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教学背景,杜甫的《石壕吏》语言浅显,学生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这样可以充分运用“质疑一一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情感交流,从而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受。即在理解诗歌表层意蕴的基础上进而领悟和把握诗的深层意蕴(独特的审美意蕴)。通过质疑一一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
论证“甍”字的准确释义应为“覆桷之瓦”(盖在屋椽上的瓦片),引申指房屋的脊顶,订正现有辞书释义欠确。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0年后由湖南、广东等省组织修订,交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的新版《辞源》,1—4册已经出齐。新版与老版相较,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不少俗语词条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是值得广大语文工作者欢迎的。不过,这些新增加的条目,由于可供参考和借签的材料不多,在例证征引、义项条列、疏注解释方面,似亦不无可  相似文献   

4.
《老子》中“有生于无”的命题,郭店竹简本作“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老子只有有无平等的观念而不主张无先于有。对老子思想的整体把握,以及从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角度来论证,无先于有的观念并不能轻易地从老子那里剔除。“无”与“道”在形上层面同一,因而较“有”优先,有无的对等关系只在形下的经验世界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与禅宗皆以"无为"为核心,两者的意蕴在究竟理地并无不同,且两者之"无为"皆有顿、不全圆顿、圆顿之微妙次第。本文就是以此为主旨,去探研《道德经》与禅宗之各次第境界,以及在这些境界里其所展现的不同慧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认老子之"无边"亦即并无局限之真正圣者气质。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7.
咱们中国人似乎很喜欢用“展示”这个词。比如,飞船上天“展示”了中国的某种形象;青藏铁路通车“展示”了中国的某种形象;而国际事务中更是要“展示”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如今,奥运来了,我们又有很多东西需要“展示”了。  相似文献   

8.
一审美活动的展开,固然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的对象和一定审美条件的主体,但是这主客体之间的引力决不是均衡的、齐量的。人们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不但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而且,主体的审美意向也不是始终专一的,他时而象个醉汉,深深地沉浸在无法排解的感情世界里,时而又以清醒的头脑,悠然从容地品尝、咀嚼着从对象中所获得的审美甘露。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审美过程中的这一特点,并用“入”与“出”这两个字来解释这种审美意向的流动过程,从而形成了我国美学传统独树一帜的审美“出入”论。  相似文献   

9.
李强 《世界博览》2011,(3):55-55
五年前上榜的44家中国企业如今已有28家退出在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公司榜单里,中国有33家公司上榜,但这些公司却大多难当提高国家形象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正>真空,字面上的意思似乎是空空如也。然而在物理学中,这个看似空无一物的概念却有着异常丰富和令人着迷的内容。19世纪,物理学家比较流行的看法是真空中充满着以太。直观看来,波动是需要某种媒介的。既然电磁波能够在整个空间传播,那么宇宙空间就应该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媒介,即以太。然而,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否定了这种以太的存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摒弃了以太的概念:电磁场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电磁波是它的运动形式,不需要依赖以太这种媒介就可以在空间中传播。  相似文献   

11.
本期,《科技智囊》的主题是《经营》!也许有读者朋友们会好奇地问,为什么本期不象《科技智囊》往期或象其他财经、管理类杂志一样,推出一个集中的焦点专题,比如热点问题,比如焦点人物作主题,而是推出了一个管理科目——经营!这应该是基于三点考虑:首先,是来自于对新经济形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的思考、分析;其次,是从自身情况出发的选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从读者的阅读需要做出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1941年3月30日重庆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们为院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举行六十诞辰祝寿茶会,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三位同志特地为此送去一副贺联,上联是“桃李增华,坐帐无鹤”;下联是“琴书作伴,支床有龟”。对这副寿联,特别是上联的解释,至今仍然众说不一。笔者不揣浅陋,想谈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14.
15.
《说文解字》作为汉语史上第一部因形求义的字典,其说解至今仍有些解释不清,其中有些是版本问题,也有些涉及到训释体例。试从语用学的角度,主要运用新格斯理论之交际原则和维尔索伦的适应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也希望提供一个研究古典文献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吝”字在《易经》爻辞中使用较为频繁,共出现了十九次,但关于“吝”字的解释,历来并无定论。本文对带有“吝”字的全部爻辞进行了浅显的分析,通过引证前人的一些观点,从而得出爻辞大意,进而指出“吝”字在每一处的含义,并加以分类总结。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五、六期载《〈书〉传求是札记》一文跋中所说“对歧异的注释,求其能通之全篇、通之各篇者,以定其可从与否”的方法,确为可贵的经验之谈。但是,文中第六则对《无逸》“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句的训解,则似未尽合“通之全篇”的原则,值得商榷。作者很正确地指出:“周公讲无逸,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运用思想史的方法分析了“恒”与老子的道的相似性,并考察了“恒”作为道的代名词这一思想现象。此基础上,把“恒,先无有”理解为:那永恒的(道)是先于空间与物质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20.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