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Michel Bitbol 《Foundations of Science》1995,1(2):317-318
On the Association for Foundations of Science,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FOSSome facts about AFOS 相似文献
3.
4.
Michel Bitbol 《Foundations of Science》1995,1(4):569-570
Varia
On the Association for Foundations of Science,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FOSSome facts about AFOS 相似文献5.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国科技术语》1994,(1):40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了一九九四年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委员会主任卢嘉锡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章综(中科院)、刘杲(新闻出版署)、林振申(中国科协)、苏世生(科学出版社)、黄昭厚、潘书祥等副主任。还有三位副主任因故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科委林泉的代表是邵立勤同志,基金委胡兆森的代表是郭师曾同志,技术监督局鲁绍曾的代表是吴青同志。中科院出版委副主任李廷杰同志与全国名词委办公室领导列席了会议。会议开始,卢嘉锡主任宣布由于黄昭厚副主任退休,经上级批准任命潘书祥同志为全国名词委常务副主任。会上,黄昭厚同志汇报了1993年全国名词委工作总结及1994年工作要点。1993年全国名词委又公布出版了《医学名词(二)》、《力学名词》;完成了数学、电子学、地质学、计算机、农学的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分别都已进入排版、印刷阶段。1993年新组建了机械、航空两个名词审定委员会。至今总共成立了48个分委员会。1990年以来根据需要组建的一批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学科名词委员会,进展较快,不少已进入二审,部分已基本完成了三审。作为试点补充、修订加定义或注释的天文学和大气科学第二批名词也已进入终审阶段。1993年办公室组织了对已出版名词的自查工作,征询了专家的意见和收集了各方面读者的反映,对现存的数据库文件作了修改,准备适当时候再版。潘书祥同志向常委会汇报了理顺名词委体制问题和落实经费的情况。由于国家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名词统一工作作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性、基础性的工作,全国名词委作为承担这项工作的事业单位,在当前的形势下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名词工作的开展。在1993年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上,近百名科学家代表呼吁解决全国名词委的困难。经过一年多的奔波,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委正在与中央编制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名词委办公室主任樊静向常委会汇报了有关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情况和建议。听取汇报后,常委会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卢嘉锡主任谈到名词委在1993年体制不顺,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做了很多工作是很不易的。肯定了1993年的工作成绩,认为总结符合实际。卢老指出体制不顺,经费不足,渠道不畅的问题,造成的困难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现正在努力逐步解决。只要给几个铜板,就要把名词工作做好。汉语科技名词的统一,对台湾及华语地区都有重大意义。卢老赞成名词委办公室提出对海峡两岸及华语地区名词统一工作应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统一为上,选取最佳;求同存异,逐步统一”的精神。常委会同意名词委1994年工作计划安排,主要是:1.继续请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抓紧解决名词委的体制、编制和经费。2.拟于今年四季度召开名词委全国委员会会议,会议主要内容:①总结第二届委员会工作;②成立第三届委员会,并讨论工作规划及有关文件;③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经验。3.继续做好审定工作①94年完成数学、地质学、组织学胚胎学、电子学名词的公布出版,并力争公布出版农学、计算机、石油、医学(三)等学科名词。②争取完成航海、建筑、煤炭、动物、医学(四)、电工、化工等学科名词的终审。③成立航天和计量两个名词委员会。④对个别审定工作进展缓慢的学科拟采取措施促进其开展工作。⑤对第二批加定义或注释的试点学科(天文与大气)进行经验总结并推广。⑥对工程技术学科的审定工作将进行总结。4.加强与台湾学者或有关部门联系,促进海峡两岸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5.加强宣传贯彻与推广工作①利用换届会议前后,召开记者招待会及其它活动,宣传名词委工作。②选择几个中心城市召开宣传座谈会,散发宣传材料,广泛联系科教、文献情报、新闻出版等部门和有关人士、各学科专家,扩大名词工作的影响,加强名词工作对全国各有关部门的约束力。③采取措施,改善已公布名词书的推广发行工作。④进一步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6.加强办公室建设7.关于名词委改名的建议鉴于当前对“自然科学”一词的涵义理解不一,为了更明确表明全国名词委的工作范围将包括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领域的各学科,并在原审定公布规范名词的工作外,还应包括科技名词的研究、管理等工作,常委会建议将全国名词委的全称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或“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有待上级部门审批。 相似文献
6.
Michel Bitbol 《Foundations of Science》1995,1(1):159-160
On Association for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FOS; some history and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7.
