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法的历史发展而言,法律起源于道德。就现代社会而言,法律也应以道德为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为了增强法律的实效,要充分认识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以及法治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重视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如果不结合相关案例,而是一味地说教,必然会使课堂变得空洞、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了无生趣,昏昏欲睡。相反,如果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案例,则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思品课堂活起来。有专家认为:案例是教学问题得以解决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释了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正确确定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合理选用和编写教学案例;切实引导学生课前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  相似文献   

4.
黄惠珠 《科技信息》2012,(19):286-287
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运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尝试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环节、案例选用的原则及课堂教学模式等角度,探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优化德育课堂形式,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是应用性强的章节,案例是现实的缩影,案例教学法使法律教学过程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实现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法,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校“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案例教学为例,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律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不论是从外在产生逻辑顺序,还是各自内在的内容,无疑法律产生于道德、发源于道德。我们研究法律的起源,探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目的是要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让二者在当今社会最大限度的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中国人治的特征和儒学反人性的政治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与道德的关联仅在于一种极致意义上的即对正义的质疑,两有着不同的逻辑基点:法律是强制,道德是信念,法律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道德相信人性,法律只是为了防止最坏,而道德则是为了追求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道德都是有层次性的,要求所有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是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法律只应规范低层次的道德内容。设立证人拒证权是公民对人性化法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律道德主义者把“法律强制执行道德”视为“法律对不义行为的镇压”,认为法律强制本身具有正当性.而自由主义者认为法律与道德有明显的界限,法律不得对任何无害于他人的行为进行干涉,力图捍卫私人的道德自由.然而,法律道德主义的论断从理论预设到论证过程都不够周全并且可能掉入“道德民粹主义”的漩涡;而后者未将不道德行为进行区分而一味否定强制,则有鼓吹“道德冷漠”之嫌.事实上,法律强制与道德冷漠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之间存有间隙.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案例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寓案例比较、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于一体,既有讨论、辩论课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又有案例比较、案例分析课积极引导学生纵横交叉、比较思维的优势,对于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都有现实的、长远的意义。本主要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运用及其实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在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案例载体-活动导向"翻转课堂,主张建立案例序列和活动序列,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活动支撑和推动着案例的进行。对"案例载体-活动导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建构教学模型,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延展自主协作学习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状况为研究基点,首先以南徐学院学生为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出目前道德教育中的缺失,相应的提出大学生养成教育具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6,(3):49-54
法律漏洞的存在是法律自身特征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历史悠久,道德底蕴深厚,再加上道德与法律的密切关系,因此以道德来填补法律漏洞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引入道德前要对个案进行道德强度分析和利益权衡,以确定其具有以道德填补漏洞的前提条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以归纳类似案件的形式选择符合立法意图兼顾地方道德习俗的道德规范,来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当然还应当警惕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只有在法律规则穷尽的情况下才可以结合主流道德观念进行漏洞的填补。  相似文献   

15.
道德和法律的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法律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道德化两个方面展开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价值分析,道德和法律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构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和法律的契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并购时,由于被并购非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相对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准确确定其总价格,由此,存在财务、法律等诸多并购风险。笔者通过分析非上市公司股权变更时由于股权转让存在的财务类、法律类、股权变更类、道德类等实体性风险的成因,分别提出上述种类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并通过一个案例研究,说明所提出的实体性风险防范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和法理性,要求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但在长期的道德建设中,由于缺乏法律的基础和忽视法律手段的辅助作用,以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出现软弱的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强化道德建设的法律基础,从而提高道德的他律意识、增强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和优化道德实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土地法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在土地法学课程中加入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来阐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问题导向、学生主体、教师控场等基本特征,文章形成了土地法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展示了案例教学法在土地征收法律制度课堂上的应用,总结了①理论先行、案例在后.②案例选择需贴近现实而非重大典型.③背景介绍要详细全面等3条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法学教育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教学法随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而被推崇,使法律人才“速成”则是其深层原因和直接动力。当下中国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和运用存在四大误区: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法”、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法庭模拟”、把案例教学等同于“实践教学”和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以案例覆盖课堂”。其实,案例教学法不是要将法律科学变成一门手艺,而是要将法律从一门职业手艺提升为一门理性的科学;不是将传授科学知识的法学院变成技工学院和职业训练所。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必须与大学的名声和大学的理念相匹配,不能降低中国法律教育的地位和品位。  相似文献   

20.
为了顺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非法学专业学生未系统学习法律课程的特点,经济法课程应改变原有单一化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在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环节,运用法律案例教学法作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