,练好基本功。草稿、提纲、腹稿一般是…  相似文献   

12.
高旭是随着诗界革命而成长起来的诗人,后来又是南社著名的诗人。但是因为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没有提到过他,所以人们对他的诗名知之甚少。并且,因为对诗界革命的研究中存在偏颇现象,所以得出了“诗界革命失败了”这种论调。研究高旭的诗,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度”字释义商榷陆澹安先生《小说词语汇释》释“度”为“丢”,书证一条如下:(《清干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殿直把那简贴儿和两件物事度与浑家看。我们觉得,将此例的“度”释作“丟”似可商榷。早期白话中“度”作“丢”解,陆氏未举出第二处例句,我们也未发现“度”可解作“丟”的例子。遍检《清平山堂话本》,上述用法的“度”共出现两次,另一处是:  相似文献   

14.
温标的历史     
当我们深入地考查温标的历史时,我们发现许多事情的起源并不清楚或肯定。这不奇怪,因为人类为探索测定“冷热程度”,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而在早期,历史记录是很不完整的。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去考证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为了看一下温标所走过的路,因为只有了解一件事的过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的现在。  相似文献   

15.
鸟类所以会赢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们美丽的羽毛之外,就是因为它们有一副天赋的美妙歌喉。“鸟语花香”和“燕语莺声”这两个成语表明了赞赏之意。当然,有的鸟的鸣声并不美,例如喜欢“呱呱叫”的乌鸦就是,甚至惹人生厌。鸟类中有一大批鸣声悦耳的小鸟,它们大多是体态轻盈,行动灵巧,特别善于鸣叫,因此叫做鸣禽类。中国传统的鸣禽,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百灵鸟、画眉、黄鹂等。还有能学人说话的八哥、鹩哥。黄鹂就是古诗中所说的“黄莺儿”,杜甫还有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古人还称黄鹂为“黄栗留”,称八哥为“鸲鹆”,称鹩哥为…  相似文献   

16.
行款源流考     
行款就是书写或排印文字的行列款式,包括字序和行序。 文字一般是不单独使用的。字要组成词,词要构成句,句要集结为段篇,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明白完整。正因为文字大多是要集团行动的,所以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字,便面临着选择什么样行款的问题。这就好比用兵,如果队列无序,行阵不整,黑压压乱蜂一群,让人理不清头绪,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文字,那可就是一纸真正的“天书”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妇女的形象被固化为“贤妻良母”,家庭是妇女工作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域内,妇女担任着多重角色,如女儿、妻子、媳妇、母亲、婆婆等等。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变迁是社会的一个过程,所以,研究在社会变迁中,当代少数民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影响这些角色的相关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是文论名著,《孙子兵法》是军事杰作.它们一文一武,似乎两不搭界,但刘勰却注意到“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所以他不仅赞扬“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①;而且在自己的文论中活用了孙子“因敌而制胜”②的军事思想,去探讨“制胜文苑”③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9.
傅庚生先生《杜诗析疑》认为:“《新婚别》通篇是用初嫁新妇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的。但开头的四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样的话语,不类新妇的口吻,只能作为比兴诗的引子读。”言其发端两句为“比兴”,则是;言其开头四句为“不类新妇的口吻,只能作为比兴诗的引子读。”则未敢苟同。初读开头四句,确与诗中“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诸句,在表现新嫁娘的语气上有不一致、情感上也有不和谐的感觉。但我们不  相似文献   

20.
《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一段有这样一节文字:“……①但我见过未倒的雷峰塔,②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③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④就是‘雷峰夕照,,⑤西湖十景之一。⑥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⑦并不见佳,⑧我以为”。 这里一共两个句子,前面一句似应解读为已见过“雷峰夕照”,因为这一句中的“见过”,在意念上应该能管到它后面到⑤为止的内容。但紧接着第二句中的“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这个“也”又让人觉得前句表述的只是“见过”雷峰塔,并非雷峰夕照。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