8.
钱三强同志报告中有两段我非常赞成,一段是关于根据汉语习惯确定名词,另一段是关于炎黄子孙做出更大贡献。我很赞成科技名词术语一看就有中国味。我在这方面的经历,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laser”这个名词,我曾建议订为“激光”,被接受了,我很高兴。“space”这个词有的译为“空间”,给人感觉是空空洞洞的。我根据毛主席“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建议把它订为“航天”;连同“航天飞机”,一般被接受了。我考虑在太阳系飞行叫“航天”,在空气中飞行叫“航空”,在银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飞行可叫“航宇”。但也有不成功的。在航天工业部支持下,有个学会叫“宇航学会”,我提了意见请他们改叫“航天学会”,但不接受,这失败了。在天文学名词上我也有失败的经验:天文上的“black hole”,我建议叫“陷光星”,现在我看到这里公布的还叫“黑洞”。我们在科技名词订名时,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最好用汉语精炼地表达出科学技术名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国科技术语》2010,12(6):29-30
一 前言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支持下,中国心理学会于1996年成立了第一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3年的审定工作,于2001年2月完成并出版了<心理学名词>(1999),共包括2039条英汉对照名词.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22日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即将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首先,我要对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敬佩,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出对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责任、重视和投入.我们这次会议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盛会,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这些学科领域中间存在一条紧密联系的纽带,这条纽带就是名词审定工作.这项工作是一个以自觉奉献为特点,以内在需求为动力,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科学规范为目标的重大项目,是一个不计名利,为科学事业做贡献、做奉献的伟大而崇高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在秋高气爽的首都北京,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暨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现会议即将结束,我就会议的基本情况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要求和措施作一下总结。一、会议的基本情况这次会议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的贺信,表示了对科技名词工作的殷殷期望和热情支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科学技术部徐冠华部长、联合国陈健副秘书长、国台办陈云林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国家语委、中国工程院、知识产权局的领导和钱正英院士等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为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发来贺信或题写了贺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院士参加大会并致开幕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等部委领导同志和科技部基础司马燕合副司长、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段桂鉴副主任拨冗参加了开幕式。这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本次大会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五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确定了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讨论了《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条例》和《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两个文件的修订工作,总结了以往的工作,开展了审定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还对已公布出版名词书并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进行了表彰,这既是对20年来为名词工作做出贡献专家的感谢,同时,也是对整个名词工作20年来所做出的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广大名词工作者的致谢。本次表彰的专家学者,只是我们队伍中优秀代表的一部分,我们还有很多的专家同他们一样优秀,还有许多正处于审定过程中的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未能一一提及,他们同样也为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这里再次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大会始终洋溢着民主、团结、振奋、进取的气氛,本次会议,领导、专家和代表160多人,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商科技名词发展大计,提出很多至为宝贵的建议。在昨天下午的讨论会上,各讨论组发言十分热烈,将近晚餐之际很多代表言犹未尽,显示出各位代表对此工作的热情认真和关心。各位代表的发言十分重要,问题看得非常准,也非常深刻。例如这次对于“组织条例”、“审定工作原则及方法”等两个文件,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很有针对性,应当修改完善。根据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主要集中在第五届审定工作,加强公布名词的权威性,经费体制、两岸对照、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文化建设、术语学研究、期刊定位与发展等方面。专家们对工作表示出了极大热情。在大会前,我们召开过三次座谈会,修订了第五届委员会的计划,已有40个学科和20个两岸共60个学科将要开展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但仍然还有未列入计划的学科继续提出开展本学科工作的愿望,虽然此项工作很清苦,但专家们表现出对此很高的认识和积极性,很让人感动。会议已发了简报,对代表的发言编发了材料,但由于仅为笔录整理,对有些重要意见还没有收录到,有些也还不够全面。会后,事务中心还要用1个月左右时间,根据录音重新整理,充分尊重代表们的意见,要把委员们的意见落实在第五届委员会工作中。有条件的尽快落实,如修改“两个文件”,有的委员建议以电子文档发给全体委员共同修改,我们立即做;有些暂时没有条件落实的、争取在今后四年的工作中逐步落实。这次会议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影响深远广泛。