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信号不同步是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中的热点,为了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和鲁棒性,针对异步通信条件下误码率高的难题,提出一种物理层网络编码与卷积信道编码相融合的无线通信方案.首先将置信传播算法引入到中继节点编码中,然后将信道译码和物理层网络编码联合起来,减少异步通信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采用仿真实验测试其有效性和优越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编码方案,物理层网络编码与卷积信道编码方案不仅降低了数据传输的误码率,提高了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和信息传输速率,而且增强了系统对相位偏移和符号偏移的鲁棒性,具有更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Turbo码在3G中的应用与DSP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urbo码以其优越的性能逐渐在通信系统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概述了Turbo码的编译码算法原理以后,针对其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中的应用,对其迭代译码进行了DSP定点仿真实现,并与Matlab浮点仿真进行了比较,在SNR为0.2dB时,误码率已近似为0,已成为3G中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星座通信系统星地链路资源分配不灵活、缺乏有效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QoS的星座通信系统跨层资源分配算法.利用自适应编码调制(ACM)技术,通过定义用户信道质量评估算法、可调公平性调度算法、业务QoS分类调度算法及用户业务分配权重函数,为终端用户指定工作频率、时隙、编码方式、调制方式等物理层工作参数,实现根据业务QoS保障要求灵活分配物理层信道资源,达到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与满足业务QoS保障需求的平衡.仿真实例验证该算法可以实现星座通信系统根据业务QoS和用户信道质量对星地链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度.  相似文献   

4.
增强高速分组接入(HSPA )是一项新的B3G技术,其目的是为了对现有的高速分组接入系统(HSPA)进行平滑升级,从而在尽量保护现有系统投资基础上满足用户对更高数据速率的应用需求.在介绍3GPP标准中提出的HSPA 基础上,重点讨论了HSPA 系统物理层新引入的多天线收发(MIMO)和高阶调制技术,讨论了这些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以及对原HSPA系统带来的性能提升.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到这些性能上的提升使HSPA 系统可以在5 MHz带宽上获得与3GPP长期演进系统(LTE)相近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在3G移动通信系统开展应用的同时,关于4G移动通信系统的讨论也已全面展开.本文首先给出了4G系统的定义和网络结构以及相关技术,然后就物理层技术和IP层技术等现有移动通信技术向4G系统的移转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双向中继通信系统中,针对物理层网络编码与LDPC码联合方案编译码算法复杂度较高、译码运算时间较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能优化方案.首先设计了基于QPSK调制的物理层网络编码与LDPC码联合通信系统模型,给出中继映射方案和系统各节点译码算法;然后分析了联合通信系统中LDPC码的码率、码长、最大迭代次数等因素对系统误比特率性能的影响,对系统性能进行改进优化;最后对系统译码迭代方案进行优化.实验仿真表明,该通信系统优化方案能够保证良好的译码性能、缩减译码运算时间、提升信息交换效率.  相似文献   

7.
传统安全通信系统分别设计信道编码、密码算法等模块,系统安全性几乎不受信道误码影响。借鉴物理层加密的概念,该文提出一种系统化设计方法,利用信道误码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性。提出对该系统进行安全性定量评估的方法,分别计算码字相关性和信道误码对安全性的影响,为研究该类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当二进制对称信道(BSC)的比特翻转概率大于阈值时,所设计的基于分组密码的物理层加密通信系统具有高于传统安全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即将进入5G时代,而在5G中增强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5G的运行速度以及运行质量,所以科研人员必须要重视这项技术。基于此,该文从两阶段对5G通信中的增强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一是数据发射阶段采用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二是信道估计阶段采用物理层安全信号处理技术,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c)相关协议内容,重点分析OAI(Open AirInterface)系统平台的缺陷,基于OAI平台搭建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通信系统MAC层仿真平台。该平台完全按照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 pproject,3GPP)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与MAC等协议进行搭建,更加符合真实的通信系统,可进行协议内容如随机接入、调度与复用解复用等方面的仿真验证实验,可为性能、算法以及相关流程研究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0.
多中继通信系统信息传输过程复杂,存在吞吐率下降、误码率高、安全性能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多中继物理层网络编码系统与密钥加密技术联合设计的解决方案.首先,阐述三中继双向物理层网络编码系统加密传输的工作机制;然后,构建三中继物理层网络编码与LDPC码、加密算法联合通信模型,设计适应多路信号叠加的中继映射解决方案,推导出该系统的置信传播译码算法公式.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的密钥加密技术能有效保证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降低因多中继系统信息传输与信道窃听带来的性能损失;同时,LDPC编译码提升了该系统的译码准确率,系统解密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有效提高了多中继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W—CDMA,TD—SCDMA和TD—SCDMA等3G通信系统,分析了3G通信系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Turbo码在3G中的应用与DSP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Turbo码以其优越的性能逐渐在通信系统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概述了Turbo码的编译码算法原理以后,针对其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中的应用,对其迭代译码进行了DSP定点仿真实现,并与Matlab浮点仿真进行了比较,在SNR为0.2dB时,误码率已近似为0,已成为3G中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后3代无线通信系统(B3G:Beyond 3G)参数设计提供参考以及为算法仿真提供信道建模,针对国内城市室外环境不同的传播场景中,在5.8GHz频段和20MHz信道带宽的测量条件下,进行了室外信道测量和研究。根据测量数据统计分析,5.8GHz频段路径损耗指数在视距通信时为2.53,在非视距通信时为3.3~3.8;同时,对COST231-WI路径损耗模型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4.
如何保持通信系统的平滑过渡一直是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对3G和4G的性能指标、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作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3G的技术和设备来满足4G通信要求的一些建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省投资,实现3G向4G的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5.
超宽带信道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通信系统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信道模型来评价物理层的性能。文章就几种UWB信道模型,从信道的特征参数出发,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根据物理信道的实验数据,选择了修正的S-V信道模型作为UWB系统的信道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UWB系统信道的特征参数非常接近,能很好地仿真物理信道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三导体传输线的等效模型,运用计算法对CAN总线物理层的集总模型进行建模,并利用连接器J14A-9ZJB、AWG22导线的物理参数,仿真分析了物理层对CAN总线通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曙  孙桂芳 《应用科技》2006,33(6):118-120
在3G微小区的传播环境下,对线性自适应均衡算法进行仿真研究,为此构建了与3G接近的实用系列时延扩展的传播环境和可变多径传播信道,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做出了仿真实验结果并分析了仿真实验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第三代通信技术(3G),设计了应用于供电段接触网抢修现场的无线应急视频指挥系统.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的发展过程、现状和系统结构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第三代通信技术三种制式和两种视频算法的优缺点,确定了本系统采用联通WCDMA和H.264标准,并按照所选技术方案对现场的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性能、丢包率和延时率等进行了仿真分析.其次,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分别对监控指挥中心和现场的网络结构和设备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重点对流媒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现场3G视频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的原理和功能做了详尽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并设计实现了系统WEB监控和手机监控的软件,包括系统数据库设计、监控软件的编写等.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3G通信系统的局限性,概述了4G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关键技术,对4G系统网络结构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董敏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3):6923-6927
车载自组网能有效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物理层作为车载移动自组网的底层,是整个网络的基础,需要满足高速移动时提供实时可靠、有效的接入。基于802.11p国际标准,对采用OFDM技术的车载自组网物理层传输帧格式、通信链路中的时频同步技术、多普勒估计与校正技术、通信信道的估计、均衡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物理层能够满足车载自组网对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