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是思想品德的基础."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  相似文献   

2.
泰州市开始运用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已经有一年了.回顾一年来的教学、反思.笔者发现在苏教版思想品德教学中注意生活化地组织、安排课堂,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呈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事件进行选材并设置问题。因此,在授课时,要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关注时事、联系热点,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形成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正确处理好社会现实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这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我国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生活的现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首先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其次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沈政 《科技咨询导报》2010,(17):143-143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使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走近生活的小学数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使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堂教学效果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鲜活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只有学生学得有效,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学生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课堂所讲道理与社会现实相比太过理想化,而教师又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或者运用自身教师的身份"强迫"学生去接受,从而导致他们对学科知识产生不信任感.所以,我们必须立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已有经验,给予学生体验和处理问题的机会,采取更多学生经历和参与活动的手段,让学生感知到思想品德的知识来自社会生活,是每个公民所必须拥有的社会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余军 《科技信息》2010,(16):288-288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基于《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明确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是一门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通过活动实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小学生在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发展他们的认知行为能力的课程。本文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现实生活走进课堂,在开放、形式灵活的教学环境中,回归生活,亲近生活,丰富自己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展,在发展中去生活,让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进行的。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模拟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而就在我们的身边。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课程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那么,如何使教学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呢?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一教学—生活”的循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现生活化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王芳 《科技信息》2012,(11):341-34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显然,决定中提到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指的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素质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教授学生基本的社会法则和生活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养成的一门学科。本文主要就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程,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陈冬旭 《科技资讯》2006,(22):127-127
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加强综合性、应用性内容,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这是在课程教学中注入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和分值在会考、高考中将逐步增加,中、低档题目将逐渐齐全,并将在命题中转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观念,结合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突出理论与知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未来,实现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结合,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新的教学理念。而新理念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地理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因为社会生活、生活实际永远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回归生活世界的策略要深入挖掘生活资源、乡土地理事象,积极为学生创设社会实践活动,以最终实现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融通。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反映了其对生活和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对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提倡的"课程回归生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努力挖掘"生活教育"的功能,使幼儿健康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英 《新余高专学报》2010,15(5):115-117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认真实施"因材施教"。实施的策略有:正视差异,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形式,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9.
李海 《科技资讯》2012,(32):145-145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贴近实际生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更要体现"课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创造着生活"的思想。本文研究如何在单片机教学中引入"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思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韩海 《科技知识动漫》2007,(9X):35-35,79
中学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是相互为用、双方得利的关系。在教学中适当结合生活常识可对生物教学起辅助作用,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和知识;运用生物教学又能指导生活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能力和增强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