联合国副秘书长、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中国辞书学会等机构和组织也为这次大会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14家媒体,如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日报、新闻出版报、北京晚报、大公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派记者采访和报道了这次会议。我们还进行了全程跟踪摄像,为这次大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二、创新是名词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这次大会的核心主题(一)大会的工作报告突出了创新这个主题会议不少代表在发言中谈到,本次会议工作报告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贯穿着“回顾历史,总结过去,规划未来”这样一条主线。这是由于报告是建立在广大专家学者工作实践基础之上的,如实反映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科技名词工作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工作。我们每个人,特别是知识界的专家学者,都在企盼我国科技名词实现规范和统一。因为规范的科技名词,是我们优秀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使我国悠久的历史不断发展和延续,使我们中华民族产生凝聚力,使科学和文明的火种世代传承。通过总结20年的科技名词工作,我们得出了八条宝贵的基本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名词工作持续发展的保证。此外,通过对思想认识、队伍建设、方针政策、交流合作、两岸名词工作、理论和工作机制创新、名词工作文化等各方面认真总结,揭示了20年来我国名词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源泉。通过规划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我们描绘出了科技名词工作广泛的前景,同时我们也感到了肩上的沉重。上一届委员会通过创新,更新了工作方式、拓展了工作领域、推进了理论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名词网站、出版名词光盘,使规范科技名词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应用;及时围绕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和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紧密结合我国名词工作的实践活动,通过总结和引进,推动了汉语术语学理论研究。我们新一届委员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名词工作放到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大局中去进行战略定位,必须进一步突出创新机制,才能保证名词工作的活力和持续发展。所以,创新和发展仍然是我们这一届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主题。(二)会议代表的交流和发言,也都是围绕着创新这一主题计算机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张伟主任,提出名词审定是一种研究工作,要认真学习名词审定的原则、方法和技术,掌握和运用术语学和语言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去考证、分析、研究,才能做好名词审定工作。这对审定工作的性质理解得很到位。张伟教授强调审定工作是国家行为,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搞审定工作,这样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根据中医药学名词的历史性、人文性和定性描述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实行“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这些做法富有创新性。祁国荣教授提出委员会应建立一个专门机构,专门收集新出现的名词,定期出版不分学科的专集或专刊,以及时满足社会需求,这个建议也很好。通信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雷震洲先生针对审定委员会组织松散性特点,提出建立有效的工作组的机制和强有力的秘书组,无疑也是金玉良言。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针对参与审定的专家比较分散的情况,采取创办《生态学名词委员会简讯》方法来沟通信息,开展讨论和交流,迄今出版了20多期,效果很好,这是工作方式的一个具体创新。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宋大祥教授提出将动物学名称纳入到审定工作日程中来,提出海峡两岸对照本应补充更多的名词,都是很好的建议。通过交流经验,各分委员会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三、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坚持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将名词工作推向前进科技名词工作二十年栉风沐雨,换来了硕果累累。这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这是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事业有史以来的具有最大规模、最快发展的时期。回首过去,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深切认识到,一切成果都来源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来源于广大专家、学者和名词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否则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科技名词规范事业的蓬勃生机。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科技更加迅猛发展,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正在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理论,这些都在对我国科技名词工作形成冲击和挑战,科技名词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把会议精神及时传达给各学科分委员会委员,并通过他们来向社会宣传科技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扩大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影响,获得社会各界对科技名词工作更广泛的支持。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已经对今后四年的工作做了大体安排,本次会议上一些专家也提出了修订建议,反映出广大专家对科技名词工作的极大热情,和促进我国科技名词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良好愿望。根据这些建议,每年度我们还要做出一些工作调整和阶段性计划。我们也希望各学科分委员会根据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提出本学科名词审定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及时与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联系,以便全国委员会及时充实和调整工作计划。根据大会工作报告和委员们的建议,我们感到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审定工作中要紧密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走向,突出每年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计划方案,如路甬祥主任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晚为”,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必须十分突出,这就需要及时研究新形势,解决突出问题。在审定工作中,要保持传统的好的工作方式,也要有创新、敢于尝试,每年应当通过一两个学科的工作,开展新审定方式或形式的研究。审定工作要更扎实、细致、严谨,适当加快节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当前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大。例如法学、经济学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科名词审定工作是我们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科名词审定也是适应科学本身的发展要求的。这方面,社科院领导和社科领域专家对此项工作也是高度重视的,2001年就开始了语言学名词审定的试点工作,最近社科院专门组织了审定工作研讨会,研究社科领域名词审定工作,经贸、经济学、法学名词又将陆续开展工作,衷心希望社科领域名词审定工作在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期间能得到更大发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要更扎实地推进,抓住时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名词对照本。目前,海峡两岸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祖国和平统一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声。与此同时,台独势力负隅顽抗,逆历史潮流而动也会加剧。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新一届委员会在任期内面临着天文学、测绘学、动物学、经济贸易、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20个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任务,担子比较繁重,困难也很多,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加倍努力地开展这项工作,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好切切实实的、非常具体的基础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是集20年审定工作实践经验提炼出来的,这次又经过大会讨论,相信会更加完善。会后,我们将根据各位代表的意见进行修订整理。术语学研究方面,我们非常希望得到语言学界专家学者的帮助和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术语学的学科建设。现在已是到达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的时期了,从事术语工作的理工科专家与语言学家的结合是发展这一学科建设的最好途径。《科技术语研究》杂志,近几年来办刊水平有所提高,今后还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加强理论研究的分量,多发表术语学研究成果,成为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都比较强的刊物。我们要利用一切手段宣传推广规范名词。一方面要加强合作、依靠网络、电视、报刊与宣传媒体,更重要的是还要依靠我们在座的委员和代表。我们的全国委员和各分委员会的委员都是各学科领域知名学者、专家,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仅要参与名词审定工作,还有在科研、教学中带头宣传使用规范科技名词的义务,希望我们的委员再为宣传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取得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教育部等部委的支持。如,2005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明确将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使用纳入到《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指出“使用科技术语不符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的,每处计1个差错;”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新闻出版界的需要,办规范名词使用培训班,极力促进规范科技名词的普及和推广。我们要继续抓好新词工作。当前科技发展使得新词工作非常迫切。新词工作滞后,会直接影响学术交流,对此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在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前沿学科的学术讨论会上,经常碰到一个新的英文名词,却找不到一个能精确恰当地表达其概念和定义的中文名词与之对应,最后只好还是用英文名词来表达。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给这些新的概念以中文定名,尽力消除学术交流的障碍,肯定深受科技界和学术界的欢迎。但新词工作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量极大的工作,做好并不容易,需要具有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想做好新词工作,首先依靠各分委员会的积极性,聚砂成塔,集腋成裘,如果各分委员会每年都能发现和提供本学科的一些新词,我们就心里有底,可考虑每年出一本“新词集”。第二,要尝试一些高新技术手段,多途径收集新词,比如加强同国内已有语料库的联系,能否开发新词筛分手段,再比如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上开设一个征询新词栏目等等。第三,同国际上一些组织的联络、借助拼音文字的切分、筛选新词的技术等,总之,要敢于进行尝试。新词工作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努力让审定工作同步于学科的发展。如果我们在公布规范名词的同时,尝试地发布一些试用名词,有意引导社会使用,等成熟了,再纳入到规范名词中,这样不仅能实现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滚动式发展。还能体现出审定工作超前性的特点。在审定科技名词、引导社会规范使用方面,我们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下力气做好,相信一定会有很好前景的。受代表们发言启发,提出来以上几点意见,以供在今后工作中参考,同时,也希望各位委员及时对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好的建议,以及进一步加强工作的措施和办法。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13.
Executive summary 是英文文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而它的中文译法却多达十几种。本文对此进行了资料收集、分析和对比,并在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译法,旨在促其术语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Executive summary是英文文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而它的中文译法却多达十几种。本文对此进行了资料收集、分析和对比,并在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译法,旨在促其术语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委会 《中国科技术语》1990,(1):64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4月成立以来已经四年了。第一届委员会已圆满完成了使命。第二届委员会于1990年1月8-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体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四年来的工作,成立第二届全体委员会,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经验,讨论今后规划及有关文件。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名聘任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全体委员81人(其中10人请假未到会,但派了代表)以及有关学会、部门、部分学科分委员会的代表等共约120人。会议得到国家领导和有关部委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中科院特邀顾问叶笃正等同志出席了大会。宋健同志和钱伟长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宋健同志首先代表国务院和国家科委对全体委员和热心名词工作的科学家和专家们表示感谢和慰问。他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概念、自然现象以及人类通过科技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新的物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的命名,确定其规范的称谓和在传播应用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没有这样一个系统的规范化的支撑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将遇到极大的困难。”他表示“历史将证明,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将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进步起到奠基性的推动作用。”在谈到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时,他建议委员会在执行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后从等原则的同时,要“对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名词、定义的审定给予适当的注意”,“对那些当前国民经济建设中紧迫需要统一的一些科学概念,名词审定,或技术名称,是否可以在(正式审定公布的)本本之外,单独地进行论证,单独做出规定,甚至对某一些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单独公布实施”。还提出“科学名词怎么与国际命名相协调”。并希望“名词委员会能干预一下当前的混乱。对当前一些名词术语的概念,称谓方面的混乱现象能作些规定。我们作为每个公民都拥护,将服从”,最后他希望委员会团结更多的科学家,为完成这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能够作出一代人的贡献”。钱伟长副主席在讲话中着重介绍了港、澳、台的名词术语情况,他提出“我们的汉语名词,绝不是仅仅为大陆服务,应看到与我们长期分离的香港、澳门和台湾与我们的关系,统一工作里头我们也有一份”。他说“国务院的政令应该加一条,对外合同的中文本应该用我们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名词”。对于与港澳台不统一的名词,他建议既使“暂时不成熟的,也可以早点发表,作为草案本”。在谈到怎样打开港、澳、台的关系时,他说:“要设想建立一个渠道,能够两方协商,个人渠道不行,要有法定权力”。并说“可先发表繁体字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同志向大会做了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总结和第二届委员会工作要点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委员会成立以来所作的成绩,主要是:一、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权威和较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队伍。四年来,委员会组织了以基础科学为主的31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进行名词审定工作,有一千多位专家学者应聘为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还有更多的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书面审查,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二、制定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如建立学科体系,按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和按主从关系进行审定。贯彻概念定名和“一词一义”的原则,注意解决定名的科学性和约定俗成之间的矛盾和统一的问题,并注意贯彻学术民主和协商统一的原则;三、完成了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已列入第一批公布的约有12万条,到1989年11月已按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公布了天文学等9个学科的名词,还出版了天文学和大气科学名词两个海外版(繁体字本);四、修订、更正、统一了某些长期混乱的名词;五、加强了办公室的建设,使其成为沟通全国委员会与各分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横向交流与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六、开展与港、台及国际上的交流。钱三强同志还代表全国委员会对取得这些成绩做出贡献的各位委员,对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委员会支持的部门和单位表示感谢。报告中在谈到前一阶段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时,指出:个别学科进展缓慢,影响了整体安排;对新概念名词订名注重不够;对概念、定名、定义三个环节掌握得不够好,定义重视不够;个别混乱的词未能协调一致;宣传和贯彻做得不够。钱三强同志在总结的基础上还提出了1990-1993年第二届委员会任期内工作计划要点。最后,钱三强同志提出第二届委员会在我们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时期诞生了,我们要同心协力创造优异的成绩,为在2000年基本完成一整套具有我国特点的科技术语而奋斗。大会上吴阶平等同志还分别代表医学、生理、物理、电子、计算机、地理、解剖、大气、译名协调等分委员会就审定工作的组织,收词范围,学科分类的框架,对定名不当的词的正名,学科间不统一词的协调,人名译名的协调统一,以及定义等方面介绍了经验。领导人的热情讲话,以及委员会提出的今后十年的设想,给大家以很大鼓舞。与会代表对讲话、报告及有关文件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原则通过了钱三强同志的工作报告,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代表们对大会前一天钱三强同志就已公布出版的八个学科名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和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同志的发言表示满意。最后章综副主任代表委员会做了大会总结,指出这次大会开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1.充分肯定了第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成绩。2.明确了第二届委员会的方针、任务。①遵照审定的条例、原则与方法。②继续完成上届委员会已成立尚未完成的各学科名词审定任务。③继续开辟一批与国民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学科的名词审定。④对已完成第一批审定任务的学科,注意收集反馈意见,开展第二批审定(修订、补充、加定义)的试点。⑤探索对当前急需统一的新词(不成熟,且混乱的)的审定及公布方式,并开展审定工作。⑥调研并制定一个名词审定的整体规划。⑦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如中文订名的国际化等。⑧筹建术语数据库。3.加强与港、澳、台名词工作的联系,探索建立联系与合作的渠道。目前要继续组织繁体字本的出版。继续保持与国际术语组织的联系和合作。4.原则通过了“审定工作条例”、“组织工作条例”及“审定的原则与方法”,并在今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技术语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审定条例、原则与方法。5.加强新闻及报导编辑出版系统的宣传与贯彻工作。配合名词审定工作,继续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以上内容将在各年度计划中贯彻落实。关于大会的主要发言和有关文件将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研究》专辑上刊出。 相似文献
16.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科技术语》1992,(1):58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于1992年11月19日召开了几个学术名词的研讨会。全国名委副主任黄昭厚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技术监督局、SI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机电部电子科学院、医科院药物所、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物理、力学、化学、电子、电工、电力、宇航等学科的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并邀请了人教、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计量、航空等专业出版社的同志参加。会议对国内某些涉及面较广的基本名词存在不统一的问题,特别是全国名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等主管部门所公布的个别学术名词相互间不一致的情况展开热烈讨论,除个别同志持保留意见外,绝大多数的专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主要内容如下:一、质量、重量、重力的概念与定名质量(mass):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表述物质的多少。重力(gravity):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物体随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的矢量和。重量(weight):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会议认为这三个术语各有其自己独立的科学内涵,历来在物理学上是清楚的,从来没有混淆,也不能混淆。但在国标GB3102.3-86中,3.11“质量”所附的备注:“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表示力的概念时应称为重力”。这里把质量与重量作为同义词等同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的这样称谓是个事实。大家讨论认为,科学术语的命名,其科学性是最主要的,不能迁就于日常生活中的俗称,特别是不能在教科书上混淆科学概念。教科书是教育下一代的工具,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尊重科学。学生受教育循序渐进,知识逐步增长,在小学、中学的各阶段逐步讲明重量、质量、重力的概念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至于日常生活中不符合科学性的俗称,只要它不进入书、刊、报纸、正式文献等,也不必干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优胜劣汰,一些不符合科学性的称谓将会自然淘汰。会议建议国家技术监督局取消GB3102.3-86中3.11“质量”条目所附的备注。二、原子量、分子量的定名国标GB3102.8-86中8-1.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原子量。8-1.2“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定义: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备注:以前称为“分子量”。国标译自ISO31,part 8;phys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physics。会上大家讨论认为,我国标准应该向国际标准靠拢,但在术语标准上靠什么?怎么靠?术语的命名是根据概念,我们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是指术语概念的等同。ISO公布英文名,同一概念的汉文名应由我们自己命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按概念内涵意译定名,要避免逐字硬译。原子量、分子量是中国历来的定名,其内涵定义与ISO公布的毫无差异,只是过去英文名用atomic weight。现今ISO取消atomic weight术语,改用relative atomic mass有其概念明确之处,但中文名却不必亦由“原子量”改为“相对原子质量”之称谓。历来中国人称“原子量”就表明其所定义的内涵。会议认为中国多年沿用“原子量”的术语,简单明了,并已“约定成俗”了。显示出汉字表意性文字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优越性,且概念定义是准确的,与国际标准给出的定义等同。会议认为,描述此概念的中文术语还应是“原子量”,不要因英文名称改动而改动。对应的英文术语则为relative atomic mass。在某些领域,亦可全称“相对原子质量”。同样:“分子量”对应英文名relative molar mass,中文名可全称“相对分子质量”。全国名委公布的化学名词再版时也需作相应修改。三、压力、压强的概念与定名在物理学上,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则称“压强”。因此压强、压力两个概念是清楚的,各有各的涵义。但国标GB3102.3-863-13.1中压力,压强定义:P=F/A。由此看来两个概念在国标上只取了压强一个概念。会议讨论认为,英文词只有pressure一个,由上下文分辨它表达的两个概念。我国在以前也只有“压力”一个词,由于科学的发展,压力、压强的两个概念的定名区分开了,并且进入了中学物理教材。这说明科学向前发展,名词术语也在进步。现今要把两个概念都已区分开的术语用在一个概念上,将会引起新的混乱。会上许多专家表示这两个概念混同一个名称,或一个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同用压强、压力两个名称,在专业工作或教材编写上是绝对不行的。会议认为压强、压力两个词两个概念还应区分。至于有些领域(如有些工程学科)习惯把压力强度称压力而不称压强,有待今后逐渐过渡。四、电流表、安培表等的定名技监局量法(88)262号文中规定“申报生产许可证和评优的工业产品凡以计量单位的名称命名的,应改为以量(通称为物理量)的名称命名。如安培表应改称为电流表,电度表应改为电表”。会议对此规定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按此规定,如安培表、毫安表、微安表将不允许使用,这给实际应用带来许多困难。设想在电路中,只称“电流表”一种名,取消毫安表、微安表将给认读上造成麻烦、混乱。如果每一“电流表”都附以量级说明,造成文字冗长。这些术语的使用不会与法定计量单位的推广发生任何矛盾,会议建议技术监督局考虑对此条文进行必要的修改。 相似文献
17.
阐述中国近代炮法炮术之书,以丁拱辰的《演炮图说辑要》为要。本文考察研究《演炮图说辑要》的炮法炮术,讨论丁拱辰的科学思想。文中提供的珍贵资料和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望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8.
各位代表,同志们: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的领导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历时三天,即将胜利闭幕。工作会议前一天,钱三强主任代表委员会,向首都新闻界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天文学名词。工作会议上,同志们听取了钱三强主任的工作报告,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各分委员会交流经验,并作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我代表委员会作大会总结。一我们的会议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李鹏副总理因有重要会议,未能莅临指导,特地给钱三强主任写了信。信中强调“审定自然科学名词,统一科学技术术语,实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以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国务委员兼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发来的书面讲话指出:“……天文学名词已审定完成,并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这是我们科学技术界的一桩大事,是值得庆贺的。”他们的话,使我们每个到会者都受到极大鼓舞。中国科协钱学森主席和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亲临大会作了讲话。他们指出,我们要树立民族的自尊自信,要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要记住我们炎黄子孙要对世界做出贡献。具有多年名词工作经验的老前辈钱临照和郑作新先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胡兆森同志等的讲话,语重心长。各位领导和老前辈诚恳的指导,热情的帮助,受到全体到会同志的欢迎。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出版总署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了会议。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科学报、北京日报、文汇报驻北京记者站等新闻单位出席了九月二十四日的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各界发布了国务院授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天文学名词的消息和大会情况,宣传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统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在京的全国委员、各分审定委员会的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了会议。经过两年多的名词审定工作,各分审定委员会都创造和积累了经验。代表们带着经验、体会和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兴致勃勃地聚集一堂。会上集体讨论,会下三、五成群磋商、推敲,形成名词审定工作一派朝气蓬勃的新局面。二大会上宣读的国务院《关于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振奋人心。代表们谈到国家对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的重视,使我们更体会到这项工作是为了子孙后代,为国家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统一做了件大好事,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增强了我们完成这项工作的信心。《批复》有力地推动了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的进程。如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张侃同志说,医学是个大学科,原来进行名词工作的单位是多头的,各单位很难捏合在一起,但名词审定工作又需要有统一组织。国务院《批复》传达后,各单位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统一性、权威性及统一、规范名词的约束力,意见很快一致了。各单位力量都组织在名词审定委员会周围,解决了已往难以解决的事情。为顺利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大家也认识到,《批复》的下达,对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国家科委宋健主任指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统一科技名词术语的权威性机构。”他还提到:“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对四化建设,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在其发展与竞争时代里,对于具有独特语言文字体系的中国来说,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就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宋健主任的话使我们深深感到任务的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牢记老一辈科学家的教导,权威性还要建立在科学性上,建立在艰苦认真工作的群众性上。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严肃、认真地对待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三交流审定工作经验,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地讨论。会上医学、电子学、土壤、地理、林学、生物化学、自动化、译名协调委员会代表介绍了各自的委员会成立以来进行的工作,总结了经验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商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办公室拟定的“名词审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初稿),进一步探讨名词审定工作的细则,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委员会认为,会上提出的问题,反映了审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的阶段,表明我们的审定工作进入了一定的深度。解决好这些共性问题,对今后工作的发展,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把总结的经验和问题归结如下:(1)天文学第一批名词的公布,是委员会建立以来完成的第一个审定项目。天文学名词审定是委员会抓的试点工作。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李竞在会上全面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总结了经验。委员会认为,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很好地完成了第一批名词的审定。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分审定委员会学习和借鉴。但不同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各分委员会有各自的特定条件,学习“天文”的经验,同时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具体方法,才能做好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2)订名以汉文名词为主,密切联系中国文字语言特点,注意我国订名的优良传统。由于科技名词的规范、统一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迅速地交流和传播科技信息。因此在照顾本国特点的基础上,还要照顾到国际习惯用法和国际标准。特别是迅速发展的新技术学科,对于大量涌入的外来词,根据概念内涵来命名,尽可能选订汉语的名词术语。在订名中,处理好“约定俗成”与“科学性”的关系,具体名词具体考虑,不强求一律。(3)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纵横交错渗透,影响到名词术语的交叉。各分委员会现阶段工作中,各学科的交叉协调问题(包括人名译名协调)已摆到我们面前。大家认为副科应服从主科,用得少的学科应服从使用频度高的学科的订名。在协调上,各学科分委员会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物理、数学、力学分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多次协商交叉的名词。除了书面交换意见,还一起开会,寻找统一途径。生物口各分委员会讨论中提出交叉问题的“三堂会审”,有必要时成立协调组,共同讨论交叉的名词。为了提高效率,应使用计算机查重,将得到的信息分别送交叉重叠各方的分委员会讨论,要求做出答复,办公室将各分委员会的定稿分别发给有关学科委员会,促使各分委员会及早互通信息,及早协调,有利于订名一致。现在已有的交叉协调中,服从科学性的原则下,互让精神值得发扬。同时,讨论中也注意到,协调问题不仅存在于委员会内部的各学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委员会与有关单位之间,如国家标准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当代中国编辑部等。应互相尊重,共同讨论,以求统一。总之,交叉协调是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实践,创造和总结经验。(4)科技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是长期的工作。一些老学科,如物理学、天文学等,现代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开展了近50多年。但科学不断发展,名词的订名和审定也要不断发展。如何做好这项持久性的工作,经费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各分委员会反映,由于各单位经费紧张,审定工作所需费用无处支出,甚至有些委员没有旅费来参加审定会,影响工作的开展。现在委员会的经费是由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负担,并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同时也得到科学出版社和各分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支持。在今天国家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由于名词审定工作全面开展的需要,委员会将向国家申请专门户头的固定财政经费来源,以保证持久性工作的进行。(5)要做好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要解决好做具体工作人员的问题。每个分委员会委员的工作应得到各所在单位的承认,工作成果应作为提职提级的考核内容之一。否则,名词工作后继无人的局面令人忧虑。委员会尽快研究此问题,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四关于今后的工作。明年,我们将公布六个学科分委员会完成的第一批名词,预计将有更多的分委员会完成第一批名词的终审,我们今后的任务是繁重的。要在做好基础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同时,逐步开展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在现有29个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工作中,向纵深发展,向本学科深入,使专业名词术语的订名规范化、系统化。根据具体情况,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密切相关的学科,逐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并要确保已开展工作的学科能高质量完成。对于公布的名词,为了达到国务院《批复》指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从根本抓起:(1)要提高审定队伍的水平。要在当代术语学基础上,从理论上来探讨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术语学研究不只是权宜之计,应作为一门学科,归于国家软科学任务来承担。代表们希望建立术语研究室或术语学相应机构,吸收年青同志,形成理论研究队伍,能使之成为审定工作的核心。(2)办公室在过去两年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但远不能适应今天高质量的要求。必须提高办公室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学习。要有长远的眼光,订出规划,着眼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业务干部队伍。(3)自动化委员会主任王子平介绍了建立汉语规范化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的设想,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会议认为使用计算机,建立术语数据库是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基础上,高质量完成名词审定工作的有力途径。各分委员会相继即将完成第一批名词的审定,建立我国自然科学技术术语数据库已迫在眉捷,委员会应尽早考虑,订出计划。(4)委员会今后在集中力量搞好汉文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同时,应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名词工作,要根据本地区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条件具备后逐步开展工作。对使用汉语的地区,应沟通情况,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使我炎黄子孙在世界科技进步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重要贡献。在这方面,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做了工作。他们通过国际会议与海外专家接触,交谈名词工作情况,商约三审稿寄去征求意见。他们也以个人名义,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所的同行作学术交流,征求审定稿意见。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以学会的名义,邀请香港一名自动化专家为自动化名词委员会委员,一齐商讨自动化名词术语的汉语订名。委员会认为他们的做法是积极的,扩大了我们审定工作的海外影响,为科学技术的交流做了很好的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以来,逐步与国外术语情报组织建立了联系,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我们委员会作为该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其通讯刊物上介绍我委员会的情况,表达了对我国汉语科技名词术语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我委员会与加拿大、奥地利、英国、丹麦、芬兰等国的术语学机构及个人保持资料文献交流。今后我们要加强来往,促进更多地交流。通过三天的会议,我们总结了经验,看到在这两年之中,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已闯出了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我们认真分析了问题,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具体做法。我相信,在国务院《批复》的有力推动下,大家继续努力,一定会开创出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新局面,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实现四化做出更大贡献。最后,祝各位代表、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20.
一学会和领导高度重视
200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委托中国药学会开展的药学名词审定工作,是药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中国药学会给予了充分重视和支持.中国药学会于2008年1月正式成立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二届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该委员会共有36人组成;中国药学会第22届理事会理事长桑国卫院士担任顾问,中国药学会第22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周海钧研究员任主任委员.该委员会在全国科技名词委领导下,由中国药学会组织编写<药学名词>(定义版).这届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在1999年版<药学名词>的基础上增删必要的词条,并编写收录词条的定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